一、審計調查概述
專項審計調查,是指審計機關應用專門的審計方法,對與國家財政收支有關或者本級人民政府交辦的特定事項,向有關地方、部門、單位進行的專門調查活動。
(一)性質
審計調查按照既定的目標,經過深入細致的實地調查和嚴肅認真的分析研究以后得出結論,它反映客觀事實,揭示本質、規律。審計調查可分為介紹經驗的審計調查、反映情況的審計調查、揭露問題的審計調查和科學研究性質的審計調查。
(二)作用
它可以是向本級人民政府和上級審計機關匯報工作的材料,為上級制定方針、政策、辦法、措施和完善制度提供參考和依據;也可以在報刊上公開發表,通過反映點上的典型情況,指導面上的工作。
(三)特點
與審計相比,審計調查除同樣要嚴格執行審計程序外,還具有如下幾個顯著特點:
1.廣泛性。
審計調查可以在多行業、多領域開展,調查范圍廣泛。按規定,審計機關可以對以下情況進行調查:(1)國家財經法律、法規、規章和政策的執行情況;(2)行業經濟活動情況;(3)有關資金的籌集、分配和使用情況;(4)本級人民政府交辦、上級審計機關統一組織或者授權以及本級審計機關確定的其他事項進行專項審計調查。
2.針對性。
審計調查項目通常與政策性和時效性有關,所以針對性很強。如為了積極應對國際金融危機的沖擊,黨中央、國務院出臺了一系列促內需、保增長的措施和積極的財政政策,在此背景下,審計署對16個省市國稅部門2007~2008年的稅收征管情況開展了審計調查。一是緊緊圍繞金融危機下的收入形勢,認真貫徹落實國務院領導關于依法加強稅收征管的要求,為國家宏觀調控提供財力保障;二是緊緊圍繞金融危機下關于經濟結構調整的宏觀調控目標,充分發揮稅收對宏觀經濟的調節作用,促進稅收在當前形勢下更好地實現其職能。
3.靈活性。
雖然審計調查同樣列入審計計劃管理,但可以根據經濟社會運行發展和政府宏觀決策的需要而臨時安排。有些黨政領導特別交辦的又不好列入審計計劃管理的審計項目也可以作為審計調查項目。不僅如此,審計調查的靈活性還體現在:審計機關結合項目審計開展專項審計調查的,可以只送達審計通知書,并在審計通知書中明確專項審計調查事宜,而不必單獨送達審計調查通知書;專項審計調查報告報送審計機關前,可以征求被調查單位的意見,也就是說,特殊情況可以不必送達被審計調查單位一一征求意見;審計機關還可以根據需要,確定是否告知被調查單位調查結果。
二、審計調查的方法
審計調查方法有很多,常用的有召開調查會、個人交談等傳統調查方式,抽象調查法、民意測驗法、專家論證法、計算機輔助技術等現代審計調查方法。此處介紹部分審計實務中常用的審計調查方法。
(一)做好審計調查的準備工作
接到審計調查任務后,審計調查人員首先要反復領會、吃透調查任務精神;其次,要查閱歷年檔案,弄清該項資金的歸集途徑、管理方式、使用范圍,或項目運作的主要流程;第三,要向上級審計機關和兄弟單位請教,了解該項資金在管理過程中經常出現的漏洞和問題;最后,要做好審前調查工作,聽取多方面的意見或建議。如本案,由于新農村建設項目出臺時間不長,各項資金與項目管理制度或辦法不健全,審計以前也沒有過經驗積累,審計組在審前調查階段,重點對項目運作和資金使用管理各環節可能存在的問題進行了初步測試,從而確定審計調查的重點和方式。
(二)對內部控制制度的健全性和有效性進行測評
如對某工業園區環境綜合整治專項資金的審計調查中,審計組對工業區環境綜合整治專項資金的審批及撥付、項目預算執行控制、項目決算編制、建設招投標管理、環境指標的統計監測和確認等方面的內部控制制度的健全性和執行的有效性進行測試,對審計風險進行了評估。在此基礎上進行圈定審計調查的重點領域,做到有的放矢。
(三)統一審計調查標準
審計調查通常涉及調查對象和范圍廣,參與調查的審計組多,因此,設計并制作審計調查有關表格,統一調查口徑,這樣,便于調查結果的匯總和存在問題的原因篩選、歸類分析。效益審計調查,還要有統一的評價指標。
(四)經驗判斷抽樣法,選取調查對象
如在某節能減排專項審計調查實務中,為了調查評價污染物排放控制指標,審計組根據經驗判斷,選取了電力集團3家環境污染重點監控企業作為抽查對象,先是到企業環保部門和內部環境監測站收集污染物排放數據監測記錄,之后獲取當地環境監測行政主管部門關于企業污染物排放有關數據,通過比對方法對有關環境指標的可靠性作出初步判斷,對同一環境指標的監測數據之間差距較大的,作為進一步審計核查的重點。
(五)審計調查同審計相結合
如對某工業區環境綜合整治專項資金使用管理和環境效益情況的審計調查,既涉及財務收支的真實性、合法性、效益性的審計內容,又涉及對環境綜合整治措施的落實情況的檢查,還涉及對一些主要環境指標的調查核實。這就要求審計調查人員必須把財務收支審計和效益審計的一些常用方法同審計調查的一些方法有機結合起來,以確保審計目標的實現和審計項目質量。必要時采用問卷調查的方式,擴大審計調查面,收集更多有用的信息。
(六)利用計算機進行輔助審計
如在審計調查綜合整治專項資金使用情況時,為了提高審計效率,審計人員利用計算機進行輔審計。審計組借助于AO審計軟件系統強大的檢索查詢計算等功能,僅用了2個工作日,便完成了對市轄14個縣的資金分配、撥付和使用情況的歸集、匯總工作,從而為確定實地調查核實的重點提供了方向。
三、調查結果的提煉與分析
(一)篩選
審計調查的目的是為了研究問題,提出解決問題的建議。因此,對于調查得來的材料,不能“照單全收”,而要在科學的分析和綜合的研究基礎上,根據審計調查目標有目的地篩選,去粗取精,去偽存真,鑒別主次,明辨是非,使其系統化、科學化。因為調查得來的材料往往是零碎的、直感的,這就需要研究,上升到理論上去。有時由于被調查對象的思想、生活的局限,提供的材料不一定完全符合客觀實際,這就更加需要區分主次,明辨真偽。篩選出對審計調查結果報告有用的東西,需要審計調查人員的經驗判斷。
(二)對比
這種對比可以是與目標計劃對比、與有關標準對比、不同職能部門提供的同一項目內容數據之間的對比,還可以是新舊對比、正反對比、好壞對比、成敗對比等,在審計調查過程中對比是經常運用的。如在某電力企業節能減排專項審計調查過程中,審計調查人員采用對比方法,對環境指標進行核實和確認,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以COD(化學需氧量)排放量、SO2排放量、工業煙(粉)塵排放量3個主要環境指標的審計取證為例:審計組在獲得基礎數據的前提下,按照一定的計算公式進行還原計算,得出企業污染物排放量數據。首先,從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被抽查的污染排放企業取得相關年度污染物排放數據,通過不同來源數據之間的比對,將數據不一致的企業篩選出來,作為進一步審計核查的重點對象。隨后,審計組收集這些重點核查企業用來計算污染物排放量的基礎數據,根據基礎數據,按照企業自身計算年排放總量使用的公式及相關參數、系數重新計算。通過還原分析法,發現了企業環境統計數據存在差異,并分析了差異原因。
(三)分析
分析是審計調查人員對調查屬實的事項進行認識,最終形成審計調查結論的思維過程。
1.實際怎樣。對被調查事項的行為軌跡及其相關因素進行準確、完整的描述。包括時間、地點、人員方式、幅度范圍等量化內容;人員素質、經濟環境、規范性要求的適用情況等非量化內容。
2.歸納特點。即概括問題的存在特征。將“應該怎樣”與“實際怎樣”進行比較;將兩者的差異排列出來;其中最能概括地解釋“實際怎樣”存在狀況的差異,就是該事項的特點。
3.尋找原因。找到引發存在差異的具體事項。從已經認定的“實際怎樣”的初始點入手;將可能引發“實際怎樣”的“事件相關因素”排列出來;其中最能合理地解釋該“實際怎樣”的“特點”的因素,即是產生該事項最可能的原因。
4.推斷趨勢。不良的發展趨勢,是與相應的發展目標或者進度計劃比較而言的。確定與該“實際怎樣”相對應的當前以及將來的預期狀態;由已認定的“實際怎樣”的當前狀態,測算或者推導出可能產生的不良后果;將兩者將來狀態(即應該怎樣和可能怎樣)的相關因素排列出來,取其中最大的差異作為推斷結果。
5.作出結論。結論是憑借一定標準,對被調查事項的狀態、性質作出的評價,包括單項事實和綜合情況評價兩種:單項事實評價。是以該調查項目適用的規范性標準,與已認定的調查事項進行比較(定量標準與量化內容比較,定性標準與非量化內容即事件相關因素比較),取其中差異最為明顯、最能合理地解釋該事項特點的因素,作為評價結論;綜合情況評價。對調查對象進行整體評價。首先,依據該調查項目適用的綜合性(如,法律的、效益的等)規范標準,對已認定的單項事實歸類整理,并進行再認定。其次,概括出不同類別事項的特點。最后,將已認定的整體性情況與該事項適用的綜合性評價標準相比較,取其中最能合理的解釋綜合情況特點的因素,作為結論內容。
(作者單位:進賢縣審計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