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我國農產品批發市場發展正面臨著遭遇認識上瓶頸的嚴峻時期。批發市場的出路到底在哪里?各界對此判斷不一,對批發市場的前景較為困惑。最近,關于產銷對接、農超對接的扶持政策逐漸由政府高層提出,但筆者看來,農產品批發市場歷經20多年的洗禮和發展,仍未受到足夠的重視和關注。
從一些發達國家、地區的發展經驗來看,批發市場絕對是鮮活農產品流通體系中龍頭地位的關鍵,不可動搖。假如沒有批發市場,其他任何新型模式也成不了主流。只要按市場經濟的道路發展,批發市場的主流地位是不會被取代的。
根據多年來對我國農產品批發市場發展的制約因素研究,筆者認為制約我國農產品批發市場發展的因素主要有四點:
一、缺乏政府統一規劃布局
當前農產品批發市場面臨瓶頸的主要責任在于,政府對于批發市場的未來發展缺乏統一的政策、規劃和目標,特別是國家層面關于批發市場法律、法規的制定,盡管已呼吁20多年,但未有結果。
雖然商務部、農業部、工商行政管理總局等部門陸續出臺了各式的批發市場發展規劃及管理辦法,然而由于部門各自為政,可操作性、落實情況不容樂觀。
亞洲模式和美國模式是應該結合的,農超對接等一些先進的模式在日本等發達國家發展的很好。但是對于我國傳統的一家一戶的小農經濟來說目前階段還難以大規模的發展。據2010年年底統計,我國的農民專業合作社僅占應成立的10%。而日本的農協針對農民的種子、種植、化肥、銷售等進行全方位的合作,服務體系比較完整。我國是否能夠建立一個類似于日本的全國農協的組織機構,幫助農民實現農業一條龍的服務?據作者多年調研認為:經過進一步的體制改革,全國供銷社等部門今后可以承擔這一重大任務,國家應再給予資金、人才、技術、信息化、稅收政策等方面的大力支持。而這些方面,目前看來,是我國農產品流通能否得以長遠發展的主要制約因素。相對來講,目前各級政府對于現代化的農產品流通體系還缺乏有效的政策、經濟、法律、行政等方面的引導支持。
二、農產品批發市場要向公益性發展
目前政府一直在倡導農產品批發市場的公益性,只有做到公益性,才能助于國家管理市場。最早廣東省某大型農產品批發市場就是政府出頭,為解決當地市場等鮮活農產品賣難買難問題成立的,由幾個國有流通部門按照股份制公司組建的公益性的市場。可是,這些年來由于政府一直未出臺相應的法律的、經濟的、行政的方針政策給予得力支持,導致公益性未得以持續。而以市場經濟為導向的北京新發地批發市場發展勢頭一直很好,是北京市民80%的以蔬菜為代表的鮮活農產品的供應地。如今北京市居民買菜比以前更加便捷、經濟,其原因就是北京的各大農產品批發市場發揮了主渠道的作用。
為保障農產品價格穩定,需要加大對市場的調控力度,而國家可以通過經濟、法律、行政等手段調控市場,于是公益性批發市場的概念被提出。2010年部分農產品存在游資炒作的情況,引起了政府的關注,特別提出了建立公益性批發市場的發展目標。
公益性批發市場需要政府的大力投資,政府最起碼須在經濟、硬件方面投資40%。但必須指出,政府只有投資進行公益性批發市場的建設,政府才有調控權。這是世界許多國家和地區發展批發市場的一條主要經驗。中國的農業發展水平很低,農業和農業流通相對整個社會經濟發展是滯后的。有關部門提出:要求各級流通部門降低租金、降低商戶成本;而批發市場作為企業來講,收益非常低,并要考慮到投資回報的盈利和市場自身運轉的維持。因此,批發市場按照目前政策進行企業化經營的模式運作,也無可指責。
三、農產品批發市場交易模式需要創新
20年前,在由筆者主持的社科基金課題最終成果《農產品批發市場研究》一書中曾提出,我國農產品批發市場的未來交易模式一定是以拍賣方式為主。在臺北,2000萬噸鮮活農產品上午三個小時就全部拍賣完成,交易方式非常高效。
目前在我國拍賣實行不起來,主要是由于我們國家的蔬菜三化(規格化、標準化、安全化)都存在很大的問題,標準化的缺失,以及造假行為的泛濫,導致了拍賣模式難以施行。加快發展農民組織合作社是提高農產品標準化較為有效的手段,只有農產品的規模經濟,才會生產出規格化的農產品,建立市場經濟的誠信體系,才能促進農產品批發市場交易模式的創新。
四、農產品批發市場及發展需制定相關的法律法規
20年來,關于發展批發市場需制定相關的法律法規的呼吁聲一直存在,可是到目前為止我國依然沒有制定批發市場的相關法律。日本早在1923年就出臺了相關的批發市場法,國會每五年進行一次修改。我國政府應該更加著力于制定批發市場相關的政策法規。比如提高批發市場的商戶準入制度,三年內,一旦有過刑事違法行為的商戶,是不允許進入批發市場經銷的。在日本,不僅農產品批發市場的成立,就是大型批發商也必須經過農林水產省的考核通過。而我國目前還處于誰開發、誰受益的模式。這體現出批發市場在規范化、法制化方面任重道遠。我國農業現代化、農產品流通現代化任務還遠遠沒有完成。(轉自《經貿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