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方法論的發展對國際貿易理論的進步有很大的促進作用,同時,國際貿易理論的創新也推動著其方法論不斷向前發展。本文選取了傳統國際貿易理論最具代表性的兩個理論體系:古典國際貿易理論和新古典國際貿易理論,從方法論的角度探討了傳統的國際貿易理論的發展歷程,在此基礎上,提出了國際貿易方法論的發展趨勢,以期對我們現在研究國際貿易理論從方法論上提供借鑒。
[關鍵詞]傳統國際貿易理論 研究路徑 方法論
一、引言
方法論對于國際貿易理論的形成和發展,具有不可替的重要作用,不同的方法論層次與視角,將直接制約國際貿易理論的不同對象、不同論域和不同形態,并終將影響到理論的歷史命運。鑒于此,本文著重從方法論的角度探討了從古典主義到新古典國際貿易理論的方法論的演變歷程。本文之所以選擇討論這幾個時段的國際貿易理論的方法論,是因為它們是傳統國際貿易理論最具代表性的理論,以后的國際貿易的方法論也都是在他們的基礎上發展演變出來的,并且這些方法論對今天的國際貿易理論研究仍有重大意義。
二、傳統國際貿易理論方法論探析
在古典國際貿易理論出現以前,主要是重商主義的經驗總結法,且大多是關于流通領域的,忽視了生產領域的作用,未能真正解釋財富產生和積累的源泉。所以還稱不上是研究資本主義的真正科學。馬克思指出:“現代經濟的真正科學,是在理論考察由流通過程過渡到生產過程開始的。”從古典時期的歸納演繹再到新古典的價格分析、均衡分析,傳統的國際貿易理論才真正開始建立了方法論體系,隨著新方法論的采用,國際貿易理論也在不斷地發展、完善。
1.古典國際貿易理論
著名的古典的國際貿易理論為亞當·斯密的絕對優勢理論和大衛·李嘉圖的比較優勢理論,它們標志著西方傳統國際貿易理論體系的建立。
(1)絕對優勢理論——二重法
斯密在前人的基礎上,形成了歷史描述法和抽象演繹法相結合的二元方法論,推導出“絕對優勢論”。斯密認為由于“利己心”人們便有了交換的傾向,正是這種交換傾向,導致分工產生,而分工又能大大提高勞動生產率。斯密把他的分工理論推廣到于國與國之間。他認為各國分工的基礎是自然稟賦的優劣或后天的生產條件,依據交換的原理以及各國之間分工的原則,各國應該利用自己生產條件上的絕對優勢進行生產,然后去交換別國具有優勢的產品,這樣貿易雙方都會獲利。由此得出了“絕對優勢論”。
可見,斯密運用的邏輯演繹方法與重商主義簡單歸納法有了本質的區別。同時,斯密極為推崇歸納和演繹的二重法,認為兩者是主次分明地結合在一起的,正如馬歇爾所說的“經濟學需用歸納法和演繹法,但為了不同的目的,采用這兩種方法的比重也不同。”正是由于其研究方法的二重性導致了其理論體系的二重性,這也對后來的方法論的發展產生了重大影響。
但是,斯密首創的邏輯演繹法還不夠完善,并且只能解釋具有絕對優勢的國家參與國際貿易在這一種特殊情形。此外,斯密雖然指出了“利己心(“經濟人”假設的最初內容)”的重要性,但是沒有系統而明確地論述其含義。
(2)比較優勢理論——抽象邏輯演繹法
“比較優勢理論”是絕對優勢論的發展和完善。李嘉圖提出了“兩利相權取其重,兩弊相衡取其輕”分工原則。這使得比較優勢論比絕對優勢論更具有普遍性,它為世界各國特別是落后國家參與國際分工和國際貿易做了理論上的證明。這主要得益于李嘉圖所運用的抽象理性的邏輯演繹法。
李嘉圖在論證時先規定了一系列假設前提,并舉了英國和葡萄牙生產呢絨和葡萄酒的這個經典例子。李嘉圖認為盡管葡萄牙在生產酒和毛呢上都占有優勢,但優勢的程度不同,生產成本比率上的差異導致了貿易的產生。如果葡萄牙的兩種商品的生產成本都比英國低,并且低的程度一致,這樣的交換對雙方都無利可圖,就不會發生貿易。所以,國際貿易發生的原因不是絕對優勢的差異,而是比較優勢的不同。這樣,李嘉圖得出了更為科學的結論。李嘉圖在舉例時更注意假設條件,他明確地假設資本和勞動不能在兩國間自由流動,這是斯密所沒有做到的。至此,邏輯演繹法已經發展到非常完善的地步。
但李嘉圖通過一系列嚴格的假設將比較優勢理論變成了一種純粹抽象的推理,并且把這種高度抽象的經濟模型直接分析復雜現實世界的經濟問題,使得經濟理論日益脫離現實經濟生活,大大削弱了它的適用性。德國歷史學派的先驅弗里德里希·李斯特曾經批評過這種做法,并認為這種方法論指導下建立的經濟學理論徒具科學化外觀,在理論體系形式上看似具有完整性,但卻是脫離實際的無用的東西。
(3)相互需求理論——價格分析法
約翰·穆勤在李嘉圖比較優勢論的基礎上,進一步闡述了國際商品交換比率的確定以及貿易利益的分配問題。他采用價格分析法,提出了相互需求理論。穆勒認為兩國進行交換,其交換比率取決于雙方對各該項商品需求的大小,并穩定在輸出貨物恰好能抵償輸入貨物的水平上,也就是貿易雙方的總出口恰好等于總進口的那種貿易條件,這是由兩國對對方的商品的需求強度決定的。這是對李嘉圖比較優勢理論的重要補充和說明。不過,穆勒的文字敘述簡單,其理論分析也較粗糙,使其理論缺乏嚴密的科學性,進而多少掩蓋了其理論價值的光彩。
此外,在方法論上,穆勒也強調演繹法的重要性,并認為其是唯一適用的方法,但在他的著作《政治經濟學原理》中,又繼承了斯密的二重法。他的方法論可以說是標準實證主義的樣板。由此可見,斯密的二重法得到一定程度的回歸。
2.新古典國際貿易理論
(1)要素稟賦理論——價格分析法
赫克歇爾和俄林提出的要素稟賦理論作為新古典貿易理論的基石,最初是用文字描述與邏輯演繹,這種傳統的經濟學范式表達的,后人在他們的基礎上采用一般均衡分析法,歸納出了一個簡潔的定理,即赫克歇爾-俄林定理(H-O定理)。這一理論用生產要素的豐裕度來解釋國際貿易的產生和一國進出口貿易的類型,較好的回答了比較成本差異的來源這一問題。
赫—俄首先提出了一系列的假設條件(即2×2×2模型),雖然這些假設前提有的與實際相差很大,但確保演繹推理邏輯的正確性,反映了邏輯演繹法已日趨成熟。在這些假設前提下,他們通過對相互依存的價格體系的分析,并結合邏輯演繹法,展開了嚴謹的推理。由于商品價格差異是國際貿易產生的主要原因,商品相對價格的差異又是由不同國家間的生產要素的差異決定的,而要素相對價格的差異是由各國的供給狀況決定的。由馬歇爾的均衡價格論可知,在完全競爭的市場條件下,商品要素的價格由供需雙方決定。由于假設兩國對要素(如資本或勞動等)的需求比率是一致的。所以一國的要素稟賦最終決定了要素的價格,并最終決定了進出口商品結構和國際貿易的產生。可見,邏輯演繹法已發展到了非常完善的程度,顯然價格分析法的采用起了巨大的作用。
赫—俄理論除了可以從理論上進行邏輯證明,其結論還能夠從經驗中得到實證檢驗,這是比較優勢論所無法比擬的。“里昂惕夫之謎”使赫—俄理論的結論得到了很好的證實檢驗,以致引起了后來對“謎”的各種解釋,包括勞動效率的差異、人力資本的差異、關稅結構、要素密集度逆轉等,從而使H-O理論得到不斷修正與發展。可見,在構建一套理論模型時,不僅要能從邏輯上經得起推敲,更要能經得起實際的檢驗。后來的邏輯實證主義和證偽主義都強調理論假說“可檢驗性”的重要意義。只有通過了經驗證實的假說才是真正的理論,才能更好的指導現實,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在方法論上,赫-俄理論比李嘉圖的比較優勢論又有了巨大的進步。
(2)要素價格均等化學說——演繹法的數學化與一般均衡分析
20世紀40年代,薩繆爾森又進一步發展了要素稟賦理論,提出了要素價格均等化學說,它進一步說明了在貿易發生后,兩國的資源稟賦變化的情況。薩繆爾森認為只要存在產品價格的差異,兩國就會繼續開展貿易,使得兩國兩種產品的價格完全相等,同時使貿易前豐富要素的價格上漲,稀缺要素的價格下降,最終使生產要素的價格也完全相等,這一趨勢被稱為“要素價格均等化定理”。由于這一定理是由薩繆爾森根據赫克歇爾—俄林模型的邏輯論證的,因此該定理又稱為“赫克歇爾—俄林—薩繆爾森定理(即H-O-S定理)”。
薩繆爾森借助數學工具對演繹法的加以運用,在推導要素價格均等化理論中,他借助于單位價值等產量線和等成本線,運用了一般均衡分析,確定了均衡條件下的要素價格水平,最后得出在自由貿易下,貿易后兩國的要素價格自然也就相同。但由于是建立在一系列的假設之上,在現實生活中,由于運輸成本和一些貿易壁壘的存在,以及生產技術條件的不一致。因此,國際間要素價格均等化在現實中一般難以實現。但薩氏為我們提供了分析國際貿易問題了一個有力工具。
三、國際貿易理論方法論的發展趨勢
1.數學化趨勢明顯
早期的亞當· 斯密、李嘉圖、詹姆斯穆勒等大經濟學家,用語言論述已經把西方社會主要的經濟現象討論得很清楚,但從馬歇爾、塞繆爾森等一批較早運用數學形式對國際貿易理論進行表述的學者開始,現在數學工具在分析工作中的角色日益重要,甚至引起了實證分析法與規范分析法之間的現實鴻溝。人們需要借助數學,來論證其理論的嚴密性,特別是計量經濟學的長足發展,大大推動了國際貿易學及理論的發展。
但是,我們應正確對待數學這個工具。正如林毅夫所言,如果我們僅僅追求數學模型的復雜和艱深,但是忽視了理論是用來解釋經驗現象的,那么一旦數學模型的推論與經驗現象不一致,這樣的模型充其量只是數學游戲,不能稱為經濟理論。但同時,數學又是一個很好的工具,應該為我們的理論研究服務。
2.方法論的多元化趨勢加強
由于經濟活動的復雜性,單一的研究方法已無法解釋某些經濟現象及了解這種經濟活動的不確定性,且不同的研究方法各自有優缺點,所以綜合運用這些方 法才更能準確、全面的反映經濟現象、揭示經濟規律。隨著國際貿易理論研究的深入,方法論的開放性和多元化趨勢將得到加強。
四、總結
我們可以看出無論是從最開始的重商主義的簡單經驗歸納法到歸納法、演繹 法,還是到后來的價格分析法、操作主義等,每一次新的方法論的運用都促進了國際貿易理論的發展。但無論哪種方法論,都有各自的長處,也都有不可避免的缺陷,方法論本身沒有好壞優劣主次之分,它們都是人類認識世界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只有在適當的環境、適當的時機正確運用,才能充分發揮方法論的意義。
參考文獻:
[1]崔永和.經濟學方法論研究管見[J].河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7,24(6)
[2]大衛·李嘉圖.政治經濟學及賦稅原理[M].郭大力,王亞南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62
[3]高本權.從經濟學方法論的視角看西方主流經濟學的演變與缺陷[J].內蒙古財經學院學報(綜合版),2009,7(6)
[4]黎均湛,肖俊城.對國際貿易經典理論演變的方法論反思[J].國際經貿探索,1998 (1)
[5]楊祥梅.經濟學方法論及啟示探討[J].現代商貿工業,2010 (1)
[6]馬克思. 資本論: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416.
[7]阿爾弗雷德·馬歇爾.經濟學原理(中譯本,上卷)[M].北京:商務印書館,1964.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