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城市大型商業的發展不能搞大躍進
從購物中心、城市綜合體到商業集群的建設,一方面反映了城市化的要求,但同時也出現了一些值得關注的問題。近年來由于多層開發,城市商業發展進入了大比拼、大開發、大躍進、一擁而上的階段。據不完全統計,濟南市計劃打造20個城市經濟綜合體,上海建設49個,杭州100個,北京已有和在建的有49個、總面積達2000萬平方米,武漢計劃建設33個、共1100多萬平方米。總的來看,平均每一個單體面積都在30萬到50萬平方米之間,集購物中心、酒店、寫字樓、餐飲、飯店于一體,成為城市商業的航空母艦。雖然有一部分建設是有超前意識的,但其中有相當一部分存在泡沫,存在著有場無市、大面積閑置和賣不掉、租不滿、顧客冷清的狀況。過度開發造成土地資源浪費,并在很大程度上沖擊和威脅著中小商業的生存,太過集中導致交通堵塞,也加大了消費者的購物成本。還有一些城市在規劃構建商業集群和服務業集群,準備掀起新一輪大型商業建設的高潮。
二、多層開發 一擁而上
國際化、城市化和工業化為城市商業發展帶來了巨大商機,推動了商業地產的發展。第一,以北京、上海、廣州為主的世界商貿中心的建設加快了配套設施的建設進程,一批城市商業綜合體,如會展中心、賓館、公寓、寫字樓拔地而起。第二,一線與部分二線城市,如鄭州、西安、成都、武漢、長沙等城市都提出要打造區域性的或全國性的商貿城或商貿中心,著手建設大型批發市場和農產品交易中心。第三,三線城市和有戰略意義的部分四線城市有183個提出向國際化城市靠攏,加快基礎設施的建設,提高接待能力,四星、五星級賓館、大型購物中心成為這些城市商業設施的發展重點。第四,四線城市和一般縣城,多數提出“三年大變樣”、“更上一層樓”的口號,并在積極引資,加快步伐改變自身的形象。這對加快城市化進程可能會起到一定的推動作用。但是,應當看到其中有一批城市不論有無條件,都想打造自己的CBD和金融中心,構建不同規模的城市綜合體,而且一屆政府有一屆政府的思路,一任領導有一任領導的主張。
三、多方介入 必然無序
商業地產的開發處于一擁而上、多方介入、“求大追洋”的狀態,缺乏統一策劃、合理布局。一是專營商業地產開發商利用先機介入的優勢,多點拿地,全面鋪開,成為商業地產發展的主導力量。二是部分地產商轉向商業地產開發,拿到地塊后首先提出城市經濟綜合體的概念,進行炒作。三是一些具有實力的大型企業、公司或集團看到了零售業的資金流量優勢,也紛紛涉足商業地產,直接經營零售企業。四是外資企業利用自己的資金優勢,在零售布點過程中乘機做大,除自己經營外,也開始擴大地產規模出租出售。五是大型零售企業摒棄傳統租房經營的做法,開始向上游延伸,自己開發商業地產。六是一些地方政府注重做形象工程、政績工程,缺乏統籌安排,對商業地產開發不加限制,也助長了盲目發展。
四、城市經濟綜合體不是商業概念
城市經濟綜合體的出現,正是這一商業地產熱的具體表現。城市經濟既不是城市經濟學的概念,也無法包羅城市商業的所有功能,只不過是開發商的營銷概念、媒體的炒作概念、政府的形象工程。它只是商業的組合體,按照不同城市、不同區位的發展需要,進行不同功能的組合,或者是商場與寫字樓、賓館的組合,或者是購物中心與公寓、賓館的綜合結構。許多城市以發展城市綜合體為借口,樓越蓋越高、體越來越大、地越挖越深,老街消失了、老字號沒有了,能遮陽擋風的騎樓推倒了,所有的城市變成大小不一的、水泥加鋼筋的建筑,這到底是進步還是倒退?是建設還是摧毀?這是值得我們深思的一個重要問題。
五、城市一體才能協調持續發展
商業成為城市的核心內容,構成城市的繁華、興盛,構成城市的生活內容,是廣大消費者賴以生存和生活的條件。城市的商業繁雜、龐大、零星、分散、點多面廣,但歸結起來只有兩種現象:一是商業業態。這是經營主體經營形式和生存的方式,采取什么業態,建在哪里,完全根據市場需要自發形成的,政府可以適度指導,但不能限制,而且它本身隨著市場的變化也在不斷變化中。二是商業形態。這是商業企業為了產生集聚效應,在城市某一空間的集聚,它可能構成市的商業中心,也可能是鄰里商業中心,它可能是一個交易市場或批發市場,也可能是一條商業街、步行街、專業街、特色街。這種集聚已超出個人的行為,成為市政建設的一部分,需要規劃,需要管理,需要統籌布局。這既是市政建設,也是商務部門的職責。
六、城市發展要創新 但要適度
城市商業建設的科學性,一是在于超前,把握城市發展的基本走勢和城市的特點;二是在于適度,能夠滿足本市多層次的消費需求;三是在于創新,把城市傳統文化的發揚與現實文明建設有機地結合起來。城市商業網點發展沒有統一規劃就容易失控,或者出現盲目快上的現象。不論多大營業面積,都要有相應的購買力為支撐點,營業面積超過購買力承受的能力,經營主體就要處于虧損狀態,在一定時期得不到恢復,就難以為繼,或關門大吉,或另尋出路,導致“商走市衰”。
要考慮流動人口、購買力流入流出因素,科學的分析顯在市場和潛在市場發展的可能性。這種超前要有科學依據,建立在生產發展、人們生活提高和人口增加的基礎上,因此要適度超前。一般情況下,大型零售設施需要3-5年的商氣集聚過程,才能進入贏利時期。沒有一定的“流水”,不足于支付高額地租、人工成本和必要的費用。
七、商業集聚不同于工業集聚
商業也需要集聚產生群體效益,構成功能互補、貨比三家,給消費者以應有的選擇權,以達到適度競爭、促進市場均衡的目的,防止某一企業對市場的壟斷。但不是越集中越好,不能用商業集群或綜合體建設代替商業形態的合理布局。第一,商業集中不同于工業產業集群越多越好、越大越好。工業企業規模與效益成正比,可以通過集群形成上下游產業鏈共享資源,達到控制成本的目的,而商業過于集中“同而不和”容易引發惡性競爭。第二,世界城市商業建設的總體趨勢在于小型化、社區化、個性化,以避免商業網點過分集中加大購物的時間成本、堵車成本和汽車成本。一般的商品和服務的消費都回歸社區,就近購買、就近消費,少數品牌商品、特殊商品和高檔商品或奢侈品才選擇市商業中心或購物中心。第三,商業是一種多業種、多業態的行業,面對的是多層次的消費階層,分散與集中的有機結合,才能適應不同收入階層的不同需要。特別是完善社區商業,與造就舒適的生活環境結合起來,才能促進城市商業均衡、持續、穩定發展。任何城市的升級改造,不僅要堅持因城而宜、傳統與現代的有機結合,大中小的設置合理,都必須為個體戶、夫妻店留下生存的空間,都要為低收入階層提供相應的消費場所。
八、管大不管小 管面不管點
城市商業網點的規劃指導是保證城市有序、健康、協調發展的重要保證。城市商業網點規劃的指導思想,第一,目的是“優化資源配置、完善城市功能、突出城市特色、服務生產生活”,使有限的資源能夠得到充分利用,完善城市各種配套設施,構建有自身特點和文化底蘊的城市商業,更好地促進城市的經濟發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第二,任務是“控制總量、策劃增量、調整存量、優化質量”,強調布局的科學性、合理性、均衡性和可持續性,以保證城市人口增加的客觀需要。第三,城市商業網點的管理,要堅持“管面不管點”、“管大放小”的原則,以重視城市整體形象塑造和市場秩序的建立。具體業態的選擇、網點的形成,應因市場的需要自發形成。第四,特別要引導進城農民的就業和生活,引導農民進入商品流通,這是城市穩定的重要內容,也是實施多渠道、多形式城市化的有效途徑,走具有中國特色的城市化道路。(轉自《經貿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