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建立農產品品牌不僅有利于緩解城鄉收入差距的擴大和農民收入的提高,還有利于食品消費安全。作為農業大省,甘肅省在特色農產品品牌建設中各級政府也做了許多積極有益的探索,但從總體上看,政府對特色農產品品牌建設的支持力度有限。通過對甘肅省特色農產品品牌建設現狀和存在問題的分析,從政府角度探索如何更好地推進甘肅特色農產品品牌化進程,以期為相關部門制定決策提供理論依據。
[關鍵詞]特色農產品 品牌建設 政府行為
一、引言
農業發展問題是中國經濟增長的根本問題,農產品的市場競爭已從質量競爭、價格競爭和服務競爭發展到了品牌競爭。特色農產品品牌建設是一個系統工程,涉及到多個主體,政府在其中承擔著重要角色:政府是特色農產品品牌建設的支持和服務主體;是區域農產品品牌規劃和協調主體;是品牌農產品質量標準化體系的制定和監管主體;是特色農產品品牌評價、監督和保護主體,同時特色農產品品牌國際化需要政府支持。
二、甘肅特色農產品品牌建設現狀及存在問題分析
1.甘肅特色農產品品牌建設現狀。甘肅獨特的區位優勢和豐富的特色農產品資源為甘肅農村經濟發展提供了廣闊的發展前景,現已基本形成了馬鈴薯、蔬菜、瓜類、果品、制種、啤酒原料、百合、中藥材、草產品、食畜牧業等區域性特色優勢產業。目前,甘肅省成功培育高原夏秋冷涼型蔬菜生產基地, 形成了以定西為主的馬鈴薯種薯及商品薯生產基地;河西走廊雜交玉米、瓜菜制種基地;河西走廊及沿黃灌區、涇河流域、渭河流域、徽成盆地五大蔬菜生產基地;黃土高原優質蘋果生產基地(平涼、慶陽、天水、隴南為主);西部藥都(定西、隴南為主的中藥材)和內陸型優質棉花主產區;草食畜牧業迅速發展,農業產業化程度提高,已形成了以特色農業為主導的產業格局。2010年底,全省特色優勢作物種植面積達2700萬畝,比2005年增加470萬畝。已初步形成1000萬畝馬鈴薯、580萬畝蔬菜、430萬畝蘋果、250萬畝中藥材、140萬畝玉米制種和110萬畝釀酒原料的種植規模;49個牛羊產業大縣,肉牛存欄354萬頭、肉羊存欄1602萬只,草食畜增加值占全省農業增加值的比重穩步提高;全省擁有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1736家,涌現出甘綠脫水、敦煌種業、莫高實業、大業飼草等國家級和省級重點龍頭企業253 家,年銷售收入超過億元的企業52 家。農產品加工率達到34%,農民專業合作社4800個,帶動農戶47.59萬戶,輻射帶動農戶的能力顯著增強。
甘肅農產品的比較優勢,主要取決于地理認證和知識產權保護。包括蘭州百合、苦水玫瑰、慶陽黃花菜、定西馬鈴薯、劉家峽西紅柿、板橋黃瓜、平涼金果、油橄欖等20多種產品已獲得國家地理標志認可,有百余種特色農產品已申請國家地理標志認證保護。具有特色的農產品正朝著品牌化、集約化的方向發展,初步形成了跨市縣、集群式的發展新格局。
2.甘肅特色農產品品牌建設中存在的主要問題。總體而言,甘肅特色農產品品牌少,整體品牌競爭力不強,高知名度的品牌缺乏。
(1)甘肅省農業基礎設施建設落后,農業生產基礎條件薄弱。甘肅地理位置和氣候條件特殊,干旱等自然災害頻發,降水稀少且時空分布不均,水資源嚴重短缺;農田水利建設滯后,全省70%的耕地是山旱地,大部分農村基礎設施落后,導致專業化發展滯后,影響到特色農產品品牌建設。
(2)缺乏實施特色農產品品牌戰略規劃與相關政策。甘肅省特色農產品品牌化發展戰略應該如何統一規劃實施沒有相關政策,各級政府注重品牌評定,而忽視品牌建設的基礎工作,也缺乏全省統一規劃。
(3)農業產業化、組織化和社會化服務水平較低。農業產業化、農民專業合作組織總量少,服務單一;農產品加工企業規模小,輻射帶動力不強,農業產業化經營水平比較低;農產品發展層次低,品牌建設滯后,運輸成本高,農產品市場競爭力不強;農村金融發育遲緩,企業和農戶融資渠道窄,融資困難,阻礙了特色農產品品牌建設。
(4)品牌規模較小,名牌和精品少,科技含量低,附加值不高。除極少部分群體品牌外,大部分農產品仍存在“諸侯割據、各自為政”現象,缺乏市場競爭力;在已獲特色農產品品牌中,絕大多數品牌市場知名度較低;現有的品牌特色農產品大部分是初加工品,科技含量低,附加值不高,特色農產品的整體優勢還沒有形成。
(5)主體品牌意識淡薄,推廣措施不足。各級政府主管部門的品牌意識雖然比改革開發前有所提升,但與發達發達地區相比,還存在較大差距。主要體現在:①重生產,輕品牌。② 品牌運作簡單化。
(6)農產品質量標準建設落后、執行不嚴。甘肅省農產品質量標準建設落后,嚴重影響著品牌建設的步伐。另外,我省農產品品牌建設還存在著農產品質量標準執行不嚴的問題。一些企業為了節省成本,不按照國家標準進行生產、加工,嚴重影響了品牌信用。
(7)農業品牌資金投入不夠,品牌宣傳貧乏、保護力度不足。甘肅省以分散小農戶經營為主,資金積累相當有限,大部分地區農業合作組織不完善,發揮不了作用,導致一些地方特產、名產形成不了品牌優勢;農業品牌的宣傳不足,傳播范圍不大,缺乏地域品牌、國家品牌的宣傳,品牌整體運作能力差。
三、甘肅特色農產品品牌建設中政府行為
甘肅省各級政府在特色農產品品牌建設中同樣承擔著重要角色:是特色農產品品牌建設的支持和服務主體;是區域農產品品牌規劃和協調主體;是品牌農產品質量標準化體系的制定和監管主體;是特色農產品品牌評價、監督和保護主體。從總體上看,甘肅省各級政府對農產品品牌化的支持力度還很有限,政府干預在實踐中“有所為,有所不為”的界限不夠明晰,新時期,政府要進一步轉變職能、做好角色定位,發揮政府在特色農產品品牌建設中的作用。
1.支持和服務主體。政府作為特色農產品品牌建設的支持和服務主體,應加強以下五個方面的建設:
(1)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應大幅度增加對農業農村投入,加快完善農業生產條件。改善農業生產基礎設施,提升農業裝備水平,提高應對氣候變化及自然災害的能力和農業綜合生產能力,保障特色農產品有效供給。
(2)加強特色農產品品牌發展的人才隊伍建設。加快培養、培訓農業發展所需的科研領軍人才、農業推廣骨干人才、農業實用技術帶頭人和農村經營型人才,建立集科研、推廣運用為一體的科技服務體系,為農業科技創新、成果轉化和推廣應用提供人才支撐。另外,通過各種形式,提高農民的文化素質和農業專業素質,做好農業技術教育和推廣工作,加強農民培訓工作,全面提高農民務農的技能水平。
(3)加強農業科技創新和支撐能力建設。健全完善農業科技創新體系,推動農業科研、教育、技術推廣密切協作。強化技術集成配套和行業協調發展,構建以產業為主導、企業為主體、基地為依托、產學研相結合、育繁推一體化的現代種業體系;組織農業科研機構、企業協作攻關,研究開發先進適用種養技術、設施農業技術、農產品精深加工技術等先進技術應用新模式,為農業發展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撐。
(4)加強對品牌龍頭企業、專業合作社和農產品專業協會的扶持力度,加快農產品市場主體培育。首先,加快發展農產品加工業,培育骨干龍頭企業,多渠道培植壯大品牌經營型龍頭企業群體,面向國內“引”,立足現有龍頭“擴”,引領已有企業“轉”。從而改變甘肅省目前生產規模小、營銷方式落后等問題。其次,加強各類農業經濟合作組織建設,包括建立農民生產協會、專業性生產合作組織等,加強品牌的統一使用和管理。再次,建立特色農產品品牌的產品產地市場,集中銷售當地的名優特色農產品。
(5)構建有利于特色農產品品牌發展的產業政策體系和財稅政策體系。構建有利于農產品品牌發展的產業結構政策、產業組織政策、產業區域布局政策和財稅政策等,培育企業型品牌營銷主體,并給予品牌企業在財政、稅收等各方面的傾斜和支持。
2.區域品牌規劃和協調主體。政府作為區域農產品品牌規劃和協調主體,應制定科學的特色農產品品牌發展整體戰略規劃。按照“因地制宜、發揮優勢,區域互補、突出特色,分類指導、梯度推進,產業帶動、提高效益”的原則做好特色農產品區域布局規劃,立足特色資源,發揮區域比較優勢,優化農業特色產業和特色產品布局,做精做優特色優勢產品。具體應扶持慶陽蕎麥、糜谷,定西豌豆、扁豆,會寧谷子,臨夏蠶豆等抗旱特色小雜糧生產及加工;扶持慶陽白瓜籽、黃花菜、蘭州百合、苦水玫瑰,隴南茶葉、油橄欖、蠶桑,天水等地的蜜蜂養殖;扶持鮭鱒魚、鱘魚等特色水產品養殖;加大對甘南、天祝藏區中藏藥、牦牛、藏羊產業的扶持力度。實施甘肅黑豬、八眉豬、蕨麻豬、天祝白牦牛、早勝牛、山丹馬、河曲馬、甘肅高山細毛羊、河西絨山羊、隴東黑山羊、靖遠灘羊、慶陽驢等地方品種資源保護,開展選育和改良工作。
3.標準化體系的制定和監管主體。政府作為品牌農產品質量標準化體系的制定主體,應推進農產品原產地認證,建立、健全特色農產品標準化體系。加強特色農產品市場準人體系、安全標準體系、質量檢測體系、質量認證體系和質量監控體系等方面建設。盡快完成能規模生產、批量經營的農產品原產地域產品保護以及商標注冊,精確其外地無法復制的色澤、營養、外形、功效、工藝和水土環境等,形成應有的技術壁壘。
4.品牌評價、監督和保護主體。政府作為特色農產品品牌評價、監督和保護主體,應加強品牌意識,加大品牌管理和保護的力度,優化特色農產品品牌建設環境。在品牌意識的培養上,政府采取多種途徑,多種形式開展宣傳教育,廣泛進行產品質量、商標、品牌與其定位的營銷知識教育,意在使區域內企業逐漸重視實施品牌戰略,強化社會的品牌意識。在特色農產品品牌的保護上,政府要加大對特色農產品品牌保護的相關政策和法規建設,保證農產品品牌保護有法可依,保證農產品品牌建設政策、法規執行的順暢;強化行政執法機構,加大農產品品牌保護執法力度。
四、結論
在激烈的市場環境中,通過品牌創建來提升特色農產品的市場競爭力具有重要的意義。在甘肅特色農產品的品牌建設中,政府要有所作為,發揮其主體地位作用,加大農業農村投入和基礎平臺建設、制定科學的特色農產品品牌發展整體戰略規劃、建立健全特色農產品標準化體系、加快培育骨干龍頭企業、強化品牌意識等,并把特色農產品品牌建設看成是一個動態過程,這樣才能隨時把握市場信息,提高我省特色農產品品牌的知名度和美譽度。
參考文獻:
[1]王玉蓮.黑龍江省農產品品牌化建設與政府支持研究[J].黑龍江社會科學.2008(2):57-59
[2]王玉蓮,李昌宇. 論農產品品牌化建設的外部性及政策支持措施[J]. 東北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年4月第6卷第2期:24-27
[3]沈樹周,彭品志,段素梅. 安徽省農產品品牌建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 現代農業科技.2008(4):204-207
[4]吳礎南. 論政府在我國農業品牌化中的作用—基于農業品牌現狀的分析[J]. 現代商貿工業.2008年2月第20卷第2期:10-11
[5]張可成. 略論農產品品牌建設中的政府行為[J].理論學刊.2009(9):87-90
[6]馬清學. 農產品區域品牌建設模式實證研究[J].河南科技學院學報.2010(5):1-4
[7]甘肅省“十二五”農業發展規劃
作者簡介:李寶軍(1988-),男,甘肅慶陽人,企業管理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運營管理;王建林,蘭州交通大學經濟管理學院工商管理系主任,副教授,研究方向:運營管理,物流與供應鏈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