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住房的需求主體來看,也主要包括兩類:買房人群和租房人群。一個國家到底是買房人群占多數還是租房人群占多數,我個人認為和該國的收入結構有很大關系。比如說美國80%是中產階級,中產階級完全買得起房,因此,美國主要采用買的方式來解決住房問題。德國雖然也是中產階級占大多數,但是,由于政府制定了租房住更劃算的政策,因此,德國居民主要采取租的方式解決居住問題,56%左右的城市居民租房住,在大城市,如法蘭克福,租房住的家庭甚至超過80%。在像中國這樣的低收入人群占大多數的國家,即所謂“金字塔”型收入結構的國家,由于多數人買不起房,因此,只能選擇以租房住為主的房地產發展戰略。
關于中國房地產業發展戰略問題
從住房的供應主體看,也應包括兩類,一是政府,一是市場。考慮到公平和效率問題,政府應主要向居民提供租房資源,而不是買房資源,如經濟適用房和限價房等,買房資源應主要交由市場提供。當然,對于市場而言,它既可以提供租房資源,也可以提供買房資源,而且價格應完全由市場決定。
由此,中國房地產業的發展戰略就應該很清楚了:1.中國應主要采取租房為主的房地產發展戰略。2.政府應成為城市居民住房資源的提供者,而且應主要面對占比在30%左右的低收入貧困人群提供廉租房、公租房。3.市場是中國城市居民住房資源的主力提供者(占比70%左右),市場向城市提供住房的方式既包括出售的方式,也包括出租的方式。目前市場化的出售方式已經很發達了,但市場化的出租方式還主要以個人為主,公司型的房屋出租企業還是空白,今后應大力發展房地產投資基金,向社會提供更加穩定的租房資源。房地產投資基金實際上也是一類房地產開發商,它通過發行股票、債券和信托產品,籌集社會閑散資金進行房地產開發,只不過他建的房不能出售,而只能出租,但租金價格由市場決定。中國要實現居者有其屋的社會理想,必須有大思路。
關于房價調控問題
目前政府在房地產價格調控方面存在誤區,政府關注的焦點是房價,實際上房價是富人的房價,只有富人才買得起房子,而窮人只有去租房,因此,政府應該更加關注租房的價格,而不是買房的價格。政府為控制房價,對非戶籍人口進行限購、提高首付比例等措施,把很多原來買得起房的人逼入租房市場,結果反而推高租金價格,更加不利于窮人解決住房問題。
關于房地產調控策略方面的問題。
目前政府的房地產調控策略存在很大問題。從經濟學角度看,決定房價高低的核心要素是供給和需求。政府通過限購、提高首付、實行懲罰性利率來控制房地產需求,特別是投資、投機性需求,是沒有問題的,但是,政府在采取措施控制房地產需求的同時,又采取各種措施打壓房地產供給,就讓人難以理解了。這其中最典型例子的是嚴格限制房地產商融資渠道的各種政策措施。其背后隱藏的邏輯是:一旦將房地產商的融資渠道堵死,那么房地產商只有通過降價賣房來獲得流動資金,其結果是房價必然會下降。這種控制房價的邏輯可能短期內能取得一定成效,但長期看,不但不會壓低房價,而且還會導致房價暴漲。因為沒錢買地和建房,大批房地產商不得不退出房地產市場(有的房地產商從一線城市轉戰二三線城市,有的干脆完全退出),其結果必然導致商品房庫存(尤其是一線城市)大幅下降,商品房預期供應量大幅下降。
我們看到,自實施嚴厲的房地產調控政策以來,大多數一線城市無論是商品房新開工面積增速,土地購置面積增速還是商品房庫存都出現了明顯下降,這預示著未來幾年,一線城市的商品房價格很可能會出現報復性上漲。可能有人會問,目前統計局公布的商品房待售面積并沒有明顯下降,我想說的是,房地產開發有很長的時滯,目前的待售房屋很可能是2~3年前開發的,而且其中有相當比重是二三線城市的房屋待售面積,一線城市的房屋待售面積近1年來一直在下降。
所以政府在控制需求的同時應該增加供給,而不是限制供給。當務之急是放開對房地產商的貸款、股票、債券和信托融資的限制,同時增加商品房的土地供給,以增加商品房的未來供給能力。這不僅有利于控制房價,而且也非常有利于推動經濟企穩回升。政府在加大保障性住房、公租房建設的同時,也應該制定更加傾向租房人的政策和法律法規,讓更多的人愿意去租房,而不是買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