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2020年,新東方教育科技集團(下稱新東方)執行總裁陳向東堅信,那將是一個民營經濟發展的更好時期,民營企業甚至會在整個國民經濟中占據更大的分量。這與中國民(私)營經濟研究會顧問保育鈞的預測不謀而合,他預測在接下來的8年里,中國的總投資額將超過300萬億元,其中大部分的投資將會由民營經濟完成。
不過對慈銘健康體檢管理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下稱慈銘體檢)創始人韓小紅來說,她對于未來最大的期許只有“公平”二字,她相信,只要能夠實現公平,民營經濟本身所具有的旺盛生命力將會創造出一個輝煌的未來。
寄望“公平”
韓小紅是醫學博士,她于2002年創建了慈銘體檢。在她看來,在醫療領域創業的困難實在太多。
首先是政策,私立醫療機構在證照申請方面存在很大困難,同時社會對私立機構的看法也存在偏頗;其次是人才,最初這個行業幾乎沒有成熟人才,慈銘都是自己摸索著培養,在行業內,慈銘也被稱作是“黃埔軍校”,其中很多人離開慈銘后都去其他機構擔任了高端職務;另外,就是與公立醫療機構的競爭,慈銘的主要業務是為健康人群提供體檢服務,但現在很多醫院也成立了體檢中心,跟慈銘形成了激烈的競爭。
最重要的是,慈銘在創業過程中還遇到過資金困難。因為沒有固定資產,慈銘在銀行很難貸到款。幸運的是,慈銘得到了資本的支持,鼎輝投資在2003年找到韓小紅要求投資,這也幫助慈銘體檢得以迅速發展。
作為一個民營企業的創業者,韓小紅對未來最大的期許只有“公平”二字,這也是她創業十年來最大的感受——因為沒有,所以才會如此渴望得到。
不過“十八大”給了她極大的鼓舞。對韓小紅來說,十八大報告中提出的“保證各種所有制經濟平等使用生產要素、公平參與市場競爭、同等受到法律保護”讓她看到了公平的希望。
“如果不再提非公經濟和公有經濟,把兩者變成統一屬性的經濟形式,我想就真的做到公平了。”韓小紅說。
與韓小紅有相同感受的還有陳向東。新東方的創始人俞敏洪曾不止一次提到他最大的夢想就是要創建中國最好的民辦大學,這也是新東方的夢想。但他們能否在2020年前實現這個夢想,陳向東表示,一切還要看國家政策。
政府的角色
慈銘體檢越做越大,但是韓小紅卻感到越來越累,在被市場弄得筋疲力盡后,她還要應對政府的一系列審批。韓小紅承認,現階段政府的管理越來越規范,但是規范的同時也意味著審批環節的增多和時間的增長,這些都增加了企業的成本。
此外,盡管慈銘已經是擁有4000名員工的大型醫療機構,甚至是亞洲最大的體檢中心,但韓小紅對于北京有關醫療政策的制定和出臺也沒有任何參與的機會。“我總感覺自己是編外人員,雖然我是政協委員,也參政議政,但是對于自己行業內的事情卻很難參與進去。”韓小紅說。
讓她感觸更深的是,民企難以獲得政府資源。最近,北京出臺了一系列為市民提供免費醫療服務的政策和措施,韓小紅表示,這些措施是政府提供補貼,由醫療機構實施,但其實很多公立醫院根本沒有時間和精力來做,“我們很愿意做,但政府資源不愿意向我們傾斜”。
張向東也認為,政府資源向民營經濟傾斜的太少,甚至與新東方剛創業時相比,這幾年民營的日子并不好過。
目前,很多學校都開設了國際班,專門向學生提供留學培訓,但是這些國際班利用了很多免費資源,例如國家提供的免費場所,人工相對便宜的教師,但對于提供相同服務的民營機構而言,卻無法享受到這些資源。
除了資源傾斜,還有稅收。一位山東德州的加工企業老板老丁感覺這幾年的日子很難過,他分析主要有這幾方面,一是資金成本太高,尤其是利率,比日本、臺灣、美國等國家都高;二是稅賦太高,當地政府每年都會給稅收部門下任務,各種名目的稅賦讓他壓力很大;再者就是用工成本不斷上升。
政策變化過快也讓他有些難以招架,“其實經濟波動是很正常的,而且有規律可循,有時候經濟下行,但它自己會緩過來,我們不怕經濟波動,但最怕不等緩過來就瞎折騰”。
事實上,俞敏洪、郭廣昌等民營企業家也都在不同場合表達過類似的心聲。在今年的兩會會場上,郭廣昌表示,民營企業和國有企業最大的不公平,是在金融資源的分配使用上不成比例,“國有企業都有國家信用作背書,所以在融資方面的成本就低,而中小企業則恰恰相反。”
民營經濟的未來
對于民營經濟的2020年,保育鈞十分樂觀。在他看來,十年后,國有資本主要向關系到國家經濟命脈的領域集中,數量不多,但是會體現控制力和影響力。而民營企業則會出現一個大發展,數量增多,質量也會提高。
他預測,未來十年,社會的投資會達到300萬億元,主要是由民營企業投資完成,“今年的投資有36萬億元,每年增長7%,明年將會達到40萬億,到2020年則會達到300萬億。”“民營經濟會成為投資主體,今年民營經濟的投資占社會投資的26%,未來會占社會總投資的70%到80%。此外,民營經濟還會成為社會就業主體和創新主體。”保育鈞表示。
當然,要實現這個目標的前提是“保證各種所有制經濟平等使用生產要素、公平參與市場競爭、同等受到法律保護”。
除此之外,政府還要深化財政改革,減少稅收,讓利給企業,同時還要進行金融改革,發展民營金融機構。“民營企業多是家族企業,要想發展還要打破產權封閉,做到管理創新、技術創新和經營創新。”保育鈞表示。
對此,老丁感觸頗深。他的企業能安然度過環境惡劣的2012年,主要原因就是企業已經開始轉型,開創了新的項目,采用了新科技。
對于2020年,老丁說,他和他的企業在賽跑,在優勝劣汰的市場環境中,活下來是他的首要任務。
截至2012非公經濟新36條細則出臺
今年上半年,各部委出臺“非公經濟”新36條實施細則的時間大限已過,在國務院的三令五申之下,截止到7月3日,共有22個實施細則陸續公布,基本實現了預期目標。然而,民營資本真正參與到壟斷領域的步伐仍沒有實質性地邁出。
十八大報告提出“公平競爭”
十八大報告提出,要毫不動搖鼓勵、支持、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保證各種所有制經濟依法平等使用生產要素,公平參與市場競爭,同等受到法律保護。這意味著未來將有更多生產要素會向民營企業開放,特別是報告中提出的“三個公平的標準”,直接切中時下市場經濟公平競爭的要害。
江蘇1-11月份民營工業投資增長27%
來自江蘇省經信委的數據顯示,江蘇省在今年1-11月份的工業投資完成中,代表民營經濟的私營個體經濟完成投資7420.9億元,增長27%,增幅比去年同期提高2.4個百分點,占全部工業投資的比重達4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