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加型號大的鞋”
北京的老字號是古都歷史文化的寶貴遺產,是北京重要的歷史記憶和精神財富。新中國成立后,周恩來總理為保護、弘揚老字號,曾多次做過指示。
譚家菜是著名的官府菜,已有百余年的歷史。1954年,周恩來總理指示:“一定不要讓譚家菜失傳。”1957年,他到雷蒙定制服裝,囑咐雷蒙不要把海派西服特色丟掉。1968年,周總理宴請巴基斯坦貴賓,也特別鼓勵又一順名廚楊永和,要把高超的清真菜肴烹飪技藝毫無保留地傳給下一代,“不致失傳”。
此外,周恩來總理還直接過問、搶救過一些著名老字號。
新中國成立初期,信遠齋一度停業。周總理在一次會議上指出,北京信遠齋的酸梅湯就很有名嘛!現在沒有了。在周總理關懷下,信遠齋老字號得以恢復,至今仍是北京的名牌。尤其是“文革”期間,如1970年9月17日,周總理在同文化教育部門一些負責人談話時指出:“中華書局、商務印書館就不能要了?那樣做,不叫為群眾服務。”六必居在“文革”中曾被改名,也是根據周恩來總理的指示,重新掛出了老匾。
在同升和,周總理發現鞋店只經營皮鞋,沒有布鞋,皮鞋也比較瘦小。周總理要求鞋店增加布鞋,還耐心地打著手勢告訴大家,勞動人民的腳比較肥大,商業工作要很好地為他們服務,增加型號大的鞋。同升和認真落實總理指示,改進后的鞋受到了勞動群眾的歡迎。
“讓江南同志吃到家鄉菜”
上世紀50年代,周恩來總理要求繁榮首都服務行業。他提出:北京是首都,市內餐館應具有各省市風味。上海老正興是周總理親自點名引進北京的。
1955年冬,周恩來、陳云同志在上海,陳毅陪他們到山東路“老正興菜館”用餐,臨走時,周總理指出:老正興的菜確實好,要好好保持這個特色。回京后,周總理對北京市領導說:“北京能不能也搞個老正興?讓江南的同志也能吃到家鄉菜。”1956年,經京、滬兩市商議,原址在上海西藏路四馬路的老正興遷京,與大西洋西菜社合并,在北京前門大街開業。
1956年,一大批上海名店響應周總理的倡導紛紛來京,為繁榮首都服務行業注入了強大活力:中國照相館從上海遷京,經周總理選址,在王府井開業;上海華新、紫羅蘭、云裳、湘銘四家理發館組成四聯理發館在京開業;上海已停業的浦五房,由經理率部分員工來京辦起浦五房。
還要提及洗染業的一段往事。當時,北京洗染業條件差,一位英國客人將一件尼龍絲襯衫送洗染店后被燙壞,此事被港報披露。周恩來總理為此過問有關方面:“我們有沒有科學一些的洗染店?”回答是“在上海有”。之后,時任副總理的陳云向北京市領導提出:“北京洗染業設備陳舊,技術力量差,應付不了當前任務,可以快點從上海遷來幾戶。”經京滬領導磋商,上海普蘭德洗染公司和中央洗染店于1956年7月遷京。
撫今追昔,在周恩來總理的積極倡導下,1956年從上海大規模引進老字號,對首都服務行業繁榮發展意義深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