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我國內外貿聯動發展的背景
1.全球金融危機、經濟危機常態化趨勢
從全球經濟來看,金融危機和經濟危機常態化是一種發展趨勢,世界貿易組織發布的報告顯示,2011年全球貿易增速僅為5%,較2010年13.8%的增速出現大幅下降;2011年全球出口增速僅為2.4%,低于2010年3.8%的增速。相關預測數據顯示,全球貿易增速2012年還將下降至3.7%,低于過去20年5.5%的全球貿易增速平均值。我國外貿由長期高速增長向低速增長轉變,即由40%增長——30%增長——20%增長——10%增長。2009年貨物與服務凈出口對國民經濟的貢獻率為-40.6%,2011年為-5.8%,在全球范圍金融危機和歐債危機的背景下,我國對外貿易面臨巨大挑戰,2012年1月——4月,我國進出口總值11671.8億美元,比上年同期增長6%,其中出口5932.4億美元,增長6.9%;進口5739.4億美元,增長5.1%;累計貿易順差為193億美元,是自2009年第四季度以來的增速新低。而4月份進出口總額僅有2.7%,外貿形勢十分嚴峻。預計2012年貨物和服務凈出口貢獻率仍然是負數,估計為-3.5%。
2.內外貿面臨著轉型時期
我國內外貿面臨一個轉型時期,外貿形勢變得不穩定,具有許多不確定因素,為此,中央提出“穩出口、擴進口”的政策,內外貿聯動發展變得十分迫切。所謂“內外貿轉型”是指“國際貿易國內貿易化”、“國內貿易國際化”,在這個過程中,國內貿易企業和國際貿易企業面臨著許多新的競爭環境問題、內外貿企業都存在不適應問題,亟待從理論與實踐上解決。
(1)“國內貿易國際化”過程中存在許多問題。如我國國內市場已經國際化,大量的外資進入中國市場,同時許多國內貿易企業走出國門,在世界各地200多個國家建立了許多“中國商貿城”(商品交易市場),許多零售企業、餐飲企業走了國門開門店、辦餐館、建“唐人街”等,有許多成功的案例,也有許多失敗的案例。
(2)“國際貿易國內化”過程中存在許多問題。在外貿“高速”轉“低速”增長過程中,外貿轉內貿面臨著渠道不通、模式不適應等新問題,同時也會使國內市場競爭更趨激烈。
3.消費投資出口協調拉動國民經濟增長
隨著我國經濟結構調整和發展方式轉變,投資、出口、消費拉動國民經濟增長的傳統模式面臨著挑戰,消費、投資、出口協調拉動國民經濟增長成為轉變發展方式的重要內容。據分析,1978年我國最終消費支出貢獻率為39.4%,而資本投資貢獻率達到66%,貨物和服務凈出口貢獻率為-5.4%;到1981年最終消費貢獻率曾經達到90.4%,1999年曾達到74.7%,而2011年僅為51.6%,資本形成總額貢獻率1981年曾為-4.3%,1990年為1.8%,2009年曾達到95.2%,2011年下降為54.2%,最終消費貢獻率接近資本形成總額貢獻率,但是預計2012年最終消費貢獻率依然還將落后于資本形成總額的貢獻率,但其發展趨勢最終消費貢獻率將超過資本形成總額對GDP貢獻率。貨物和服務凈出口貢獻率曾在1990年達到50%,而2009年為-40.6%,2011年為-5.8%,形勢仍然不容樂觀。
4.兩次金融危機積累了豐富的經驗
我國經歷了1997年的東南亞金融危機、2009年全球金融危機,國際形勢的變化我國經濟的影響力增大,但也并非沒有積極意義,如對促進我國經濟結構性的調整、發展方式的轉變起到重要的外推力,總結這些年的經驗和教訓,探討新時期的途徑和方式,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中國越來越影響世界、世界越來越離不開中國,國內貿易與國際貿易也是如此,更是如此地相互聯系,不可分割。因此,認真研究國內貿易與國際貿易的聯動,研究內需與外需的關系、探討內外貿關系、探討內外貿一體化的途徑、渠道、路徑、模式等具有重要的理論與現實意義。
二、國內外貿聯動發展的文獻綜述
總結國內外貿聯動的文獻資料,可以歸納為以下4個方面內容:
1.內需與外需關系的研究
楊運杰(2007)認為內需與外需的關系實質上是國內經濟運行與對外經濟運行的關系,二者既是相互制約又是相互協調、相互促進的關系。而從我國特殊國情來看,內需對經濟運行起著主導作用,外需對經濟運行起著從屬作用。外需的增加必然會增加國內生產性需求,帶來國內工人收入的增加,進而帶動國內最終消費需求的增加。通過增加國內固定投資需求和進口產品,加快國內產業結構的升級改造,提高了供給能力,為擴大外需創造了條件。曲鳳杰(2005)提出外需可以直接帶動國內消費、投資和政府支出,通過乘數效應,使國民收入增加,促進內需的擴大;內需通過增加固定資產投資、進口等提高國內供給能力,促進外需的擴大;外需擴大雖然不會對內需產生抑制作用,但外需結構的不合理不僅會降低外需對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還會加劇國內消費與投資的失衡,造成供給結構的不合理,影響經濟的持續增長。
2.內貿與外貿關系的研究
關于內貿與外貿關系的研究最早可追溯到亞當·斯密(1974)的“外貿促內貿”的觀點。從分工的角度研究二者之間的相互關系,斯密認為分工的發展是促進生產率長期增長的主要因素,而分工的程度則受到市場范圍的強烈制約,而對外貿易的擴大必然能夠促進分工的深化,帶動國內市場的發展。克魯格曼(1980)和梅里茲(2003)都認為出口企業占領本國市場是企業發揮規模經濟、足以支付對外貿易運輸成本實現出口的基礎,更大的國內市場同時意味著更強的出口競爭力,即國內貿易的繁榮能推動對外貿易的發展。楊小凱等(2002)在新興古典經濟學中運用超邊際分析方法解釋了國際貿易從國內貿易中產生的原因。引入了交易效率的概念,隨著交易效率的提高,高效率的分工水平便會要求更大的市場規模與其相適應,此時局限于一國市場之內的貿易和產品交換無法充分利用高水平的分工經濟,因此國際貿易便會從國內貿易中產生。國內關于內外貿關系的研究較少,張永璟(1998)提出了“國際貿易國內化”,即利用外商直接投資對國際貿易的替代作用,將國際貿易活動以外資企業國內貿易的形式展現出來,促進國內資源的合理配置。張睿(2009)對內外貿關系引入了動態分析,通過定量分析的方法分析得出,短期內我國外貿帶動內貿發展的效果并不明顯;內貿對外貿的促進作用僅表現為內貿對出口的長期影響。表明內外貿需聯動發展,共同促進經濟的繁榮。
3.關于內外貿一體化的觀點
閔樹琴(1997)提出我國的內外貿分離的傳統流通體制人為地割裂了國內、外市場的有機聯系,對于企業合理運用兩個市場、兩種資源構成了極大的障礙。并從規模經濟、交易成本的角度,提出內外貿一體化是流通企業擺脫困境的重要途徑。于培偉(2005)提出加快內外貿一體化進程是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內在要求,內外貿一體化的目的就是要充分發揮流通的先導作用,充分拓展流通的功能。打破體制障礙、以擴大內需為重點,實現內外貿的真正融合和協調發展。統籌國內發展和對外開放,需要統一管理職能,統一經營主體,統一內外市場。郭冬樂(2004)從流通組織形式的方面對內外貿一體化的具體實踐提出建議,實現內外貿一體化要發展一批以貿易為主業、兼具多種功能的實業化、集團化、國際化經營的綜合商社或綜合貿易公司;結合工業實行“大集團”戰略,以優勢企業和名牌產品為龍頭,加快發展一批以工業為龍頭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大型企業集團和跨國公司;深化商品流通體制改革,積極發展連鎖經營等現代組織形式和經營方式,逐步形成一批有競爭實力的連鎖零售企業集團,實行國際化經營。王煒瀚(2007)針對政府在實現內外貿一體化過程中的作用認為政府的首要職能是促進和保障市場的順暢運行,而不能以計劃經濟的思想過多的干擾市場;同時企業集團、綜合商社、連鎖經營的組織形態的選擇和鄉村從事業務的決策,應交由企業自行決定。
4.關于對外直接投資的產業升級效應
對外直接投資,企業可以獲得稀缺的資源、拓展產品的市場、獲得先進的技術和生產經驗,并通過產業轉移、產業關聯、產業內競爭等方式影響投資國國內的產業結構水平,促進國內產業升級和優化。發達國家如此,發展中國家也能否促進國內產業升級和優化呢?
我國對外貿易的發展主要是依靠要素的投入、資源環境的損耗為續的,對國內企業的技術進步和產業升級作用并不顯著,隨著“人口紅利”的逐漸消失,環境資源的透支,這種對外貿易發展方式不可持續,應該轉變參與國際分工的方式,形成新的產業升級的動力。同時應認識到國際金融危機后,各國都紛紛采取了緊縮性的經濟政策和貿易政策,中國對外貿易進一步發展的障礙叢生,這也需要努力探尋新的渠道和方式,既可以繞開這些貿易壁壘,又能參與國際分工和生產,并以此帶動國內經濟發展和產業升級。
綜上所述,關于內外貿聯動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內外貿關系及內外貿一體化這兩方面,對內外貿聯動的內涵及理論基礎并沒有進行深入的研究,對內外貿聯動的途徑、渠道、路徑、模式也沒有進一步探討。
三、內外貿聯動發展的理論基礎
從古到今的許多貿易理論都論述了內貿與外貿相互聯系的重要性。貿易理論經歷了從古典貿易理論到新古典貿易理論再到現代貿易理論的演變過程。
傳統自由貿易理論中最有影響力的是亞當·斯密的絕對優勢理論、大衛·李嘉圖的比較比較優勢理論、赫克歇爾和俄林的要素稟賦論。比較優勢理論是傳統自由貿易理論形成的標志,絕對優勢理論是比較利益論的基礎,要素稟賦論是比較優勢理論的演繹,而現代的國際貿易新理論則是比較貿易理論的細分和新發展。
1.亞當·斯密的絕對優勢理論
在《國富論》中,亞當·斯密提出了絕對優勢理論,又稱為絕對成本學說。他認為分工可以提高勞動生產率,而增加國民財富的根本原因就在于提高勞動生產率。而交換是出于利己目的而進行的活動,是人類的一種天然傾向。人類的交換傾向產生分工,社會勞動生產率的巨大進步是分工的結果。進而分析到,分工既然可以極大地提高勞動生產率,那么每個人專門從事他最有優勢的產品的生產,然后彼此交換,則對每個人都是有利的。即分工的原則是成本的絕對優勢或絕對利益。
其中國際分工是各種分工階段中的最高階段,在國際分工基礎上開展國際貿易,對各國都會產生良好效果。國際分工的基礎是有利的自然稟賦或后天的有利條件,有利的生產條件來源于有利的自然稟賦或后天的有利條件。自然稟賦和后天的條件因國家而不同,這就為國際分工提供了基礎。如果外國的產品比自己國內生產的要便宜,那么最好是輸出在本國有利的生產條件下生產的產品,去交換外國的產品,而不要自己去生產。
2.比較優勢理論
大衛·李嘉圖的比較優勢理論是在亞當·斯密的絕對優勢理論上發展演變的,絕對優勢理論是指各國應該集中生產并出口具有勞動生產率和生產成本“絕對優勢”的產品,進口其不具有“絕對優勢”的產品。但是在現實社會中,有些國家比較先進發達,有可能在各種產品的生產上都具有絕對優勢,而另外一些國家可能不具有任何生產技術上的絕對優勢,但是貿易仍然在這兩種國家之間發生,亞當·斯密的絕對優勢理論就無法解釋這種絕對先進和絕對落后國家之間的貿易。
國際貿易的基礎是生產技術的相對差別(而非絕對差別),以及由此產生的相對成本的差別。每個國家都應根據“兩利相權取其重,兩弊相權取其輕”的原則,集中生產并出口其具有“比較優勢”的產品,進口其具有“比較劣勢”的產品。也就是說,一個國家或地區不一定生產所有的產品,但一定生產成本最低的產品,然后形成產品交換,滿足社會生產和人們生活的需要,這是比較優勢理論的關鍵內容。比較優勢貿易理論在更普遍的基礎上解釋了貿易產生的基礎和貿易利得,大大發展了絕對優勢貿易理論。
3.要素稟賦學說
20世紀30年代,瑞典經濟學家伯爾蒂爾·俄林提出了生產要素稟賦理論,用在相互依賴的生產結構中的多種生產要素理論,代替李嘉圖的單一生產要素理論。
生產要素稟賦理論的邏輯思路是:商品價格差異是國際貿易的基礎,而商品價格的差異是由于商品生產的成本比率不同;商品生產成本比率不同,是因為各種生產要素的價格比率不同,而生產要素價格比率不同,則是由于各國的生產要素稟賦比率的不同。因此,生產要素稟賦比率的不同,是產生國際貿易的最重要的基礎。一個國家出口的是它在生產上大量使用該國比較充裕的生產要素的商品,而進口的是它在生產上大量使用該國比較稀缺的生產要素的商品。各國比較利益的地位是由各國所擁有的生產要素的相對充裕程度來決定的。
4.新興古典的國際貿易理論
同新古典經濟學相比,在新興古典經濟學中,交易費用對經濟組織的拓撲性質具有決定性的意義。新興古典經濟學的分析工具,不是新古典邊際分析而是超邊際分析。
按照新興古典經濟學理論,每個消費者同時又是生產者,所以國內貿易和國際貿易的基礎是一樣的。當交易效率低時,人們自給自足,不需要國內或國際貿易。當交易效率有所提高時,很多地方性市場出現了,但國內統一市場是不需要的。隨著交易效率的進一步提高,國內統一市場出現,如果交易效率再次提高,則國內市場規模會限制分工的發展,國際貿易就會成為必要條件。當交易效率達到很高時,國際貿易依賴程度會繼續提高,直至形成統一的世界市場。
楊小凱的新興古典貿易理論則認為生產者和消費者是一體的,每個人既是生產者也是消費者。在經濟發展過程中,存在著專業化經濟和交易費用的兩難沖突。在交易效率低下時,分工的利益會被交易費用所造成的福利損失抵消,這時人們就會選擇低水平的分工,即自給自足,不需要國內貿易和國際貿易。而當交易效率提高之后,分工的利益就會因為交易費用的下降而顯現出來,這時貿易開始出現,地方性的市場開始形成,而隨著交易效率的進一步提高,國內統一的市場就會形成。如果交易效率繼續提高則國內市場規模就限制了分工的發展,國際貿易就成為必然了。因此新興古典經濟學的貿易理論就把國內貿易和國際貿易統一到一個理論框架里來了。
通過以上幾種理論的闡述,我們了解到,要想真正使國家的經濟增長、財富增加,就必須同時發展擴大內外貿,使內貿和外貿相互聯系、相互帶動。新中國建立63年以來,我國經歷了內外一體化——內外貿分開——內外貿一體化三個發展階段,目前正進入新的“回歸”,但是如何真正做到內外貿一體化,還存許多問題與挑戰。實踐證明,內外貿分割的流通體制已經難以適應我國國民經濟發展的需要,因此,內外貿聯動并舉,拓展國際國內兩個市場,把握全球化經濟背景下的發展機遇,調整思路,是當前急需重視的問題。
四、我國內外貿聯動發展的思考
1.新時期面臨著新的問題
在外有美國債務危機和歐債危機侵襲、內有成本上升等因素制約的復雜背景之下,2011年全國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達到18.4萬億元,同比增長17%左右;全年進出口總額達到3.6萬億美元,同比增長20%以上,貿易順差預計在1600億美元左右,貿易順差占GDP的比重從上年的3.1%降至2%左右;2011年實際使用外資1160.11億美元,同比增長9.71%。
到2012年,我國面臨的國內外經濟環境更加復雜嚴峻。從國際看,世界經濟將緩慢復蘇,但下行壓力明顯增大;從國內看,國民經濟運行的基本面良好,但我國經濟發展中不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的問題仍就突出。
為此,國家制訂了《國內貿易發展規劃(2011-2015年》、《關于加快轉變外貿發展方式的指導意見》,在“十二五”期間,要以結構調整為重點,積極促進內需與外需、出口與進口、“引進來”與“走出去”、東部與中西部協調發展;以統籌國際國內兩個大局為目標,合理利用兩個市場兩種資源,逐步形成內外聯動的大市場、大流通、大開放的現代商務發展新格局。
具體來說,內外貿聯動是加快經濟結構調整、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根本舉措,使我國促進經濟增長主要有依靠投資、出口拉動向依靠消費、投資、出口協調拉動轉變,是發揮內外兩個市場、兩種資源的優勢,將出口產品引入國內市場,擴大內需和消費,并增加外貿外資的內銷渠道和投資渠道,繁榮經濟,是將內外貿結合有效方式。其主要目的是將出口產品引入國內市場,做到出口產品內銷,鼓勵外資,使各地的商家與國內企業相聯系,找到合適的代理商,拓展國內市場,做到內外貿企業合作活動,真正實現開放、合作、共贏。所以,將內外貿聯動,取長補短,使國內與國外兩個市場相連,是促使我國貿易與經濟發生根本性變化的重要舉措。
2.我國國內外貿聯動發展的對策
(1)明確內外貿聯動的概念及其內涵
所謂“內外貿聯動發展”是指國內貿易與國際貿易相互聯動起來,充分利用兩個市場、兩種資源、相互聯動、協調發展,促進國民經濟持續穩定發展。
我國內外貿聯動發展內涵:
①政府機構內外貿一體化,政府應當積極推動內外貿一體化和國內外市場一體化的進程,在內外貿企業聯合重組、內外貿聯動、流通企業積極走向國際市場等方面加大工作力度。切實選好適當的重點和突破口,充分利用國內外兩個市場、兩種資源,促進大流通的發展。
②企業內外貿經營的一體化,企業作為發展的主體,應積極利用國內外各方面的條件及優勢,努力適應兩個市場的發展,企業應適應“國內貿易國際化”“國際貿易國內化”趨勢。
③行業協會合作的一體化,行業協會應適應逐漸由橫向的按環節分工,變為按產品縱向分工形成相應的行業協會,因此行業協會轉變職能將生產、流通、消費的全產業鏈功能的轉變,在產銷銜接、內外貿一體化過程中發揮行業協會作用。
(2)政府搭建內外貿聯動多種平臺,組織內外貿企業對接
金融危機帶來了外貿下滑,為克服出口企業的困難,商務部廣交會面向國內零售企業開辦專場,各地政府搭建“外貿內銷”系列的活動平臺,取得了良好的效果。2009年北京商務委舉辦“趕外貿大集”系列活動,參與洽談的1022家企業中,80%以上找到了合作對象;天津市舉辦外貿企業與大型零售商場超市對接洽談會,現場就達成近60項包銷、代銷、設立展位、參加集中促銷等多種合作意向;南京市由外經貿局舉辦外貿商品展銷會,政府組織30多家內貿企業采購對接等等。
這種促進國內零售業和外貿企業對接的方式是較為成功的。外貿企業的產品品質一般都比較好,以前外貿企業的產品專供國外市場,國內零售業想進貨都沒有渠道。地方政府組織搭建外貿企業展銷平臺,不僅解決了外貿企業產品銷售的問題,拓展了銷售與合作的渠道,同時也豐富了國內市場,填補了某些產品的空白,擴大銷售,增加國內零售業的利潤和競爭力。從消費者的角度來說,展銷會的成功給消費者帶來了國際消費的新概念、新產品、新方式,豐富了消費品種,提高了生活的品質。同時,展銷會帶來的巨大的客流量還會帶動周邊商業 、餐飲消費的發展,無形中給舉辦地區做了宣傳。這樣一舉數得的創新貿易方式值得借鑒與推廣。
(3)完善內外貿統一的市場體系,探討內外貿一體化模式
①我國現有8萬多個商品交易市場,200多個在國外的中國商貿城、商業街等,應探索建設外向型的商品交易市場、全球貿易中心的商品交易市場、走出去的商品交易市場。加快義烏中國小商品城內外貿易一體化試點。探索期貨市場——批發市場——零售市場的“金字塔”市場體系。
②建設5個層次國際商貿中心,如第一個層次是特大型城市的國際商貿中心,如北京、上海、廣州等城市可以率先建成國際商貿中心;第二個層次是區域性國際商貿中心,如以大型城市為中心的國際商貿中心;第三個層次是地方性的國際商貿中心,如以二三線城市為中心的國際商貿中心;第四個層次是指企業或外向型商品交易市場為中心的國際商貿中心,如義烏小商品城、白溝箱包市場、虎門服裝市場等;第五個層次是虛擬的國際商貿中心,以“三網融合”+物聯網形成的虛擬網絡基礎上的國際商貿中心。
③加快13個多層次功能區建設,促進內外貿、區域貿易的統一和優化。如以北京、天津為中心的環渤海商業功能區,以上海為中心的長三角商業功能區,以廣州、深圳為中心的珠三角商業功能區建設,以重慶、成都為中心的成渝商業功能區,以昆明、南寧為中心的滇黔桂商業功能區,以西安為中心的關中一天水商業功能區建設,發揮廣西、云南對外開放“橋頭堡”作用。以哈爾濱、長春為中心的哈長商業功能區建設。以蘭州—西寧為中心的甘寧青商業功能區,以烏魯木齊為中心的新疆商業功能區建設。以鄭州為中心的中原商業功能區,以武漢為中心的長江中游商業功能區建設。加強主要商業功能區內部的規劃銜接、資源共享和市場開放,實現一體化發展;促進各主要商業功能區之間的協調聯動發展;發揮主要商業功能區對其他區域的輻射帶動作用。
④加快優化內外貿易產業結構、轉變發展方式
我國貿易發展的方式必須適應國際經貿格局變革的要求,加快進行適應性轉變、主動性轉變、戰略性轉變,轉“危”為“機”。當前我國經濟增長的資源環境約束強化,主要依賴資源能源、勞動力等有形要素投入的傳統發展方式已難以為繼。因此,要改變我國貿易存在的發展不均衡、不協調和不可持續問題,加快轉變貿易方式勢在必行。貿易結構優化升級,不僅是外貿企業得以生存的必經之路,也是內貿企業走出去,增加市場影響力的必經之途。這一方向已經得到普遍的認可和支持,并于“十二五”期間提高到了國家戰略的高度。2012年4月,商務部等10部門聯合印發了《關于加快轉變外貿發展方式的指導意見》,指出了我國外貿結構優化升級方向:我國外貿要著力實現“四個提高”:提高出口商品的國際競爭力、提高企業的國際競爭力、提高行業組織的協調能力、提高政府參與國際貿易規則的制定能力。同時,外貿的發展還要堅持外貿與內貿協調發展,實現有效互補,促進貿易平衡。
⑤治理流通秩序,凈化流通環境
流通在社會再生產中的地位越來越高,地位越來越大,而流通領域過度競爭、價格競爭混亂,使流通領域,特別是零售領域的利潤率下降,全國平均凈利率在2%左右,每年大量的零售企業虧損倒閉,同時不規范進場費、過高的銀行刷卡收費,使許多供應商、零售餐飲等服務企業不堪重負等,不規范的大宗商品“準期貨”交易使得價格信息不能夠起到引導生產和經營作用,這些問題,一方面反映了流通地位重要,另一方面反映了流通作用沒有能夠真正發揮作用,因此治理流通秩序,凈化流通環境十分迫切,但特別需要注意的是在治理不規范收費時,也要保護合理、正常的收費,以促進流通業可持續、協調地發展。
⑥充分發揮流通產業先導性和基礎產業地位作用,降低流通成本
經過33年經濟體制的改革和發展,流通業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大有上升,流通產業已經是促進消費、拉動內需、轉變我國經濟發展方式的先導性力量和基礎性產業。但我國流通產業的整體效率和競爭力與發達國家相比仍有很大的差距,存在著“低水平擴張、低層次競爭、低效率運行”的現象。對流通產業地位認識的不足,長期以來“重生產,輕流通”的觀念也制約了流通業的發展,流通產業的地位亟待提高。
據統計,生產企業的流通成本已占企業總成本40%--50%,而我國流通業的成本普遍比歐美等發達國家高出20%~30%,提高流通產業的效率還是有很大的空間的。要提高效率、降低成本,除了從完善現代流通產業理論、培育流通人才以適應流通產業發展以外,持續的投入架設高效技術設施也是必要的。現代流通技術設施如大型批發市場、電子商務平臺、條碼技術、物聯網等具有公共產品的特質,除了應加大這些方面的財政投入之外,對流通產業的各方接口產業的整合也是很重要的一部分。
⑦借鑒的“利豐模式”,探索新型貿易集團
香港利豐集團是香港歷史最悠久的進出貿易商,從創立之初只從事瓷器和絲綢生意的小買賣發展成為現在的香港第一大貿易集團,其供應鏈管理的理念被引入哈佛大學管理案例。利豐集團對供應鏈的管理具有深刻而獨到的見解。利豐的供應鏈管理就是把供應鏈最優化,以最少的成本,令供應鏈從采購開始,到滿足最終客戶的所有流程。在整個供應鏈中,從供應原料到最終用戶,都看作一個整體,鏈上的企業除了自身的利益外,還應該一同去追求整體的競爭力和盈利能力。供應鏈管理有效的節約了成本,為客戶提供了有效的產品供應。利豐集團順應了經濟全球化、采購和生產全球化的趨勢,使自己從一個傳統的中介貿易商逐漸演變成全球商貿供應鏈的管理者,無論從理念還是操作方面,利豐無疑都是成功的。國內外企業普遍存在著知名度不高,無銷售渠道等障礙,如果不能及時轉變經營理念、經營模式,很難能走出困境。利豐以顧客為中心理念,以市場需求的拉動為原動力,不斷創新進取的精神都是值得內外貿企業借鑒學習的。
(轉自《經貿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