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是上市公司,又是教育培訓機構,如何平衡商業利益和教育的關系
當人們對電影明星、體育明星、娛樂明星年收入上千萬、過億而習以為常的時候,是否可以接受教師的年薪達到幾十萬、甚至幾百萬?當人們痛斥應試教育種種弊端的時候,是否思考過“尊師重教”應如何落到實處? “優秀老師的工資就應該拿到一百萬,為什么?因為中國人雖然重視孩子要學好,但不重視對教育的投入,不重視對老師的認可和老師的待遇。”一貫低調內斂的學而思教育創始人張邦鑫語出驚人,“我認為優秀的人才做老師要比去搞金融、搞期貨、搞很多投機,對創新社會的貢獻和價值更大。” 在中國,“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觀念由來已久。近幾年,隨著社會競爭的加劇,家長對獨生子女的教育愈加重視,致使民間教育培訓炙手可熱,各種資本瘋狂涌入,輔導班魚龍混雜。 作為國內首家在美國上市的中小學教育培訓機構,學而思創辦九年來,憑借務實的作風、創新的教育理念和實踐,以及獨特的商業模式,逐步奠定了中小學教育培訓行業的領軍地位。 步步創新 既是上市公司,又是教育培訓機構,如何平衡商業利益和教育的關系?為了找到共同的結合點,學而思決定在教研創新上大量投入,通過提高教學質量讓客戶受益,成就客戶,贏得口碑后,再推動學而思更好地成長,從而形成一個良性的循環。 作為小班授課的創造者,學而思也是最早開放課堂。教室比其他培訓學校的教室大,因為要留一些位置給家長旁聽。如果對教學效果不滿意,隨時可以退費。孩子需要測試入學、分層教學。站到學而思的講臺上,每一位教師都要接受三位考官的監督與考驗:學生、家長和其他教師。 張邦鑫表示,學而思是全行業最早有教研的,讓最有經驗或最好的老師把講義編寫出來,每一個老師都按這個標準來講,實行標準化教學。“多數機構靠廣告和講座招生,我們靠互聯網和口碑招生,我們做事情,希望跟它們不一樣。” 2010年10月,學而思在美國紐交所上市。這一年,學而思全面推出ICS智能教學系統,使教師可以運用音頻、視頻、Flash、PPT等各種多媒體軟件制作課件,智能化展示教學內容。 “我們覺得有必要建立ICS智能教學系統,整個投入是幾千萬,要招一百多個新員工。我們上那個系統一定會影響我們上市的財報,一定會使我們的股價降低一點。是上市融資更重要,還是把我們的教學水平提高,讓客戶更滿意更重要?這個問題我們幾乎不糾結,沒有PK。一定要先上系統,因為提高教學質量是第一位的。股價只是一個結果。如果有一點原因,就是源于我們的價值觀:成就客戶、務實、創新。”張邦鑫斬釘截鐵地說。 在信息化時代,教育必須與時俱進。學而思審時度勢,最早把互聯網跟教育相結合,最早實行在線報名系統。2011年,又實現了ICS1.0向ICS2.0的升級,引入互動白板,投資數百萬開發了大型動畫片《摩比傳說》,讓課堂教育變得更加生動有趣,使學生獲得更豐富的學習體驗。 除了技術創新,學而思非常重視教育理念的變革。在多年的教育實踐中發現,教育機構不僅應該在教師“教好”的問題上下功夫,更要關注學生“學好”的問題。學而思提出“激發興趣、培養習慣、塑造品格”的教育理念,力求“給孩子受益一生的教育。” 有一些教育觀點和實踐頗有價值,比如“老師,不要和孩子爭奪成就感”、“家長,請不要給孩子講題”、“孩子的榜樣要多元化”、“不恰當的激勵方式會適得其反”、“不用擔心孩子看故事書和動畫片”。 張邦鑫強調,對孩子來說,信心特別重要,如果沒有自信,就不容易具有創造力。他講了一個中國人自嘲的故事:猶太人在某個地方開一個加油站,很快就有人開一個餐廳,然后過一段時間,會有人開一個超市,這個地方很快就繁華了。而在中國恰恰相反,這個地方會迅速增加一個加油站,繼而出現一片加油站。由于不自信,不創新,就會陷入模仿和低水平的重復,最后陷入一種惡性競爭,大打價格戰。“這其實源于我們的教育,培養孩子的時候缺乏自信。” 公平之夢 現在,應試教育不利于創新型人才的培養已成共識,但素質教育依然是“海市蜃樓”,遙不可及。許多國人一邊抱怨中國的應試教育,羨慕美國的西方教育,一邊不惜一切代價讓孩子上各種輔導班,追逐好成績。 到底是美國的教育好,還是中國的教育好?兩者有何本質上的區別?張邦鑫談了自己的看法。他認為,中美教育的不同源于東西方文化的差別,美國的孩子注重動手能力和戶外運動,而整個東方社會都受儒家文化的影響,不只是中國的大陸、臺灣和香港,日本、韓國、新加坡都是如此。香港每條街道都有培訓機構,地鐵里都是培訓機構的廣告和明星老師的照片。臺灣也一樣。日本的公文教育在全國的布點比郵局和銀行還多,這說明日本非常注重培訓和課外輔導。韓國政府專門設網校,給大家全部免費。即使這樣,韓國最大的教育機構還是民辦的網校,韓國政府專門規定培訓機構夜里十點鐘之后禁止再補課。新加坡最火的培訓機構早上五點鐘就開始上課。 張邦鑫表示,在西方社會,沖廁所、掃大街都是值得尊重的行業。而儒家文化是一種人上人的文化,是一種不甘落后的文化。“學而優則仕”,“書中自有黃金屋”,這些觀念依然根深蒂固,沒有家長愿意讓自己的孩子將來去掃馬路。“我小時候爸媽也這樣說,你要考出農村去,要有出息。這就是東西方最底層的文化差別。這種差別影響了整個社會,大家一定要成為好學生,一定要成績好。”此外,中國經濟的飛速發展,使教育出現“僧多粥少”,都想上重點學校,但人口多,學生多,優質教育資源短缺。所以,千軍萬馬擠獨木橋,孩子學習負擔過重的現象,短時間是不會改變的。 基于中國的國情和教育的現實,張邦鑫提出學而思未來的發展戰略:第一步,努力成為一個高品質的教育機構,在教育和商業之間有一個平衡。第二步,注重學生品格的培養,在能力培養和幫學生獲得高分之間有一個平衡。第三步,在做培訓的同時為社會教育公平化盡一份力,在培優和將優質資源普及之間有一個平衡。 “每一步都會很難,但我們會堅持努力去做。”張邦鑫說,希望下一個階段把這個事情做好,這是一個拐彎的過程。如果第一步就做到第三點,學而思就不會走到今天。既然跳不過去,只能一步一步走過來。這是一個客觀的社會現實,但學而思要為長期利益而努力,用一種什么樣的方式讓很多人可以免費獲得很好的教育資源,在教育公平化上做一些事情,這是學而思一直在思考的。 據了解,學而思每年都在做公益活動。雖然在大城市辦學,但也把一部分收入反哺在了災區和貧困地區,除了捐款捐物,還捐建四所希望小學,為玉樹災區的學生提供免費的教學服務,截至目前,共投入近1000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