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7日,中影星美電影院線與中影數字巨幕(北京)有限公司簽約,購置18套“中國巨幕”系統。事實上,自今年4月“中國巨幕”在合肥中影國際影城正式投入使用以來,這套由我國自主研發的“高技術格式”電影放映系統即進入了商業運營階段,繼而打破了加拿大IMAX公司在我國巨幕市場的壟斷,一場關于巨幕的戰爭將在中國徹底爆發。
國內刮起“IMAX”風
IMAX(即Image Maximum縮寫)是能夠放映比傳統膠片更大更高解像度的電影放映系統,自誕生以來,它以震撼的高清畫質和音效風靡全球。標準IMAX銀幕為22米寬、16米高。2010年初,一部風靡全球的《阿凡達》讓“巨幕”一詞走進了千千萬萬個中國普通觀眾的視野。然而彼時,“巨幕”僅僅是“IMAX”的代名詞。
早在2008年,IMAX便在我國表現出了超凡的吸金能力。好萊塢動畫電影《功夫熊貓》當年在我國內地僅有的9塊IMAX銀幕上創下80.4萬美元(約合人民幣550萬元)票房,占該片票房的近3%。2010年,《阿凡達》在全國14個 IMAX影院的票房收入超過1.6億元,占該片中國內地市場總額的11%以上。北京華星UME影城由于IMAX單銀幕產值達到了2000多萬元,從而鑄就了該片國內單銀幕票房之最。其中,《唐山大地震》和《盜夢空間》平均IMAX單銀幕產值分別是普通版本單銀幕產值的7.4倍和19倍。
一時之間,IMAX成了“巨幕”以及“最佳視聽享受”的代名詞,各影院投資商也紛紛掀起了IMAX影廳投建熱潮。IMAX公司中國區代表周美惠在2010年接受媒體采訪時曾表示,當時IMAX公司與中國眾多影院投資公司共簽署了52個合作項目。2011年3月,萬達作為IMAX在中國最大的合作伙伴又與對方簽署了75個合作項目,IMAX也借此宣布“希望到2016年中國大陸IMAX影廳數量能夠達到300個”。近日,IMAX又與盧米埃達成了多項合作。
值得注意的是,IMAX公司2011年與萬達和盧米埃均采取了全新的票房分成合作方式。即影院建設以影院投資商為主,設備提供以IMAX公司為主,票房收入采取雙方分成的模式。這也許可視為IMAX公司對中國市場壓力的一種妥協。IMAX公司總裁理查德·蓋爾方德2011年2月在接受中方記者采訪時就曾表示,“將考慮降低在中國的價格”。
IMAX的主動讓步源于中國電影巨幕市場“唯IMAX馬首是瞻”格局的突變。
“巨幕”之間的較量
據了解,現在國內有相當一部分投資商在投建巨幕影院時選擇了自主配備相關系統而非購買IMAX設備。“耀萊影城五棵松店在投建之初也曾考慮在590多座的大廳內安裝IMAX,但它們的價格太昂貴了。我們最終選擇自己配備雙機2K放映系統,巨幕效果也很好。”北京耀萊國際影城管理有限公司副總裁劉振華表示。
保利影業旗下影院也曾與IMAX達成過15個項目的合作意向,最終由于價格原因轉而自主研發注冊了“POLYMAX”巨幕系統。橙天嘉禾中國區副總裁周華也曾向媒體表示,未來三年,橙天嘉禾計劃在中國內地開設20座巨幕影院,“但不一定都引進IMAX設備”。據了解,目前多家影院投資商都自主配備了巨幕系統,保利和世茂還注冊了自己的巨幕品牌。
“關鍵是價格問題。”原上海和平影都總經理王伯政表示,“一座巨幕影廳購買IMAX的數字設備要1000多萬元,而我們自己購買兩臺2K機雙機放映才100萬元左右,更高端一點用兩臺4K機也就150多萬元,還不用支付設備維護費和影片轉制費。”
相比影院投資方對于價格方面的考量,“中國巨幕”的研發方中影集團和中國電影科學技術研究所對“中國巨幕”的未來信心滿滿。“高昂的設備費和品牌使用費,使用的排他性和節目的單一性,已形成事實上的市場壟斷和節目控制。科研所和中影作為國家隊要有擔當,有所作為。”“中國巨幕”項目領頭人、中國電影科學技術研究所所長楊雪培表示。此外,IMAX公司對于方圓5公里之內不能建第二家IMAX影廳的規定,也讓國內的影院投資方頗有微詞。“適合巨幕影廳的建筑本來就不多,如果方圓5公里內正好可以再建一塊巨幕,IMAX公司又不肯合作,投資方寧愿自己來建也不愿放棄這難得的物業條件。”劉明表示。
奮起中的“中國巨幕”
中國電影集團數字電影院線有限公司總經理程陽所在的中國電影集團數字電影院線有限公司是“中國巨幕”的研發方之一,他談起了IMAX對中國電影“盛氣凌人”的“擠兌”,“幾乎是一氣之下,我們開始了自己的巨幕研究。”
《阿凡達》上映之后不久,楊雪培帶領團隊開始做相關的市場調研和技術研發。“自主創新不是目的,目的是為了自我發展,不受制于人。”中國電影科學技術研究所、中國電影股份有限公司和中國電影器材公司等多方聯手,組建專門的研發隊伍,正式投入“中國巨幕”的研發。
2011年7月,擁有中國自主知識產權的中國巨幕系統正式宣告研發成功,楊雪培在UME國際影城(雙井店)激動地向外界演示著自己團隊的研究成果:“中國巨幕為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電影技術研發與應用闖出了一條新路。”很多人問他,為什么有了IMAX,國內還要搞自主創新?他回答說:“我們擁有了自主知識產權的巨幕系統后,最現實的好處,就是會有更多的國內觀眾可以看得起巨幕電影。”
楊雪培還介紹,“中國巨幕”放映系統由中國人自主研發,100%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經過近三年的研發和技術攻關,“中國巨幕”比起IMAX也不遜色,“聲音效果,‘中國巨幕’甚至比IMAX還要好。同時,我們使用的放映機的飽和度和清晰度更好。”
在成本方面,“中國巨幕”優勢明顯,造價大約只相當于IMAX的十分之一,且不用交專利費、維修費和票房分成。“影院要安裝這種巨幕可以直接購買,不需支付票房提成和版權許可費,一套‘中國巨幕’放映系統的最低造價只要100多萬元,將電影素材轉制為中國巨幕電影的成本不超過10萬元,而IMAX的轉制成本則是十幾萬美元。”楊雪培說。
2011年12月,“中國巨幕”在北京UME國際影城(雙井店)正式接受觀眾的檢驗。2011年底賀歲檔,《金陵十三釵》攜“中國巨幕”版與《龍門飛甲》的IMAX版正面交鋒,“中國巨幕”開始進入國內觀眾的視野。
“IMAX的壟斷已經被打破,‘中國巨幕’就是我們的國家級巨幕品牌。”中影集團副總經理傅若清說。
中國巨幕市場的未來
據了解,目前中國巨幕市場可以分為三大陣營,一是I M A X,二是“中國巨幕”,此兩者扮演的都是技術和設備提供方的角色。第三便是以“POLYMAX”和“世茂大視野”為代表的影院投資方自主配備的巨幕系統,有很多可能尚未注冊自己的品牌,且此類巨幕品牌或者巨幕系統僅限于自己的影院使用,并不對外出售。
“我認為中國巨幕市場未來的格局是多元化的,提供商和院線自主品牌并存,不會再出現一兩家壟斷的情況。并且在技術差異不是很大的情況下,會以院線自主品牌為主。”保利影業運營技術總監胡哲人評論道。
當IMAX技術上的不可替代性逐漸減弱,各影院投資商選擇IMAX更多出于其品牌優勢考慮的時候,對比IMAX高昂的價格,以“高性價比”為最大優勢出現的“中國巨幕”面臨著巨大的機遇,但同時也由于數字時代技術門檻的降低面臨著與IMAX同樣的挑戰。
據了解,目前國內多家影院投資企業大都對“中國巨幕”持觀望態度。“主要看效果究竟如何,還有其品牌經營。我們自己做巨幕雖然可以實現,但還要進行品牌推廣,如果其品牌做得好,觀影效果好,價格也合理的話,不妨引進。”北京某影院投資商坦陳道。
據楊雪培介紹,“中國巨幕”已經和相關投資方達成了十幾個項目的合作,將于2012年投入安裝使用。“IMAX的品牌培育經過了幾十年,‘中國巨幕’的品牌也需要慢慢打響。”此外,在片源方面,楊雪培透露,已經和好萊塢片商接觸,希望能夠將一些優秀影片做成專門的“中國巨幕”版本。“但我們不會像IMAX那樣壟斷片源,我們的版本在國內其他巨幕上也可以上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