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社部官員一句“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不斷發展以及人均壽命的不斷延長,相應推遲退休年齡,應該說是一種必然趨勢”,觸動了公眾的神經,一場關于延遲退休的爭論甚囂塵上,也引起了人們對當前養老制度是否可持續的問題的廣泛熱議。
在學界,在養老金缺口壓力持續加大的情況下,很多學者認為延遲退休可以成為紓解社保基金缺口壓力的有效辦法,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給社保基金輸血的可能。
不過,人民網6月7日發布的一項網絡調查卻顯示,有超過70%的網友反對延遲退休年齡。無獨有偶,在新浪微博發起的一項名為“你是否同意彈性延遲5年領取養老金年齡的建議?”的投票中,截至6月13日18時07分,已有93.4%的網友毅然給出反對票。
爭議之下,延遲退休年齡能否實行,何時開始實行,真正延遲退休年齡后,又會是什么后果,目前官方未有肯定回應。
“低調”的上海經驗
梁建濤(化名)是上海市青浦區一家事業編制單位的高級管理干部,年薪20萬元。去年60歲的他面臨退休,一旦退休,他的年收入將要減半。于是梁建濤向單位申請延遲退休三年,他覺得自己挺幸運,剛好趕上了上海市2010年開始試點的柔性退休政策。
就在人們為是否應該延遲退休大加爭論時,很少人知道,上海人已經試點該政策兩年了。
1999年開始,上海社會養老保險基金出現連年赤字,累積用于彌補養老金虧空的財政支出多達70多億元,隨著人口老齡化的加速,社保缺口還將繼續擴大。
2010年10月,上海市人社局開始執行《關于本市企業各類人才柔性延遲辦理申領基本養老金手續的試行意見》(以下簡稱《試行意見》),上海市參加城鎮養老保險的企業職工可以依此柔性延遲退休年齡。
按照《試行意見》,梁建濤跟單位簽訂了工作協議。內容是:這三年期間他和企業仍要按規定繳納基本養老保險費和工傷保險費,但不再繳納醫療、失業及生育保險費。而梁建濤要到63歲才能開始領取養老金,數額將按照新的計發辦法計算。
上海并不是唯一一個試行延遲退休的城市,目前北京和深圳都有過不同形式的延遲領取養老金的試點措施。但與上海相同的是,試點政策開展的范圍極小,甚至于預期發生了改變。
據上海一位曾經就職于某大型國有航空公司的人力資源經理透露,該公司申請延遲退休的基本上都是機長及企業管理層,但是沒有一個人成功獲得審批。未獲批準的原因是,該企業常年虧損,無力為員工支付延遲退休期間的養老保險。
這位人力經理稱,普通技術職工申請延遲退休并不如退休返聘劃算,很多人甚至不知道可以延遲退休,“大部分申請者都是想更長時間地保住位子”。
梁建濤曾經簡單算過,延退期間他需要多交納近3萬元的養老保險,退休后每月的基本養老金增加340多元。精明的上海男人一下子明白,他要退休十年后才能把交出去的錢賺回來,這是一筆不劃算的買賣。
那時候他也想過退休返聘,但想到返聘的工資相對較低,他還是選擇了延遲退休。“更重要的是只要還在位,很多事情都會好辦很多。”
根據上海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的統計,截至2011年4月,共有200多名勞動者辦理延遲退休。上海人社局宣傳部一位官員稱,《試行意見》沒有相應政策宣傳。上海12333咨詢熱線(社保服務專線)的工作人員表示,今年辦理延遲退休的勞動者數量非常少。
上海的試點,應該可以反映部分人群對延遲退休的真正態度。它也本應該成為是否在全國范圍內推廣延遲退休的一個極佳的旁證。但兩年來,上海一直沒有公布過對延遲退休政策效果的評估。上海的延遲退休是失敗還是成功,它對養老基金的補充起到了怎樣的作用,成了一個人為的謎團。
延遲退休提示養老危機
我們的養老資金從哪里來?剛剛結束的陸家嘴金融論壇上,與會諸位嘉賓紛紛熱議:“當前73%的退休人士完全依賴于政府或者現有的社保體系。而現在大多數中國員工不清楚他們未來退休以后養老金將從哪里來。”
有關專家預計,到2050年,中國65歲及以上的老年人在總人口的占比將從目前的10%增長到30%以上,中國的老齡人口總量將超過4億。近十年來,中國對基本養老的財政補貼已經超過1萬億元,中國老年人口撫養比到2011年末已經上升到122.23%。根據目前的趨勢,在三支柱的養老體系中(社會基本養老、企業年金和個人養老儲備),社保能夠提供溫飽水平的生活經費,企業年金尚有待進一步開發,均無法有效滿足未來幸福養老的需求。第三支柱自籌資金在整個體系中的作用將日趨顯著。
與此同時,中國公眾關于養老生活的品質要求不斷提高。人們普遍希望能夠維持退休前的生活水平,期待有額外資金可以出國旅游,定期安排健康體檢等。一直關注中國公眾養老需求和規劃的國內首家中外合資壽險公司中宏保險近日攜手零點調研發布的《中國中產階級幸福養老白皮書》顯示:對比父輩,受訪中國家庭對于未來養老有各種樂觀的幸福期待,但在盲目的幸福感預期背后是其目前養老規劃和養老金準備的嚴重不足。
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政策研究中心秘書長唐鈞認為,養老基金的缺口是先天不足。1949年后,我國在城市建立了大包大攬式的國家養老制度。那時,國家工作人員、國有企業工作人員(當時只有國企),都被一視同仁,退休金統一由國家、企業發放。因為沒有現代養老制度,也無所謂個人繳納養老金。這一制度很快隨著大批國企破產而變得不合適宜。
從上世紀90年代,我國確立了基本養老保險制度采取的是統籌基金和個人賬戶相結合的方式。唐鈞表示,養老基金建立之初的財政投入是用勞動者工齡折算出的數字,“這部分財政支出其實根本就不存在”。于是,個人賬戶里的錢不得不參與到社會統籌的支付里,用于支付退休人員的養老金,“空賬”由此產生。
中山大學社保研究中心主任申曙光曾給人社部撰寫過一份關于延遲退休的報告,里面詳盡指出了延遲退休的利好:“晚退5年,社保基金就可少支付5年的養老金,同時又多收5年的養老保險,一來一去就有10年養老保險基金的差距。從全國看,每年減緩基金缺口200億元。”社科院世界社保研究中心主任鄭秉文認為,在現收現付的養老金制度里替代率、繳費率和退休年齡這三個可變量中,延長退休年齡是彌補養老金缺口的最佳辦法。“長期來看,這個養老制度是絕對不可持續的。退休年齡太低,威脅到制度長期的財務可持續性和支付能力。提高退休年齡不是解決現在的問題,而是長期的制度問題。”
養老與保障需雙重準備
人活著,錢沒了。未富先老的銀發危機,將成為中國發展進程中的重大挑戰,更提醒人們自籌養老金刻不容緩。人無遠慮,必有近憂。唯有未雨綢繆,提早做好個人的養老儲備規劃,才能以不變應萬變,隨時應對養老帶來的挑戰。專家提醒公眾,在急于應對房貸、車貸和兒童教育各類大型開銷的情況下,更應當盤點整體家庭財務金字塔是否合理堆砌,檢查是否已夯實最底層部分的養老儲蓄和保障;建議大家合理安排各項資源,提取部分資金將提前儲備養老金納入定期和固定的家庭理財計劃。
專家進一步指出,在各類理財工具中,商業養老保險被普遍認為是當前解決個人長期養老儲備問題的上佳解決方案。特別是具有分紅特性的養老保險產品,能夠在按期保證提供養老金的基礎上,通過派發分紅在一定程度上抵御通脹。
養老保險制度包括三個重要參數:替代率、繳費率和贍養率。替代率是勞動者退休時養老金領取水平與退休前工資收入水平之間的比率,它是衡量勞動者退休前后生活保障水平差異的基本指標之一。由于我國養老金的繳費基數較低,目前的養老金替代率遠低于制度設計水平,已無再調低的空間;考慮到企業壓力已非常大,繳費率進一步提升也不可能。通過延遲退休年齡來調整贍養率被認為是最為可行的舉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