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月暑期檔,《摩爾莊園2:海妖寶藏》、《麥兜當當伴我心》、《豬豬俠之危機》和《賽爾號2:雷伊與邁爾斯》四部國產動畫劇場版連番上陣,可據一些媒體對影院的實地調查發現,以上國產動畫電影的票房總和卻抵不上6月上映的美國夢工廠系列動漫電影《馬達加斯加3》一部的成績。
加拿大著名動畫教育家、數字產業專家羅賓京教授在7月中旬結束的第八屆中國國際動漫博覽會上說:“拍一部片子投資巨大,所以一部動畫片子不是單單拍給孩子看的,因為它里面蘊含的幽默也為成人所理解,所以它也同樣會吸引成人,我希望一部動畫片能把一個家庭都吸引過來,這樣才能通過票房收回成本。”由此,好事的網友將羅賓京的一席話戲稱為中國動漫“十八禁”,即中國動漫與某些影視劇禁止十八周歲以下的未成年人觀看的做法正好相反。
偶像缺失,中國動漫沒有“粉絲團”
有媒體在第八屆中國國際動漫博覽會隨機對20位7-15歲的孩子進行了采訪,想知道孩子們心中的動漫偶像都是誰,其中有8位孩子不約而同地選擇了日本動畫片《名偵探柯南》中的主角“柯南”作為自己的動漫偶像。只有1位孩子選擇了國產經典動漫形象“孫悟空”。“劇情吸引人”、“人物造型可愛”是孩子們愛上“柯南”的最大原因。
筆者了解到,中國青少年最喜愛的20個動漫形象中,有19個形象來自海外,只有1個“孫悟空”形象來自本土動漫。某大型門戶網站也做過一份詳細的網絡調查,該網站將1100位網民以10年為一個年齡段,發現不同年齡段的網民最喜歡的動漫形象無一來自中國。另據某調研機構的一項走訪調查顯示,目前有62.4%的受調查者表示喜歡看美國的動畫片,45.9%的受調查者表示喜歡日本動畫片,而喜歡看國產動畫片的只占被調查者的14.2%。且有81.9%的受調查者認為國產動畫片缺少想象力和創意。
頗具諷刺意味的是,在國產動漫普遍不被國人看好之時,我國動漫產業的發展卻一直是“凱歌高奏”,據有關部門統計,“十一五”期間,我國動漫產業發展取得了很大突破,國產電視動畫片產量從8萬分鐘增長到22萬分鐘;動畫電影批準備案數量從12部增長到46部,國產動畫電影票房紀錄連續破億;漫畫期刊年發行量從4000萬冊增長到1億多冊,漫畫圖書年發行量在3000萬冊的基礎上增長一倍以上。
對此業內人士分析指出,從數量上來看,我國已跨入是一個動漫大國,但從實際情況看,我國決不是一個動漫強國。600萬的動畫產業總產值與日本一年1.67萬億的產值相比,幾乎不值一提,而世界動畫巨頭迪士尼的一年產業總產值更是高達400億元。之所以導致以上窘境與我國動漫產業的“大躍進”發展戰略不無關系,即動漫企業急于取得成績卻普遍忽略了對動漫作品的深度經營。
羅賓京認為,我國很多動漫影片是在兩三年甚至更短的時間內生產出來的,而國際上一部好的動畫影片從創作到生產大都需要很長時間。比如《汽車總動員》就花了6年時間才創作完成完成,《獅子王》耗時6年,《功夫熊貓》耗時5年,《怪物史萊克》耗時7年。分析國外優秀的動畫片耗時長的原因,羅賓京總結了以下三方面的原因:一是國際動漫影片從故事創作開始,就力求尋找最好的故事;二是他們對角色定位和場景設定非常苛求;三是他們對制作效果的都是經過了多次否定之后才最終肯定,也就是說,國外的優秀動畫片大多是做了多次修改后才最終完成的。他斷言,短時間內做出來的國產動畫影片,想取得好的票房成績非常困難。
周邊缺失,國產動漫沒有盈利點
缺少國產動漫偶像,讓我國的動漫產業有量無質,深入人心的動漫產品還停留在上世紀80年代的《黑貓警長》、《大鬧天宮》、《邋遢大王》之上,在近年來的動漫產品中,盡管《喜羊羊和灰太狼》尚屬深入人心,但卻仍然盈利不佳。
眾所周知,動漫影片的最大市場是孩子,而國產動漫只將盈利的希望寄托在賣影片之上。
這和國外動漫產業的發展模式截然不同,國外“動漫周邊”才是整個產業的真正盈利點。所謂動漫周邊,是指以動漫劇集為載體,對其周邊的潛在資源進行挖掘。其中包括以動漫為主概念的玩具、食品、飾品等實物,同時也包括音樂、圖象、書籍等文化產品。這些不同形式的產品,在動漫周圍構成了一個龐大的產業鏈。
在很多人看來,所謂周邊就是周圍的邊角余料,是動漫產業在通過制作動漫劇集獲得收益之余,開展的拓展市場的一種輔助營銷手段。其實不然,在日本,動漫劇集本身的銷售額與動漫周邊產品銷售額比率約為3∶7;而在歐美,動漫與其周邊的收益比例甚至接近于我們難以想象的1∶9。
不可否認,深受國外“周邊產業”的神話影響,國內動漫廠商們始終沒有放棄在這塊市場中尋找各種盈利機會。從本世紀初開始,面對洋動漫的沖擊,國內原創動漫廠商就曾著手通過動漫周邊的商業挖掘,以開拓新的利潤空間。比如三辰影庫就曾致力于開發藍貓淘氣的周邊兒童服飾、玩具等產品,其衍生產品多達6600多種,并以專賣店的形式進行全國連鎖,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對此有業內人士指出,國內動漫周邊產業之所以發展緩慢,動漫周邊產品分配紊亂、品種稀少、題材單一是主要原因。這一點,從匱乏的產品和渠道上就可見一斑。以目前市場上最熱的《喜羊羊和灰太狼》為例,其周邊產品也不過寥寥數十款,根本不足以形成規模,而這也正是國內動漫市場的普遍存在的現象。加上此類國內動漫周邊大多是以文具和兒童服飾作為主打方向,最終局限了整個產業的發展。據《中國文化品牌發展報告(2012)》指出,目前國內動漫企業有85%處于虧損狀態,這些企業大部分靠政策套取艱難維系。
“全年齡化”,中國動漫的不二選擇
國產動漫作品缺少內涵,動漫周邊缺少市場,整個產業鏈都不被顧客看好,而其中最大的瓶頸就在于國產動漫的定位總是少兒節目,而非國外動漫那樣,以青少年為主,從而輻射至整個年齡段。
據了解,文化部文化市場發展中心主任胡月明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我國動漫產業的主要消費群體還僅僅是少年兒童,大部分動漫制作和播出企業并沒有抓住國際上動漫產業成人化的趨勢所帶來的產業機遇,而把成人排除在目標消費者之外,這從根本上犯了一個很大的錯誤,也極大地制約了本土動漫產業的發展。
中國文化創意產業協會副秘書長何勇更進一步分析指出,無論是新上映的美國動漫大片,還是國內被認可度最高的《喜羊羊》系列,都在嘗試推動動漫產業成人化趨勢,制作出適合成人觀看的動漫產品已經為產業發展帶來新機遇,不過很遺憾,盡管眾多動漫企業都認識到了這個問題,但依舊擺脫不了動漫產品幼稚化的怪圈。一些造型平庸以及情節牽強的動畫作品別說成年人,甚至連現在的孩子都不感興趣。
成人動漫可謂“呼之欲出”。所謂成人動漫,其實就是指適合全年齡層次觀賞,且更加偏重于成年人觀看的動漫作品。在某種程度上,不僅僅是兒童,很多國外的動漫產品成年人也值得一看,如《平成貍合戰》、《幽靈公主》等動漫影片中,隱形宣揚了一種環保主義理念,即反對人類對大自然的過度開發,這都讓動畫片超越了其簡單的娛樂意義。在美國也是如此,近年來熱播的《冰河時代》、《功夫熊貓》等系列動漫電影,以及已經熱播了四五十年的《超人》、《蜘蛛俠》等動漫電視劇集,其實都是近乎全年齡層的,每一個年齡段的觀眾都能從中“讀”到一些特別的東西。而這種可以適合各種年齡層次人群的成人動漫,則可以將產品的銷售鏈條從狹小的幼兒拓展到各年齡層次,而周邊的市場也同樣可以得到拓寬。
(作者為知名IT時評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