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是誰:胡馨文 26歲 旅行社職員
她的房子:42平方米的酒店式開敞公寓
購買方式:父母付首付,自己還貸款
她的夢想居所:兩居室,有寬敞的陽臺。
畢業(yè)不久,在胡馨文嘗試著向父母提出買房意愿后,父母爽快地表態(tài):“去看看離單位近的地方有沒有好房源。”像大部分80后一樣,剛出社會的胡馨文沒有能力自己買房,父母付首付,自己還按揭,對她而言是件“心安理得”的事情。
一家三口看房看得“審美疲勞”后,胡馨文最終做主定下了市區(qū)外一套42平米的酒店式公寓。父母交了首付,還出資幫其完成基本的裝修,然后就“功成身退”了,“他們說,房子現(xiàn)在就甩給你了,剩下的自己搞定。”
從2010年3月開始,每月胡馨文需要支付房貸、物管、水電等費用近1400元。搬家至今,她在房子上已經(jīng)花了近4萬元——“全是我自個兒的錢!”
胡馨文如今在旅行社工作,收入受到旅行淡季和旺季的影響。在淡季時,即使勒緊褲腰袋過日子,也難免遇到艱難的時刻。“我一風華正茂的大好女青年,怎么活得這么造孽?”
有了房子,之前每天下館子的胡馨文現(xiàn)在被逼著天天做飯,從一個標準的“喜新厭舊”派變成了“省錢大媽”。她工作兩年攢下的所有存款早被“換成”了空調(diào)和熱水器,而冰箱、洗衣機、電視機、電腦,還得在幾個月的艱難存款后再一個個買。“再不敢看到漂亮衣服就馬上買,再不敢動輒就旅行,再不敢隨便換工作,再不敢在經(jīng)濟問題面前無所顧忌,就因為這房子!”
話雖如此,在對買房后的利弊進行分析后,胡馨文承認,滿足感和成就感大大超越了經(jīng)濟窘迫帶來的無力。在一座大城市里有一個完全屬于自己的小窩,這本就是巨大的安全感,而緊迫生活也把她“逼”得變得獨立。每個月發(fā)工資后,胡馨文做的第一件事是列支出計劃表,先減去房貸、物管、水電費、交通費、電話費和生活費,“再看看這個月有沒有紅事白事,最后才想想有什么必須添置的衣物,并且即使只剩余了幾百塊錢,也要堅持每個月存點。”
胡馨文的電視機是去年10月才買的,但靠自己的努力一點點把家填滿的感覺,讓她很有成就感。她隨即用標準80后文藝女青年的腔調(diào)補充道:“這房子帶給我最大的改變是什么?我想,是我終于不再渾渾噩噩了。”
房子與愛情
Q=《成都女報》
A=胡馨文
Q:你的房子在愛情或者婚姻中,算不算優(yōu)勢或財產(chǎn)?
A:不覺得,房子只能算是一種安全保障。但如果我是男人,沒有房子,我不會選擇結婚,因為男人連一個家都不能給女人,婚姻不會有安全感。我這套小房子肯定是不能做婚房的,我結婚的前提是和男朋友能再有一套房子。如果是一起按揭,我會要求房產(chǎn)證共同署名,如果是男方單獨購買,署不署名無所謂。
Q:結婚后,你會怎樣處理現(xiàn)在的房子?
A:交給父母,如果他們不愿意住或者出租,或者需要一套稍大一點的房子的話,我會把房子賣掉再為他們換大房子。另外,我覺得女人如果有經(jīng)濟能力,無論結婚與否,還是要自己供一套房子或者購買增值的理財產(chǎn)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