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是誰:楊羚
成都金沙太陽神鳥演藝文化有限公司常務副總經理、音樂劇《金沙》制作人
她的房子:87平方米,購于2009年
購買方式:全款付清,67萬元
她的夢想居所:舒適,實用,能夠記錄人生的軌跡,收納人生歷程里的點滴記憶,能夠給自己的靈魂一個 安放處。書籍、音樂、植物,以及在路上的點滴,一樣都不能少。
楊羚常常調侃地把自己的房子稱為“私人記憶的博物館”。她是一個喜歡行走的女人,去過很多有意思的地方,見過很多有意思的人,每到一處,她總會記得給自己買一個小小的禮物。這么多年下來,單是世界各地的冰箱貼就收集了不少,她笑著說自己的志向是要把冰箱的3個面全部貼滿。之所以稱“博物館”,那是因為屋子里的每一個東西都有自己的來歷,她會樂意告訴你每一個故事,如數家珍——來自泰國的面具,來自蒙古的羊皮畫,而那個好似阿拉丁神燈的水壺來自巴基斯坦;來自全國各地的稀奇古怪的小東西就更多了:新疆樂器熱瓦甫、彝族樂器口弦琴、福建著名的提線玩偶、香格里拉的小吉祥獸擺設、西藏的轉經筒,那幅描金的百度母畫像是唐卡,那幅《清明上河圖》片段是汴繡,那幅抽象畫是慈善會上拍得的孩子涂鴉……很多女人喜歡把自己的墻壁刷上喜歡的顏色,而楊羚的墻壁全部留白,她喜歡一點一點把它填滿的感覺。
房子和車子,對于楊羚而言都僅僅是讓生活便利的條件,可她自己對于這些外在條件的要求其實并不高,比如她就并不贊成房子給女人帶來安全感的說法,對于她來說,安全感僅僅來自于內心。
楊羚總是愛說自己是一個實用主義者,對于一個實用主義者來說,房子第一要務自然是實用。她剛剛到北京闖蕩就給自己買了一套房子,當時房價不高,便于投資。2009年楊羚打定主意回成都發展之后,馬上就把北京的房子租了出去。回成都之初,她一心撲在工作上,在酒店住了三四個月,父母當時已經被姐姐接去廣州住了,楊羚覺得要好好做事,肯定需要一個穩定的環境,于是給自己買了現在的房子,首先是看中它離公司近。
楊羚是一個干脆的女人,房子僅僅看了一次,覺得喜歡就買下了,用她開玩笑的說法:“就像人家買菜一樣。”她不喜歡把時間浪費在挑挑揀揀上面,她總有更重要的事要做。
作為一個實用主義者,對于房子的要求首先是舒服、實用,不在于大小,不在于浮華。楊羚的床和鋼琴都跟隨她從成都到北京,又從北京到成都,她喜歡柔軟的床,一坐可以陷進去的鴨絨沙發,喜歡充足的光線,喜歡親手種滿一陽臺的花花草草:巴西木、幸福樹、小葉榕……不僅為它們澆水,還彈琴給它們聽,她相信花草有靈,你對它好,它總是知道并且領情。
楊羚相信,一個女人首先要有能力把自己的生活經營得很好,然后才能談及其他,就像自己的快樂不需要仰仗別人給與。因此,她說哪怕是以后結婚了,這個房子依然會保持原貌,因為3年來,這里已經不知不覺變成了自己生活歷程的濃縮,承載著3年來所有走過的路、見過的人,匯集了所有美好的記憶。這里,用楊羚的話來說,棲居著她的靈魂。
房子與愛情
Q=《成都女報》
A=楊羚
Q:在選擇另一半的時候,你會不會要求對方必須要有房子?
A:沒有考慮過,我是一個觀點很西化的人,像很多國外年輕人那樣兩個人一起租房子住一輩子,在一個城市住膩了就換另一個城市,也沒什么不可以。我對物質的要求不高。
Q:你覺得房子會不會給男性壓力,讓他們不敢來追求你?
A:追求者已經夠多了,被房子就嚇跑的追求者不要也罷。這個房子是我的靈魂棲居處,來這里,他會感受到我是怎樣一個人,我有過什么樣的經歷和記憶。這就是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