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舞蹈作品的產生,是舞蹈創作者感受生活中的事情,通過舞蹈動作將自己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在藝術的加工上而表現出來的結果,這樣的作品實際上是以編導的感受為主體,藝術加工為模式,再對生活的觀察、體驗和感受而進行舞蹈藝術構思,最后通過舞蹈藝術表現出來的藝術作品,最終實現舞蹈形象以最美的姿態、最好的舞蹈藝術思維創造出來。然而要想使舞蹈創作做到“匠心獨運”則需要編導更加深入地理解事物與創新思維,最后創造出好的作品。本文從地方特色、舞姿、音樂三個方面來談論在舞蹈創作中編導如何做到“匠心獨運”。
【關鍵詞】舞蹈創作 編導 匠心獨運
【中圖分類號】J7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2)09-0194-01
舞蹈來源于生活,創作于生活之中,只有認識生活、貼近生活、反映生活的舞蹈作品才會是好的作品,因為沒有生活作為前提,這樣的舞蹈也不會有生活氣息,更無法感染觀眾,使其身臨其境,不是真正的藝術創作。沒有生活經歷更無法創作出有生命力的作品,編導對某類事物關注可以激發其創作靈感,使其創作出令人難以忘懷的藝術形象。
一 編導應該在舞蹈創作中加入地方特色、民族元素
在信息快速發展的今天,任何事物都在不斷地創新中,而我國的舞蹈發展也在不斷地創新,編導在舞蹈創作中更需要獨特并吸引觀眾的眼球,因而編導要想在舞蹈創作中做到“匠心獨運”,加入地方特色是一個不錯的選擇。中國地域廣闊,民族眾多,各種民族特色的元素越來越成為創作者的首選,而如今的快餐文化也使得中國的舞蹈發展向民族風轉變,原生態越來越被提到人們的面前,與此同時,民族元素的舞蹈作品也更滿足了現代人對祖國的喜愛和對其他民族好奇的心理,既創新了舞蹈,更使民族之間的關系變得更加和諧與融洽。因而,民族元素、地方特色越來越成為編導者使自己的作品得到創新的“殺手锏”,可見其對舞蹈創作的影響。因而編導者在舞蹈創作中運用民族元素地方特色,更顯得舞蹈的個性化、風格化、特色化,同時民族的特色更容易被同民族的人們所接受,更容易得到認同與感染,因而給其觀眾留下深刻的印象,而這樣的舞蹈更顯示出作品來源于生活并高于生活的特質,這正是地方特色即民間舞蹈所富有的,并最終實現舞蹈創作的“匠心獨運”。
二 編導應該在舞蹈創作中注重舞蹈中動律的創新
舞蹈中動律在舞蹈創作中起著重大的作用,在視覺和聽覺上,舞蹈中動律所起的作用也許與音樂不同,但是舞蹈中動律決定著舞蹈的可看性與內涵,舞蹈中動律并不是由簡單的動作組成的,不同的舞姿在不同的環境、情景里所表達的意義內涵是不同的,甚至是所要表達的意義由于環境的不同而發生相反的變化,就如同同樣的動律在不同的音樂下所表述的意義也不同。而這樣的動律變換則需要編導有著豐富的人生經驗與體驗。同時動律在整個舞蹈中也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動律可以像音樂一樣的靜止來表達其動作的延伸。時空的轉換,也是一種為下一個動作做準備的前提條件,同時,舞蹈中動律也有音樂所無法取代的作用,它以其特有的延伸作用帶來更廣泛的意義,來彌補音樂帶來的缺憾,這樣的動律不僅給觀眾帶來延伸的意義,更給觀眾帶來一場視覺上的盛宴,這也是舞蹈的獨特吸引力之所在。因而,編導要想在舞蹈創作中做到“匠心獨運”,必須在舞蹈創作中注重舞蹈中動律的創新。而這樣的創新則需要編導的個人修養和藝術氣息、生活閱歷等通過藝術構思創作出來,再通過演員來演繹表達出來,這樣的二元結合才可以讓舞蹈舞出更好的內涵與意義,帶給觀眾以美的享受或其他意蘊的感受。
三 編導應該在舞蹈創作中注重音樂的選擇
中國的音樂與舞蹈的關系一直是密切聯系的,所謂詩歌創作舞蹈配樂等都是聯系在一起的,而詩歌的產生也是在舞蹈、音樂的前提下形成的,這所有的一切都證明著舞蹈創作中音樂的重要性。而舞蹈在最初的意義并不是單純的娛樂,而是在重大節日或祭祀、祭天時來表達人民群眾的一種對神權的敬畏,利用舞蹈來與神仙進行對話,而這中間音樂更是起著連接作用。同時,在不同的環境,不同的音樂所表達出的舞蹈意義也不相同,同一個舞蹈,在歡快的音樂中可以表示出喜悅之情;在悲傷的音樂中,慢慢的演繹也會表達出更加悲傷的意蘊,因此,音樂在舞蹈中的作用不可小覷,編導要想在舞蹈創作中表現出“匠心獨運”,就應該在舞蹈創作中注重音樂選擇的作用,這樣可以表達編導者不同的性格與個性,并表達其想表達的意義,最終實現其獨創性。而舞蹈者在一定的時間根據音樂的發展來演繹舞蹈,最終將舞姿呈現在觀眾面前,音樂是必不可少的,編導應該在舞蹈創作中注重音樂的選擇,最終實現編導在舞蹈創作的“匠心獨運”。
總之,舞蹈是一個需要編導者的創作與演繹二者相結合的產物,在舞蹈創作中編導做到“匠心獨運”,對于舞蹈事業來說是一個很大的進步,因而編導創造出好的作品,就需要從地方特色、舞姿、音樂這三個方面來發展創新,最終實現其價值。
參考文獻
[1]徐爾充、隆蔭培.試談舞蹈藝術形式美[J].文藝研究,1980(05)
[2]黃玉華.《唱論》產生于元代的必然性[J].安徽文學(下半月),2009(06)
[3]吳建國.黃梅戲改革要想到青少年[J].黃梅戲藝術,1981(01)
[4]張穎.淺談色彩在舞蹈服裝中的應用[J].安徽文學(下半月),2007(09)
[5]王靜波.淺論《舞賦》[J].北京舞蹈學院學報,2006(01)
[6]周震.淺談中國現當代舞劇發展借鑒中的文化自覺[J].北京舞蹈學院學報,2006(01)
[7]袁藝.談編導個人意識在舞劇改編中的藝術創作差異[J].北京舞蹈學院學報,2008(04)
〔責任編輯:李繼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