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首次在“太空”種蔬菜
保障人類在外空間自主生活的高級階段是就地取材的方式,通過利用當地資源生產人類生活所必需的材料。
在地球外建造人類基地,是人類多年的夙愿。雖然達成這個愿望還需要長久的努力,但是人們在這方面的經驗卻在慢慢地積累著。目前中國科學家的一項階段性成果,讓這個愿望距離現實更近了一步。
12月初,中國航天員中心參試乘員唐永康、米濤結束了在密閉試驗艙內進行了30天的實驗順利出艙。這標志著我國首次“受控生態生保系統試驗”(以下簡稱“生保系統”)獲得圓滿成功。
太空艙空氣百分之百由植物提供
“受控生態生保系統”雖然念起來拗口,但是它的內容其實不難理解。生保系統又稱生物再生式生保系統,它利用植物的光合作用,一方面為航天員提供所需氧氣,同時凈化他們呼出的二氧化碳,完全實現大氣的自給自足。同時,通過飼養動物為航天員提供動物蛋白。通過微生物,將廢物轉化為可再用物質。
“這套系統的最大特點是能實現系統內食物、氧氣和水等基本生保物質的全部再生,可大大減少地面后勤補給。”中國航天員中心副主任鄧一兵介紹。
在模擬太空環境的密閉艙中,唐永康和米濤呼吸的空氣就來自于艙內種植的36平方米的植物,其中包含了生菜、油麥菜、紫背天葵、苦菊這4種可食用蔬菜。這些蔬菜不但承擔著為2名航天員提供呼吸用氧,并吸收二氧化碳的“重任”,它們同時還擔負著向每名航天員提供30到50克新鮮蔬菜的職責。
在這30天的試驗中,他們每天早晨6點半起床,每晚11點睡覺,與航天員在太空時一樣,他們吃的是航天食品,但不同的是還能吃到新鮮的生菜蘸醬。
據了解,在30天的試驗中,密閉艙中的所有氧氣均來自于這36平方米的植物,艙內大氣的閉合度,也就是自給自足的比例達到了100%。而水和食物的閉合度也達到了85%和15%。
在全部由植物制造的氧氣艙中,兩位航天員生活得很悠閑,在18平米大的乘員艙,唐永康和米濤在這里做了心理學、中醫等方面科學實驗,在空閑時,他們還會蹬自行車、練拉力器以及上網等。
自給自足是未來目標
目前,人類在地球外活動還處于補給品主要來自于地球的階段。“像國際空間站這樣的高科技云集的航天器,也并沒有做到完全系統內的自給自足。他們使用的是部分再生式生保系統。”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研究員龐之浩告訴記者。
據了解,距離地球350多公里的國際空間站雖然補給品等主要來自于地球,但是,比如氧氣主要來自于儲存在太空艙外的電解水,而電解水所消耗的電力由空間站的太陽能電池板提供。而貨運飛船、航天飛機也會定期向國際空間站運送設備和生活資料。
部分再生和完全再生的意義對于人類向太空發展是不可同日而語的。北京大學地空學院焦維新教授告訴記者,人們現在僅僅是到了低地球軌道,建立了國際空間站,可以說還沒有完全離開地球。一些物資供給還可以繼續依賴地球的供應。人類未來長遠目的是向月球、火星乃至更深遠的宇宙發展。如果還是需要從地球運送物資,人類永遠不能真正在太空中走遠。
目前把一公斤的有效載荷送到低地球軌道(距離地球350公里左右,國際空間站的位置),就要花費2萬美元。若是送到距離地球38萬公里的月球,那么花費還有技術難度更是不計其數,更別提更加遙遠的火星。如果還采用從地球補充物資的方式,不管從花費還是技術角度,都是一個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焦維新說,所以這次生保系統的試驗成功,是非常有意義的。今后登陸月球,如果僅僅還是登陸,那么就等于重復60年代的美國登月,毫無意義。所以未來的登月,一定是搞月球基地。在這個目的下,這次的實驗是很有前瞻性的。因為建造月球基地的基礎,就是構建起一個能夠全部自給自足的空間。而且這也是為未來探索更遠的星球在做準備。
真正應用于太空尚需時日
這次實驗的成功,并不意味著我們就擁有自給自足式空間站的制造能力。“小的地球實驗室,和遙遠的太空環境是有很大差別的。”焦維新說,實驗總是可以在局部小環境里得到,而在真實的太空空間中建造,還有很多路要走。
地面試驗是第一步的基礎,等到建造了空間站,還要到太空去做實驗,觀察實驗的可行性。地面和太空的環境是很不同的。以植物為例,太空中,在失重環境、震動、噪聲、輻射等因素的影響下,植物的生長不會像地球一樣,像在失重環境下,小麥不再是向上生長,而是伸向四面八方。
此外,焦維新坦言,我國還有很多問題需要解決,比如在太空中,栽培植物用什么營養液合適、什么光照條件以及植物在太空的生長規律等,我們還需要進一步探索。這些都必須要到真正的太空去探索。
“這次的實驗會盡量模擬太空環境,但是在地面不可能完全模擬,尤其是失重環境還有輻射等,是不能模擬的。” 龐之浩說,先把原理性的東西在地面搭建起來,真正要工程化還是很復雜的。
實際上,人們有三條途徑可以保障人類在外空間自主生活,首先是目前常用的地球補給;其次就是現在正在研究的自給自足的生保系統;而更高級的階段則是就地取材的方式,通過利用當地資源生產人類生活所必需的材料。
焦維新說,探索宇宙是一項聚集了高精尖科技并且花費巨大的工程。所以未來建造地球外的人類基地,就地取材的方式將是未來的方向。比如在眾多星球中,月球的氧元素是最多的,所以人們就要考慮如何利用氫、氧元素合成水,因為即便是自給自足的生保系統,還是需要在前期帶上足夠的水,而若是就地取材,這個問題就簡單很多。在每公斤載荷都異常寶貴的情況下,減少基本生活物資的裝載,就能為科研器材的搭載提供更多的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