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登陸中國的啟示
旅美科技政策研究者和專欄作家,俄亥俄州立大學科技政策在讀博士生
自然出版集團在頂尖科學刊物中率先在中國大陸地區建立編輯部的消息,最近幾天成了媒體熱點,新聞發布后的短短2天時間,上百家媒體報道或轉載了這一消息。
創辦于1869年的《自然》及一系列子刊,個個都在綜合領域或本學科屬于數一數二的期刊,即使是這次在中國開辦編輯部的《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在2010年4月成立后不到三年,就在2012年一舉奪得了7.396的高影響因子,在全球綜合性科學學術期刊中名列第四(《自然》雜志排名第一) 。
的確,這次自然出版集團開設中國編輯部能引發這樣的媒體熱點,恰恰說明,媒體對《自然》雜志的大名都早有耳聞,并由此將自然集團的中國編輯部與中國的科學崛起所代表的民族自強聯系起來。正如《自然》方面在解釋其設立中國編輯部時所述,中國科學家去年發表了一成以上全球最有影響力的論文。這一比例從2001年的1.85%(在6,874篇最有影響力的論文當中占127篇)增加到了2011年的11.3%(在10,238篇最有影響力的論文當中占1,158篇),名列全球第四。
但自然出版集團這樣的舉動,到底能帶給包括科學家、科學出版以及科技媒體在內的中國科學界哪些與此前不同的影響,或者說,到底需要通過哪些舉動才能帶給中國科學界比以前更大的利好?
作為優秀的科學期刊,設立編輯部的初衷當然是獲取好的論文以及更好地服務當地讀者。但不設立編輯部的時候,不是《自然》系列期刊的編輯們也總來中國么?對,但那時候的編輯出入中國的各種學術會議或拜訪研究機構,接觸的是已經功成名就的科研明星,而在中國設立了編輯部,深入到中國的學術界,則可以大力挖掘富有潛力的后起之秀和早期的科研想法,這是短期來訪的收獲所無法比擬的。
換句話說,短期來訪,獲得的是績優股,雖有回報,終究有限。而設立中國編輯部,獲得的則是成長股、潛力股。當然,中國富有潛力的青年科學家,則會從中受益更大。
獲得收獲的不只是科學家。自然出版集團設立了中國編輯部,當然要逐漸擴大中國本地的編輯、甚至是學術期刊運作管理隊伍,這自然會形成對中國同行的溢出效應。
而與此前合作辦刊不同,《自然》們通過把編輯部設立在中國,也會讓中國的同行和科學界更好地了解到世界名刊的整個運作過程。這方面,就包括其對科學傳播的重視。
以自然出版集團為例,其運作的自然媒體網站(Nature Press),每周向全世界數千名記者發布來自集團所屬各期刊和合作期刊的數十篇優秀科研論文的新聞稿,提供幾十名科學家的聯系方式,還會舉行若干場電話發布或采訪活動,注冊記者基本上每天都會至少收到一次自然出版集團的新聞稿件。
中國科學家和科學記者,如果能獲得這些服務,無疑也會大大地受益。
這種新聞服務并非僅僅是把現成的新聞稿翻譯一下就行,《自然》方面有義務,也有能力推動更多優秀的、在《自然》系列期刊上有發表經歷的中國科學家向中國公眾傳播自己的科研成果。在一定程度上,只要向公眾傳播科學沒有變成基金委或科技部對科學家的硬性規定,這方面,自然出版集團就可能比中國官方機構的號召更加管用,因為它既能為科學家創造從事這項工作的激勵,又有足夠的能力和經驗來實現這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