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科技推遲人類“饑荒末日”
1942年的河南饑荒造成300萬人死亡,直到現代,農業(yè)機械化和其他一些科學技術的引入,才使許多人最終擺脫了“吃不飽”的“怪圈”。
1942年,中國發(fā)生了一場巨大的悲劇:當時擁有1000萬人口的河南省,有大約300萬人餓死;還有300萬人離家逃荒,其中相當多的人在途中死亡或失蹤,這場災難被史書稱為“中原大饑荒”。近來熱映的電影《一九四二》展現了這場發(fā)生在70年前的巨大悲劇,在旱災、蝗災、日軍入侵和國民黨軍隊征收軍糧,以及救災機制運轉不靈等因素的綜合作用下,曾經富庶的中原“糧倉”成為人間地獄,上演了無數關于饑餓、死亡、流離失所和妻離子散的故事。而影片中反映的這些致災因素,也同樣是人類歷史上無數次大小饑荒的緣由。
農業(yè)科技進步推遲了“世界末日”
1798年,英國著名人口學家和政治經濟學家馬爾薩斯發(fā)表了他著名的“人口論”。他認為,食物是人類生存的第一需要,而且人類傳宗接代的本能幾乎無法限制。在這兩個前提下,人口的數量在不加限制的情況下,是以指數速度增長的;而全球的食物供應能力是以線性速度增長的。因此,總有一天,人口增長的速度會超過食物供給能力增長的速度,造成人均擁有的食物不斷減少,最終減低到難以維生的程度。那一刻,便是人類大量死亡和文明衰退的開始,或者用時下流行的詞語來說,是“世界的末日”。
但馬爾薩斯的預言直到今天也沒有實現。這不僅僅是因為現實生活中的很多因素,比如事故、災疫、戰(zhàn)爭、刑事犯罪、道德限制甚至同性戀等等,限制了人口的增長。更重要的是,現代科技的介入,使更多以前無法耕作的土地被用于食物生產,而且一定面積的土地上可以出產的食物數量也不斷增加。可以說,正是農業(yè)科技的進步,一次次推遲了“世界末日”來臨的時間。
人口壓力:一顆“定時炸彈”
不過,進入機械化時代之前的中國傳統(tǒng)農業(yè),卻可以讓人看到些馬爾薩斯預言的“人口爆炸災難”的影子。在傳統(tǒng)的中國社會里,農業(yè)的目的不是讓所有人吃飽,而是盡可能養(yǎng)活更多的人,即使減少每個人能夠獲得的食物也在所不惜。在糧食畝產量增長緩慢的古代,人口增長意味著大多數人都缺乏余糧。即使在紅薯等新作物傳入中國之后,這樣的情況也依然存在。新作物帶來的食物產量增長,很快就被“人口爆炸”所抵消,甚至進一步降低了每戶人家的糧食儲量,也就降低了全社會應對饑荒的能力。人口增長另一個惡果,則是人地矛盾不斷激化,使可耕作的土地減少,從而讓糧食產能進一步下降。
電影《一九四二》里的河南省農村,也是這些伴隨了中國社會數千年的惡性循環(huán)的受害者。在絕大多數農民都缺乏多余食物儲備,甚至用于保命的紅薯等粗糧也明顯不足的情況下,嚴重歉收必然會引起大范圍的恐慌。貧民家中不多的食物會首先被消耗殆盡,對饑餓的恐懼感使他們不得不嘗試以暴力獲得食物,這些行為最終演變成大規(guī)模械斗和破壞。此后,食物幾乎完全耗竭,全村人只得踏上逃亡之路。
如果回望歷史,我們或許可以說,很多封建王朝崩潰的重要原因,就是難以承受的人口壓力。而改朝換代之際的戰(zhàn)亂,則消滅了一部分人口,使新王朝在建立初期有可能給每戶人家分配更多的土地,收獲一個“無為而治”的“盛世”。
現代科技重塑農業(yè)
直到現代,農業(yè)機械化和其他一些科學技術的引入,才使許多人最終擺脫了“吃不飽”的“怪圈”。農業(yè)機械化的本質,就是使一個農民可以養(yǎng)活的非農業(yè)人口大幅增加。舉例而言,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農業(yè)還未實現機械化的美國,每4個農民大約可以養(yǎng)活10個不事農作的人;而在農業(yè)機械化最為發(fā)達的現代美國,一個農民和他的各種機械設備,則可以養(yǎng)活近百人。
除此之外,其他一些科學技術也在間接改變著農業(yè)。育種技術、新的農藥和化肥,都讓畝產量不斷增長;隨著高層建筑技術的發(fā)展,人地矛盾在很多地方也開始趨向緩和。于是,在發(fā)達國家和一些發(fā)展中國家,食物產量終于暫時“戰(zhàn)勝”了人口的增長。現代中國可以用僅占世界7%的耕地養(yǎng)活占全世界22%的人口,這無疑離不開科技的助力,離不開袁隆平等無數農業(yè)專家的奉獻。
隨著科技的不斷發(fā)展,基于微生物的“白色農業(yè)”和基于海產品種養(yǎng)殖的“藍色農業(yè)”,也在20世紀后期成為現實,并成為21世紀的熱門產業(yè)。這些全新形式的農業(yè),將農作的范圍擴展到以往不適合耕作的土地,甚至使農業(yè)擺脫了土地的限制。可以說,雖然70億人口讓地球顯得不勝重荷,但至少從食物方面來看,我們目前所處的時代,是人類歷史上食物供應最充足的時期之一。
“養(yǎng)活全世界”任重道遠
盡管人類近一個世紀以來在農業(yè)技術方面的進步顯而易見,“養(yǎng)活全世界”仍然任重道遠。
打開任何一個網絡搜索引擎,都可以輕易找到無數反映饑荒的時事新聞照片。在印度和非洲的一些國家,饑餓和營養(yǎng)不良仍然是縮短人口壽命,導致兒童夭折的重要因素。另一方面,在食物充裕的地區(qū),吃喝排場和保存不當使大量食物被無謂浪費。在解決了食物產量的危機之后,食物供給不均衡又成為新的挑戰(zhàn)。
一些科幻小說作者則預言了一種令人感到悲觀的未來:隨著轉基因糧食作物成為進一步提高食物產量的最佳選擇,使用“自殺種子”技術(即收獲的作物不可作為種子)和具有排他性的轉基因作物品種,有可能給一些國家的糧食安全帶來威脅,甚至使轉基因技術巨頭獲得超越政府的權威。我們無從知曉這樣的預言是否會成為現實,但轉基因作物是否真正安全,在近幾年已經成為人們熱議的話題。
手記
給人留飯
2007年,我前往甘肅省的一個偏僻的山村,在那里親眼見到了因為貧窮而吃不上飯的農民。此后的幾年里,我對上百人講起那段經歷,但很多人對此頗不以為然,仿佛我們和那些饑民并非生在同一個國家,而是活在不同的星球上。
中國讓絕大多數人實現溫飽,至今不過20年時間。但在城市和一些比較富裕的鄉(xiāng)村,為講排場或這所謂的“禮節(jié)”而有意浪費食物,卻已經是一種慣例。殊不知,浪費行為也可能推高食物價格;被倒掉的食物,或許意味著一些窮人的生存機會。
減少浪費,是一種“給人留飯”的美德。卸去虛榮之后,您會離靈性更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