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登陸社交網絡還只為與朋友溝通交流,那么你已經落伍了。因為在知識需要不斷更新補充的今天,社交網絡已不再是單純用于交友的平臺,而是公眾獲取知識的新課堂。
億萬人回答十萬個為什么
中國科學院國家科學圖書館館長張曉林曾指出,互聯網正在改變知識的屬性,正在重新塑造新型“知識的力量”。而帶領幾代人走進科學知識殿堂的《十萬個為什么》如今也走進了互聯網,在網絡中征集問題與答案,讓網友有機會參與到撰寫《十萬個為什么》的隊伍當中。
日前,《十萬個為什么》的出版單位——上海世紀出版股份有限公司少年兒童出版社攜手百度知道,針對廣大兒童的提問,發布征答平臺向全民征答。網友可以選擇自己所專注或感興趣的分類去回答有關問題,而征得到的所有回答,都將由專業的編審團隊審核,一經錄用,回答者的名字就將出現在第六版《十萬個為什么》中。
在此之前,少年兒童出版社在全國范圍組織了“十萬少年兒童問十萬個為什么”活動。活動通過調查問卷和網絡征集相結合的方式,總共征集到三萬多個問題。著名評論家曹景行建議,新版《十萬個為什么》的編輯方式也可以有所不同,應該充分利用互聯網,讓中小學生、老師及社會各方面人士參與給出答案。所以此次少年兒童出版社與百度知道的合作,便讓“十萬少年問十萬個為什么”走向了“億萬人回答十萬個為什么”。百度知道相關負責人對網絡導報記者表示:“此舉能讓知識的價值在快速傳遞中得到最大的體現,從而打造更完善的知識分享體系。”
社交網絡課堂含兩段鏈條
在信息過度泛濫、知識需要不斷更新補充的今天,社交網絡作為時下最熱門的網絡應用,對于公眾來說,已不僅是用來交友,聯絡感情的平臺,還是獲取知識的新“課堂”。
例如百度知道推十萬個為什么回答平臺,就如同將課堂中的問題與回答匯集成冊,供眾人學習。不過這僅是社交網絡課堂最基本的形式,而此課堂真正的魅力體現在其隱藏的兩個鏈條上。
第一個鏈條是知識鏈。
以豆瓣和知乎為例,在豆瓣讀書上,用戶隨便點擊一本書,都可以發現頁面下方列著相關的好幾本書籍,如同一個書單一般。用戶還可以經由這些書中的任何一本,發現更多的相關書籍,由此無限延伸下去。此外,通過閱讀頁面下方關于該書的讀書筆記和書評,可以從多角度對其內容進行了解。對于知乎而言,相對于概念性的解釋,它更著重于整合發散性的思維。知乎的邀請語便是“這里也許沒有標準答案,但有更多不同經驗,觀點和建議,我們希望能讓最合適的人來回答最合適的問題。”此外,用戶在提交問題時,可以在這個問題上標注“關鍵詞”,以同樣的關鍵詞為線索,其它類似的問題就會出現在這個問答頁面的右方。這些都形成一條知識鏈,用戶通過鏈條可以獲得大量看似沒有組織,但卻含有內在聯系的信息。
第二個鏈條是人際鏈。
用戶在豆瓣上點開的書籍旁邊,還列著誰在讀這本書以及誰讀過了這本書,相關的推薦書籍也基于這些用戶的閱讀記錄。特別通過閱讀讀書筆記和書評,用戶可以找到與自己觀點相近或者感興趣的人,用戶可以去瀏覽他的頁面,如果覺得此用戶值得交往,便可以發送一個關注,或者寫一封豆郵建立聯系。通過這條人際鏈,用戶在獲取知識的同時,還能建立起廣泛的人際關系,并且通過人際間的互動,得到更多的知識和不同的觀點。
可以說,知識鏈構成了社交網絡這個大課堂的內容核心,而人際鏈則是為用戶在知識鏈上獲取信息時加入了“人”的權重,使得課堂真正地社交化起來。
學生也可做老師
如果說網友通過社交網絡的知識鏈與人際鏈,來獲得知識信息并回答他人提出的問題,就像是課堂上同學間的討論的話,那么作為“同學”的網友們還有機會站在講堂之上,將自己的知識傳授給其他人。
例如知識社交網站六達網,它著力打造個性化知識社交,用戶在上面除了可以通過問答,加入感興趣的話題,尋找興趣愛好相同的人之外,還能通過知識分享和互助,將個人知識的積累、沉淀、集聚,形成自己的知識體系。經過申請,還能成為一名網絡老師,開設智慧廳網絡實時課室,將自己的學識技能、知識經驗與其他用戶更好地分享互助。
像六達網網絡老師的這種模式有別于傳統的社交模式,擴展了社交網絡中知識的傳播方式。網友在社交網絡中溝通交流獲得信息,然后反過來作用于社交網絡,沉淀并傳授自己的知識,將個人的知識轉化為眾人的智慧,助推社交網絡這個大課堂的發展,進而使知識的社會屬性逐步增強。有不少人士指出,這種網絡老師或將成為從社交網絡中發展出來的新型職業。
在未來,社交網絡這個大課堂或許還將融入更多的元素,呈現出新的形式,而知識也必將隨之更好地轉播給課堂上的每一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