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湊夠一撮人就可以走了,和紅綠燈無關”——中國式過馬路,這是網(wǎng)友對部分國人集體闖紅燈現(xiàn)象的一種調侃。由此還衍生出“中國式接孩子”、“中國式治堵”、“中國式跨欄”……一系列的“中國式”充斥網(wǎng)絡。不管是過馬路還是送孩子,一旦被貼上“中國式”的標簽,總讓人腦海中浮現(xiàn)出人滿為患,擁堵不堪的景象。毫無疑問“中國式”已經(jīng)被貼上了貶義詞的標簽。論及談“房”色變的中國房地產(chǎn)界,“中國式購房”更是如此。
但是深究這種“中國式”標簽的形成,以及所謂的“中國式”影響,我們應該如何看待,以什么樣的態(tài)度對待諸如此類的網(wǎng)絡熱議都值得深思。冬日的午后我們走訪了中國孔子基金會副秘書長王大千先生,沐浴在四溢的茶香中聆聽他對此現(xiàn)象的解析與教海。
“中國式”標簽背后
“中國式”是一個網(wǎng)絡上反映“中國社會”特性的流行語,通過它能看出一些社會現(xiàn)象和社會問題,看出中國人的心理狀態(tài)、思想狀態(tài)和生活狀態(tài)等。各式各樣的“中國式”無異于另一個被丑化的“中國特色”。王秘書長認為這種“中國式”不乏揶揄,不乏自嘲,甚至不乏刻意的放大。
有網(wǎng)友循著“中國式過馬路”的思路,將翻越馬路護欄稱為“中國式跨欄”,將開車強行變道稱為“中國式并線”,將逆行造成的堵車稱為“中國式堵車”,將隨地吐痰稱為“中國式吐痰”。其實,“中國式”的一系列問題并不是現(xiàn)在才暴露出的。中國式婚姻、中國式飯局、中國式相親……早已屢見不鮮,只是因為現(xiàn)代社會網(wǎng)絡的推波助瀾,“中國式”成了人人關注的焦點,甚至鋪天蓋地的網(wǎng)絡信息都是聲聲譴責。有人質疑中國的國民素質,有人質疑中國的制度體制?!爸袊健睒撕瀮叭怀闪恕爸袊 ?、“中國問題”的代名詞。
一篇題為《一次歐洲聚會,我的中國式驕傲被瞬間被擊垮!》的文章在鳳凰網(wǎng)上的訪問量達到近四十萬次,轉載者各有各的轉載原因,但是如果都是因為認同并支持這篇稿子而轉載的話,真的是很恐怖的。誠然,這一系列的“中國式”調侃背后是社會發(fā)展過程中暴露出的問題。提到中國情結,有人會晦澀一笑,有人做苦澀難堪狀,也有人覺得又愛又恨。
王秘書長認為,既然公眾對這些問題進行調侃,那就說明我們已經(jīng)認識到了社會發(fā)展過程中存在問題,已經(jīng)認識到這些問題就不應該單純地一味調侃、譴責,作為一個中國人,就應該正視這些問題,分析出現(xiàn)這些問題的深層次原因,從而解決這些問題。
其實,“中國式”的一系列問題并不是現(xiàn)在才暴露出的。中國式婚姻、中國式飯局、中國式相親……
科學發(fā)展并不是發(fā)展科學
對諸如“中國式過馬路”、“中國式接孩子”等等這類暴露“中國式”弊端的問題,王秘書長認為都可以歸結為教育的問題。他認為,科學發(fā)展并不是發(fā)展科學,“中國式”背后—方面是社會的極速發(fā)展帶來的陋習;另一方面是人生觀、價值觀的扭曲。
隨即王秘書長分析道,當今社會經(jīng)濟科技飛速發(fā)展,物質方面極大充裕的同時,心浮氣躁、人浮于事也相伴而生。越來越多的人把科學發(fā)展視為發(fā)展科學。為了提高作物產(chǎn)量,研制出了轉基因食品;為了給行程提速,飛機輸送越來越被人們接受采納。只快是快節(jié)奏的科學背后是人們忽略了轉基因對人體健康造成的損害,錯過了長途旅程中沿途的風光美景。
現(xiàn)代社會,人們抵擋不住金錢物質的誘惑,迷失在物欲橫流的世界里,不會講話,不懂禮貌,不安于現(xiàn)狀,沒有敬業(yè)愛業(yè)的精神,不能在工作生活中找到樂趣。不愿等待信號,于是一堆人集體闖紅燈,有了“中國式過馬路”;怕孩子受到意外傷害,于是大家都擁擠到校門口,有了“中國式接孩子”……有人抱怨中國路口紅燈設計時間過長,超過了人的等待耐性,但是他們忽略了享受等待的閑暇,用急躁的心靈錯失一次次靜思的好機會。有為孩子保駕護航的細心,卻注意不到擁擠在學校門口接孩子的車輛才是威脅孩子安全的真正隱患,把孩子牢牢護在翼下的同時也掠奪了孩子們結伴同行的樂趣。
與以往少說多做相反,現(xiàn)代人則是說的多,真正實踐的少。人人都會譴責議論,卻鮮有人去實踐。很多人認為“中國式過馬路”是低素質的表現(xiàn),但是這些人中有絕大多數(shù)也是“中國式過馬路”的促成者。很多家長抱怨孩子學校門口堵車嚴重,車輛威脅到孩子的安全,但是他們依然不能放棄接送孩子的慣常行為。鑒于此,王秘書長說,我們人人都應該成為道德的建設者,而非譴責者。
讓“中國式”成為一種正能量
王秘書長認為,“中國式”譴責之所以盛行,還因為社會中缺乏人性關懷。人的內心缺乏情感疏導,盲目從眾,借助網(wǎng)絡力量,便讓“中國式”成了當今社會發(fā)展的犧牲品。對此,王秘書長以“中國式接孩子”為例為我們引出了為“中國式”去貶義色彩的建議。
一方面,家長應該身體力行。如果能夠沉靜下來,仔細思考一下,所謂的“中國式”弊病并不是問題。只是人們習慣了說教,習慣了譴責,習慣了拿著放大鏡去深挖疵點。因而王秘書長強調,我們應該成為道德的建設者。而作為一個建設者,應隨時投身到實踐中去。破除“中國式”標簽則應該從父母對弦子的言傳身教開始。
然而,王秘書長指出,國內很多家長不懂反思自己,習慣了依附輔導班來完成對子女的教育,執(zhí)于說教,就不力行。自己不學習,卻把學習強加到孩子身上。甚至有家長理所當然地認為給孩子提供了良好的物質條件,孩子就應該取得好成績。于是出現(xiàn)了這樣的畫面,家長一邊看電視一邊譴責孩子沒有專心學習;一邊抱怨自己工作的煩憂,一邊又對孩子強調自己是為了他/她才如此辛勞付出的。王秘書長認為這就像于丹提出的“非愛”,這是以愛的名義對身邊最親近的人的一種非愛性掠奪。
父母永遠都是孩子學習的榜樣。因而王秘書長說,父母應該接受再教育,不能人云亦云,而是應該身體力行的為孩子樹立一個榜樣,為孩子傳遞正能量。古人有云,先修身再立業(yè)。父母教育子女也是一項重要的事業(yè),要想做好這份事業(yè)必須先修正自身。通過反思,時時反省來正身修己,敬業(yè)樂群,言傳身教,傳遞給孩子最健康的氣息。
另一方面,應該對孩子進行全人教育。人都有真善美的一面,家長應該注意啟發(fā)孩子這些正面積極的東西。在健全孩子人格的基礎上,促進孩子的全面發(fā)展,讓個體生命的潛能得到自由、充分、全面、和諧、持續(xù)發(fā)展。培養(yǎng)孩子成為有道德、有知識、有能力、和諧發(fā)展的“全人”。王秘書長說,美國第一夫人米歇爾·奧巴馬教育孩子時總是讓孩子選兩樣事物,一件是孩子自己喜歡的,另一件是孩子不喜歡的。以此來促進孩子的全面發(fā)展。
一個英國的心理學博士在一本書中寫道,“這個世界上所有的愛都以聚合為最終目的,只有一種愛以分離為目的,那就是父母對孩子的愛。父母真正成功的愛,就是讓孩子盡早作為一個獨立的個體從你的生命中分離出去,這種分離越早,你就越成功。”
這樣的觀點對“中國式父母”來說簡直無法接受,他們沒有信心放子女去獨立生活,不懂得如何去培養(yǎng)孩子的獨立意識,讓孩子成為一個全人。因而,如果想改變“中國式”弊病,讓“中國式”成為一種正能量,從現(xiàn)在起為孩子做個好榜樣,從現(xiàn)在起培養(yǎng)孩子成為一個真正的全人。
“中國式”討論的最大價值,莫過于通過這樣的方式來推動文明意識的覺醒,促進社會管理的不斷完善,讓“中國式”的標簽不再淪為中國問題的代名詞,而是讓其成為一種正能量,彰顯一個大國的風范和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