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張秀娣的相識,只是簡單的一通電話。在通話前曾試圖在腦海中百般勾勒這位女中青年陶藝家的形象。但終被電話那頭的“喂”,打斷了思路,而與之交談的過程中,她的形象也逐漸明朗。
張秀娣慣做光器,或許圈內有個不成文的規定,往往做光器的工藝師,到了一定的水準,是抗拒做花器的。他們不僅在壺藝的制作上力求精簡,“線條簡到不能再減”,在為人處世的方式上也喜歡從簡。就像品質好的光貨,雖看上去素面朝天,但卻清新淡雅,樸實而內斂,看似簡潔卻韻味無窮,外觀直白而內在含蓄。張秀娣雖不善言談,但透過她的壺卻可見她看簡潔、樸實、內斂的一面。
通過了解,張秀娣的紫砂情緣是這樣結下的。張秀娣的父親曾經營紫砂礦,幼時的張秀娣便熟知各種紫砂泥料。這也為她以后進入紫砂行業埋下了伏筆。
張秀娣的出生地丁蜀鎮,是“中國陶都”,這里的人們幾乎家家都會制陶,也是在這樣的耳濡目染下,張秀娣對自己未來的打算也日漸清晰。
1983年,她便進入江蘇省宜興紫砂工藝廠學藝。在早年的學藝過程中僅僅對打泥條、拍身筒等技藝的反復不斷地練習就消耗了3年的光陰。“越看上去簡單的東西,其實越不簡單,做紫砂壺,如果基本功都不扎實,何來創作?何來制作?”張秀娣這樣說。
在學習和創作的過程中,張秀娣曾經受到多位名家大師的指點和影響。她的作品以傳統風格為主,紫砂泥經過她的手,會變成精細挺拔,線條流暢的精美容器。看著一把把傾注她心力和心意,且美觀大方,并兼具實用性、藝術性和觀賞性的紫砂壺,讓人不禁生出對東方藝術特色的無限感慨之情。
回顧至今走過的路,張秀娣有成就但也有不足,她表示,在未來還要多多地學習,從而提升和加強自身技藝,以期制作出更多受海內外紫砂愛好者喜愛和收藏的紫砂壺。

張秀娣:
中國工藝美術師,1966年生,自幼習陶。1983年進入江蘇省宜興紫砂工藝廠學藝,在創作過程中受到多位名家大師的指點和作品風格影響,對紫砂有著自己獨到的見解。
2011年9月,張秀娣完成了在清華大學美術學院培訓中心舉辦的中國工藝美術大師高級研究班的課程學習,創作水平進一步得到提高。
她的作品以傳統風格為主,作品精細挺拔,線條流暢。她擅長方器制作,作品整體美觀大方,極具實用性、藝術性、觀賞性。作品曾多次參加全國陶瓷展評并獲獎。
2010年10月,作品《云龍如意壺》獲“2010中國合肥工藝美術精品展覽會”優秀作品評比金獎。
2011年9月,作品《三羊開泰壺》在中國宜興陶藝五朵金花北京匯報展中,獲“中藝杯”金獎。
2011年11月作品《得意洋洋壺》獲中國工藝美術金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