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先購買權一次新的實踐
文物藝術品的國家優先購買權,在中國藝術市場上并非首例。2009年5月中旬,有關部門在審核嘉德2009春拍擬上拍的標的時,發現了有27封陳獨秀、徐志摩、梁啟超等人致胡適的信札,認為這些信件涉及我國近現代史上一些重要的歷史事件和人物,因此極為珍貴,希望國有文物收藏單位予以征集。有關部門立刻跟委托人溝通,但在價格協商方面未能達成相近的意見。于是國家文物局在5月30日拍賣前通過拍賣公司發出公告:“國家將對此場拍賣中的某些拍品按成交價行使優先購買權,在拍賣結束后的7天之內,國家將根據拍賣情況作出是否征集的決定。”最終國家以拍賣成交價554.4萬元購買了其中的“陳獨秀等致胡適信札”。
“優先購買權”是國際通行的一種保護文化遺產的方式。2001年秋季,乾隆皇帝的《南巡圖》第一卷在法國的一場拍賣會上亮相,法國政府得知后,認為此件拍品是珍品,便動用了優先購買權。據統計,為了能把《南巡圖》留下,法國政府在那次拍賣會上動用了37次“優先購買權”。但法國政府動用“優先購買權”的方式與中國有著明顯的區別,即當拍品每競拍至一個高價的時候,拍賣師都會詢問政府有關人員,這個價位你有能力應價嗎?然后告訴其他買家,此價位國家可以優先購買,這時其他買家還可以繼續出價,直到超出國家購買力的最高準備價位。
過云樓藏書劍古籍拍賣史先例
中國古籍在世界拍賣史上還沒有單件拍品過億的。1995年中國嘉德秋季拍賣會上,一冊由海外征集來的、多年不見的宋刻宋印,宋、元、明、清四朝宮藏的《文苑英華》殘卷以132萬元成交,創造了當時古籍單冊拍賣最高成交記錄。1999年在中國嘉德上拍的一部宋版《春秋經傳》,書品完好,《天祿琳瑯書目后編》卷三著錄此書為2函16冊,應是在清嘉慶二年(1797年)重建昭仁殿后入藏的善本,最后以176萬元成交,單冊成交價44萬元。2003年7月13日,北京中國書店古籍春拍場上,一頁1244年(南宋淳祜四年)蒙古刻《玄都寶藏·云芨七箋》,以4.95萬元成交。2004年經北京德寶拍賣的一本81頁的宋版書《南岳稿》,以440萬元的高價成交。這批過云樓藏書在2005年曾以2310萬元的高價被一神秘買家收入囊中,創當時中國古籍拍賣最高價。7年后這批古籍再次走上拍賣臺,不但成交價格翻了將近10倍,刷新了中國古籍拍賣的世界紀錄,更為重要的是為以后古籍拍賣樹立了一個新的市場標桿。
編寫《過云樓藏書目》是收藏機構之要務
當年傅增湘在過云樓觀書而寫下的《顧鶴逸藏書目》只是將過云樓藏書做了一個簡單書名抄寫和歸類,并沒有對顧氏藏書詳細編目。如今過云樓藏書在南京圖書館、上海博物館、蘇州圖書館、蘇州博物館等多個機構有收藏,邀請專家學者來編寫《過云樓藏書目》應是收藏機構的重要工作。中國藏書家有編寫藏書目錄的習慣,私家藏書大多有自己的收藏特色、文化取向,或出于興趣愛好、或源于治學需要、或者為了規避某些外在因素。希望重新編寫的《過云樓藏書目》能夠留給后人一個完整的過云樓,從中可窺見地域文化的發展以及藏書家的思想歷程、文化意趣和收藏保存經歷,這或許是比拍賣價值更值得期待的事情。
過云樓舊藏《錦繡萬花谷》考證
《錦繡萬花谷》引用的古籍甚多,于宋代軼事遺詩,搜輯尤富。前集分天、地、官制、戶口、婚嫻、文章、詩律、科舉等,凡二百四十二類;后集分天、帝王符、讖記、太子、宗室、皇后、公主、宗族等,凡三百二十六類。所引之書,除少數外,大多標明出處,多為“古人文集、佛老異書至于百家傳記、醫技稗官、齊諧小說、荒錄怪志”。如《談苑》、《青箱雜記》、《東軒筆錄》、《歸田錄》、《邵氏聞見錄》、《東齋記事》、《湘山野錄》、《學林》、《澠水燕談錄》、《夢溪筆談》。亦引宋人詩話,如《苕溪漁隱叢話》、《蔡寬夫詩話》、《古今詩話》、《王直方詩話》等。引史書較少,經書尤少。
最早著錄《錦繡萬花谷》一書的是南宋陳振孫《直齋書錄解題》卷一四:“《錦繡萬花谷》四十卷、續四十卷,序稱淳熙十五年作,而不著名氏。”淳熙十五年,應是公元1188年,則此書編成于南宋孝宗之世,據序文“余為童時,適當胡馬蹂踐之間”之語推測,編者當生于徽宗政和、宣和間(1111-1125年),幼年經歷過靖康之亂,到淳熙十五年(1188年)作序時,年齡也該到七十了。
因該書編者無人知曉,這對至今尚在頻繁利用此書資料的研究者與讀者來說,不免深覺遺憾。假如說,宋初編著《太平御覽》和《冊府元龜》這樣的類書,是為宮廷皇室和上層知識者提供讀書的便利的話,那么,宋代刊印的《錦繡萬花谷》,則更多的滿足了街道同里各色人士的讀書和一般市井文化的需要。八百多年前那位歷經艱辛編纂此書的讀書人,倘若知曉其編寫的圖書引起今人如此轟動,定感快慰。
對于《錦繡萬花谷》一書的文獻價值,楊守敬認為全書皆成于“稍通文理”的書賈之手,淳熙年間僅成前集一編,經屢增屢續,至后集、續集、別集成書到理宗端平,遂修改序文以牽合彌縫。潘景鄭對此書的評價是:“所錄大抵瑣屑叢碎,參錯失倫,創立名目,博引繁稱,每類后附錄詩篇,頗多逸章勝什,為他本所不載。”《四庫全書提要》稱其:“榛蕪雜陳,有乖體要。”但此書流傳到今天,對于輯佚和校勘、考證等方面還是有很大的作用。
《錦繡萬花谷》傳本甚眾,據學者統計,僅宋刻本就有十七種,其中中國大陸地區公藏之本有四種,臺灣省立臺北圖書館亦收藏宋刻本續集卷一至四。日本存留《錦繡萬花谷》宋刻多種,惜皆殘損,涉及六處藏書單位。縱觀海內外所藏,《錦繡萬花谷》現存宋刻本中當以中國國家圖書館藏本六十九卷涉及前、后、別三集,范圍為最廣,其中前集存三十二卷,后集存三十六卷;而過云樓本所收前集、后集部分是最全的,有三十八卷前集、四十卷后集皆為宋刻,超過了前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