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非左即右”讓改革發生嚴重偏差。右對市場經濟的錯誤理解,造成了今天一系列的社會問題,因此遭到“左”的反彈,而左右相爭易使改革陷入困境。二、“非公即私”僵化了經濟,割裂了社會。“非公即私”的思維不僅割裂了“國企和民企”“政府與社會”“經濟與社會”的天然聯系,也人為地造成了社會的對立。三、“宏觀調控,微觀搞活”成了新教條主義。我們總說的“宏觀調控”好像就是撥點預算、加息減息、正回購、逆回購這么簡單。“微觀搞活”就變成了微觀層面什么都可以搞,于是,各地產業園遍地開花,即使出現問題,地方政府卻覺得這些只是微觀問題。四、“大躍進”式思維,扭曲了改革路線,不斷地制造經濟災難。例如保障房建設,我們總是以建房為目的,卻忘了對于老百姓來說,最重要的不是現房,而是穩定的預期。(摘自《思想理論動態參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