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次我到一位朋友家去,見他上初中的孩子正在讀一本像是卡通的書,題目是《那你也想當總統啦?》(下稱《當總統》)。見這題目有些調侃,我拿起來翻了一翻,正好翻到這樣一頁,上面只有幾行字:“人們會對總統發(fā)火,有人向總統塔夫特投擲一顆卷心菜。這并沒有惹惱塔夫特,他開玩笑道:‘我看我的反對者有一個失去了他的腦袋。’”配這幾行字的圖畫上,塔夫特總統站在講臺上,面帶微笑地高舉著一顆人頭模樣的卷心菜。
英語中的“丟了腦袋”是個雙關語,也指“昏了頭”。在公共場合使用暴力是一種昏了頭的行為,而卷心菜又恰恰像是一顆人頭。我覺得很有趣,想起布什在伊拉克講話時被人投擲鞋子的事。當時,布什也是用一句玩笑話應付了自己的窘境:“我看這是一只10碼的鞋。”
將總統故事編成青少年讀物,在美國起著青少年政治教育的作用。像塔夫特的這個故事告訴讀者的是,總統只不過是經由民主選舉程序產生的政府首腦而已,并不一定是一個全國人民愛戴的人物。既然如此,必然有人反對,甚至朝他丟東西。而總統呢?他不能跟沖動過頭的反對者一般見識,他必須從容面對可能的敵意行為,對這種行為泰然處之。遭到侮辱,而不動用生殺大權予以報復,這才是總統應有的風度。這樣的政治教育并不涉及政黨、政府或意識形態(tài)的內容,而是把政治融入青少年已經耳濡目染的美國生活方式和公共政治價值之中。美國價值的核心之一就是“美國夢”,也就是,每個人無論出身、教育、職業(yè)背景如何,都可以通過自己的努力取得成功,實現自己的愿望,連當總統也不例外。
《當總統》中有一頁上畫著一個正在學寫英文字母的半大小伙子,配圖的文字是:“盡管大多數總統都上過大學,但也有9位總統沒有上過。其中安德魯·約翰遜直到14歲才學認字,直到結了婚以后才學會寫東西”。原來插圖中那個半大小子就是美國的第17位總統。
夢想當總統,學歷的高低不是障礙,職業(yè)的差別也不是問題。美國總統并不是職業(yè)政治家的專門職務。農夫、水手、教師、工程師、律師等等都有當總統的。杜魯門開過男子用品店,安德魯·約翰遜當過裁縫,里根當過演員。奧巴馬在競選時,有人說他缺乏治國經驗,其實他的學歷和政治經驗(參議員)肯定不算是最差的,所以美國選民根本就沒有把這當一回事。奧巴馬的勝選證明了,在美國當總統,連膚色的差別也不是障礙。
在美國,沒有一位總統是前任總統指定提拔的接班人。總統是下面的選民選舉出來的,就算上面的人培養(yǎng)好了接班人,也未必能保證他一定選得上。所以,當總統只能是一個在職學習的過程。《當總統》告訴小讀者,總統有做得好的,也有做得不好的。但有一點是不變的,“你要當總統,就得誠實”。誠實是做人的基本道理,也是當總統的基本原則。“杜魯門寄信都是自己買郵票,克里夫蘭的口頭禪是‘說真話’。”也有不誠實的總統,他們成為歷史的反面教員:“克林頓由于作偽證險遭彈劾。尼克松的幕僚到民主黨總部偷竊競選機密,還掩蓋罪行、說謊,終于由此而完蛋。”
美國的中小學里沒有政治思想課,但學生在歷史課上有學習美國基本政治原則和價值觀的機會。總統故事便是一種配合這種政治教育的課外讀物。總統故事不同于帝王將相故事,它講述的不是不凡天子、英雄、奸雄,而是一般讀者可以認同的平凡人。平凡人的總統故事才既有趣,又有做人和當公民的教育作用。總統故事寓教于故事,這就像在其他的傳統社會中,普通人的德行教育往往由通俗戲文、童蒙書、善書、家訓、儒佛故事來進行。在美國,誰當總統,當總統應當具有哪些素質和能力條件,是不可能有明文規(guī)定的,但卻不是沒有政治道德標準的。總統故事是傳達這些政治道德標準的通俗方式,因此能夠受到青少年讀者的喜愛。
(摘自《經典美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