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串是傳統戲曲演出中的一種方式,現在也用于娛樂圈里的角色、性別和聲音的“錯位表演”,歪打正著,形成一種讓人感覺新鮮的表演新形式。我理解,所謂反串,就是類似“狗拿耗子”的跨界上崗。因其反常規和出乎想象,徒增一份新奇感。
有些反串,反串者是有條件有預謀有準備的,類似現在電視上頻繁出現的“才藝展示”。這樣的反串一般會有好的效果,可以展示自己之前不被了解的另一面,令人耳目一新,拍手稱奇。最夸張的要算相聲演員馮鞏了,他想玩反串,他指定別人反串他:“我就想跟潘長江比個大,跟陳佩斯比美發,跟帕瓦羅蒂比劈叉,跟克林頓比說中國話……”這是馮鞏的一廂情愿,估計那四個人一定不會接受這樣的“被反串”。和我們當中的多數人相比,這四個人是幸運的,他們可以選擇,有能力不想被反串就可以不被反串,繼續在自己擅長的領域“正串”著。
每個人的興趣優勢不一樣,多年前孔子就說要“因材施教”,說明每個人天生就是有差別的。社會是個龐雜的系統,也恰好需要各種各樣的人們去選擇站位填充,并在發展自己、施展才華的過程中,獲得應有的社會報酬和成就感。但是,不知從何時開始,也許是從讓兩種顏色的貓比賽捉老鼠的理論開始,我們當中的很多人就身不由己地慢慢走上了反串的漫漫長路。就像不是所有的貓都擅長捉老鼠,比如寵物貓。為了證明自己是一只“好貓”,都必須努力捉老鼠。也不是所有人都擅長追逐金錢,當賺錢多少成為社會衡量一個人成功與否的主要甚至唯一標準時,人們就必須反串“賺錢”這個角色。幾乎所有的人都參與到賺錢這個浩大的“游戲”中來。誰不想當只“好貓”呢?對很多人來說,這是一個無奈的游戲,也是一個殘酷的游戲。別無選擇,人們似乎已經接受了一個游戲規則:用事實說話,也可以說用結果說話,還可以說勝王敗寇。有學者說這是叢林法則。有詩人說: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證,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銘。更多的人啥也沒說,正忙著反串呢。
如果舉世矚目的奧運會把所有比賽項目都取消,只保留馬拉松一個,并且,所有項目的運動員都不能退出比賽,最后按著馬拉松的成績確定每個運動員的名次,并分出三六九等。舉重的、跳高的、游泳的……都跟馬拉松運動員站在一個起跑線上,想象一下,會是個什么狀況?
好像,現在人們都很忙,卻找不到開心的理由。不開心為什么還要忙?也許,不忙起來會更不開心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