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
自私冷漠,人心不古。
當今社會,道德冷漠已經成為普遍現象。
當金錢邏輯在很多方面起的作用越來越大時,就會導致道德滑坡,很多人做好事很自然就轉成金錢邏輯。
道德冷漠是現代人的一種“精神慢性病”。
很多人信奉社會交換理論——人們的一切行為都是為了獲得更大的回報;市場經濟改變了社會生活,也改變了很多人的價值判斷。
近些年來,做好事被嘲笑或被懷疑動機的事件時有發生,增加了行善者的心理成本。許多人困惑,當今社會是否缺乏做好人的環境?
【鏡頭】
眼睛看到了,內心糾結了。
2011年10月11日上午,66歲的老人龔維裘在距安徽省紅十字會醫院門口僅20米的地方摔倒,路人向醫院求救后,醫院卻不予施救。半小時后,老人被120急救車送至合肥市105醫院搶救,但最終還是不治身亡。網友們對于安徽省紅十字會醫院這種見死不救行為頗有憤怒,稱:“紅十字會,如何才能不讓我們失望?”
據醫院門口一攤販說,那日早上確實有一位老人摔倒在醫院門口,當時老人并沒有被送往就近的紅十字會醫院,也沒有見到醫院組織施救,后來老人就被120送走了。
2011年10月24日傍晚,浙江平湖市世紀商業中心,一名中年男子爬上室外樓梯的5樓,橫跨在欄桿上說要跳樓。當湖派出所與平湖消防大隊迅速出動救援人員,趕到現場解救。
由于地處鬧市區,男子的舉動吸引了上千名市民圍觀。當湖派出所調集數十名協警對過往人員進行疏導,冒雨維持秩序。中年男子不時地大喊幾聲,顯得很痛苦。“你跳吧跳吧,想想你也不敢跳。”圍觀的人群中突然有人大聲說道,接下來又有幾人附和,也這樣叫起來。派出所領導驚出一身冷汗,馬上過去制止。派出所領導說,一定要讓中年男子心情平靜下來,千萬不能刺激他,否則后果不堪設想,圍觀群眾頓時安靜下來。
勸了近一個小時后,中年男子的心情平靜了許多。這時,一對年紀相仿的中年男女趕了過來,快速跑上5樓。看到這兩人,中年男子突然放聲痛哭起來,再經兩人勸說,他終于放棄了跳樓的念頭,在民警的護送下走了下來。
江蘇某市一名婦女送孩子上學時,在站臺上和公交車里被兇漢當眾毆打十多分鐘,車上數人包括司機在內均無動于衷,無人制止,也無人報警,致使該婦女被打成重傷,而打人兇漢卻逃之夭夭,該女士及其家人悲憤地發問:現在的人為什么這么冷漠。
2010年6月的一天,姚某某6歲的兒子獨自在其租住地社區的河道小碼頭玩耍時落水。姚某某得知有小孩落水,沒有立即下水救援,當他回家沒有找到兒子后,才返回出事河道,發現溺水死亡的正是自己的兒子。姚某某以社區居委會沒有盡到安全保障義務提起訴訟并索賠,成為網絡關注的焦點。
據媒體報道,撿到170多個錢包歸還原主并多次為生病孩子捐款的南京“最美環衛工”沈現臺,近日給媒體發去短信,希望求得表揚,哪怕是一本榮譽證書。他這么做是因為做好事得不到周圍人認可,反遭嘲笑。
一個兩歲的佛山女童悅悅,被一輛面包車兩次碾壓,肇事車逃逸后,據說有18位行人經過小悅悅身旁,均沒有停下腳步。最后,一位拾荒阿姨把小悅悅抱到路邊并找到其家長,小悅悅已生命垂危。小悅悅的父親在失去愛女后說:“我并不恨這18個路人,我只是希望這樣的事情不要再發生。”
小悅悅事件再一次引發人們的道德譴責,從“老人倒地無人扶”直至發生這次“女童被碾,路人旁觀”的悲慘景象,致使社會每天都在刷新著冷漠的紀錄。老人摔倒路邊狀況時有發生,路人圍觀不救者比比皆是,進而導致延誤救治時間致使老人死亡的案件也不再少見,那么,當你看到有人暈倒路邊,你,我們第一個人,會不會施救呢?
面對這冷漠的社會,我們應該拷問一下自己的內心,我們的善良和憐憫總是要在無可挽回之后,才找得到回家的路嗎?我們難道不曾渴求過關愛、扶持和幸福嗎?也許,這個社會已然讓我們感覺麻木,但是請別讓你的心,也跟著冰凍。
【數字】
大膽做好人,準備好了嗎?
媒體的調查顯示:
78.3%的人認為社會道德滑坡,做好人吃虧;
77.9%受訪者痛感在當下社會做好人的成本高;
61.3%的人認為是政府沒有制定相應鼓勵政策,公民沒有做好人好事的積極性;
70.0%的人指出要營造好人受羨慕、受尊敬的社會環境;
57.9%的人認為每個人從自身做起,不以善小而不為:
36.8%的人表示愿意不顧成本地做好人,也有30.1%的人表示不愿意不顧成本地做好人。
【見證】
人是自私的,這需要改變。
我是60后,讀小學時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學雷鋒,那是文化大革命時期,學習和考試是絕對次要的,學雷鋒是道德品質問題,絕對是主要的。當時可以不寫作業,但一定要寫“雷鋒日記”,平常的作文要寫,寒暑假的對學生的要求就是寫“雷鋒日記”,開學后要把一本記錄做好人好事的日記交給老師。
那時還真是一心一意想以雷鋒叔叔為榜樣,每天都琢磨著至少做一件好人好事。有的同學一個假期四十來天只反反復復做了三件事:扶老奶奶回家,幫老爺爺推車,給孤寡老人挑水;隔三天再重復一次。有幾位同學的日記差不多都是這樣的。老師不高興了:“看來做好人好事也有規律性的,怎么那么巧,每隔三天就能碰上一模一樣的事情,連續四十天都沒有改變。更讓我吃驚的是有七八個同學都能每隔三天就碰上一模一樣的事情。”
為了對付老師檢查,有的同學只好編事情蒙混過關,有的同學干脆抄襲別人的日記。好事就這樣變成了壞事。我不敢說所有的同學都寫過假日記,我肯定有弄虛作假的時候。雖然有心做好事,可是誰能天天碰上那樣的事情。可能當時年齡小,機械地理解了日記的“規定”,似乎是每天都得做一件好人好事。另一方面,老師也沒有特別強調有一說一,如果老師明確說你做了一件就記一件,一件沒做就不要記,可能許多人不會弄虛作假。
學雷鋒那陣子,我實實在在做了許多好事,扶老奶奶走過路,幫老大爺推過車,也真的給孤寡老人挑過水。關鍵是我做過一件壞事,讓我直到今天還在自責,還在后悔。我從來沒好意思對別人提及此事,今天在此公開懺悔。有一次藥店減價賣藥,好像是賣“止痛片”,許多人圍著柜臺搶買。一位我不認識的大娘說她擠不進去,讓我幫她買兩塊錢的藥。接了兩元錢,擠進人群后我的私心雜念就來了,想著手里的錢,惡念占了上風。我握著兩元錢,膽戰心驚地逃跑了,用這樣卑劣的方式卷走了大娘的兩元錢。我一直害怕讓人給抓住,幾十年來始終沒忘記此事,一直在悔恨,一直在譴責自己。懺悔吧。兒歌天天唱,撿到一分錢都要交到警察叔叔手里,當我看見兩元錢的時候,什么都忘記了。
長大以后,知道自己始終是有私心的。坐公共汽車時我盡可能坐靠后靠里邊的位置,當然是為了保證自己的坐位不容易讓給別人。如果坐在靠前靠過道的位置,如果有需要讓座的人士站在旁邊,我當然應該給人讓座。盡管有人更需要座位時我能讓,首先我卻是盡量避免將座位讓給人家。
我希望自己是高尚的,是能夠助人為樂的,說是這么說,事到臨頭時可就不好說了。就在前不久,我早晨去公園爬山,回來的時候經過人行天橋,瞧見一位四十歲左右的男人倒在天橋上,我本能地看了一眼,那男人好像是得了什么病,他閉著眼睛,臉上是明顯痛苦的表情。我馬上從他身邊快速離開,走了十多步后又感覺不妥,對一個倒在路邊的病人視而不見是于心不忍的。我想我應該轉身回去,去關心那位暫時需要幫助的人,至少應該打電話給120。這么退一步想的時候,就感覺自己多余了。有那么多人路過,肯定早有人通知120了。我沒回頭,沒打電話,只是在心里想了什么。
我不想停下來幫助或者關心一下病倒在地上的人,完全是我的自私決定的。路上那么多和我一樣的人都匆忙走過,我為什么要停下來?我不認識他,也不知道出現了什么問題,萬一給我帶來意料之外的麻煩事情怎么辦呀。就是自私,狹隘。就是缺少善良和同情。就是沒有道德情操。是這樣的。這么說自己有檢討的意思,也希望自己真的能有所改變。
【見解】
內心沒有溫暖,行為自然冷漠。
道德冷漠是指從道德意義上應該采取某種行為而不行動,應當受到道德法庭的審判但不足以受到法律的審判,這種現象反映了當今社會道德風尚的頹廢與下降。
一切生物,都是有自我保護以至自利的本能。道德冷漠的人是擔心自己的利益受損。有些人未采取行動,是擔心輕率采取的行動會導致尷尬難堪,從而遲疑,錯過了采取道德行為的時機。這些人也是由于擔心“面子”受損,從而沒有“勇為”。很多時候,人們的道德并未泯滅,只是缺乏道德踐履的決心。
在正常的保護意識和白利心理方面,道德與不道德的區別在于,有些人此時眼里完全只有個人的利益,“雖拔一毛以利天下而不為”,不愿幫助他人,而成為真正的自私自利者;有些人則是確確實實因自己的利益有可能由此受損,而不能不有所擔心,這是一種“合理利己主義”;只有少部分人在考慮自身利益的同時,想到他人或集體的利益正在遭受更大的損失,愿意犧牲自己的利益采取救助行為,從而成為道德高尚者。
部分人將市場經濟的等價交換原則當作了一種普遍的社會交往原則,成了只認金錢、不講道德的單面經濟人。人們是否做出助人行為,主要決定于助人要付出的代價和可能得到的報償之間的關系。當助人可能得到的報償超過需付出的代價時,助人行為容易發生;反過來,助人行為則不易產生。很多時候,人們愿意采取道德行為,但自保心理太看重需付出的代價,而勢利心理則過于看重可能得到的報酬,從而影響了道德行為的產生,導致了道德冷漠現象。
每個人一生下來就處于一定的社會中,互相依賴而共存。但是隨著物質生活的日漸豐富,人際關系日趨淡漠。鄰里之間“老死不相往來”的現象極為常見。在這樣一種生存環境里,每個人對周邊某個人與自己的相關性往往認識不足,因而總是不愿多管閑事。可以利用增加人際相互作用來激發人們助人的動機,建立和諧的人際關系,加強人際親和力。
心理學家拉塔奈認為,人們看到別人處于緊急狀態情境中,而不去救援,不是由于人性的喪失,而是由于其他人在場,使其責任意識降低,從而抑制了人們的援助動機。這種責任分散心理,又稱作旁觀者效應。個人所承擔的責任變得不明確,從而責任感淡化,事情最終以誰都以為不會發生的方式發生了。由于“責任擴散”,因而見義不為、見死不救所產生的罪惡感、羞恥感、內疚感也同樣會擴散到其他人身上,從而某一個人所要承擔的道德評價的風險大大減小,他所感受到的道德譴責的力度也大大降低,從而在下一次類似情境下完全可能采取同樣的態度與行為,進而不斷地影響到周邊環境,最終導致道德冷漠猶如瘟疫一樣在社會上廣為流行。這將是生存于這個社會中的每一個人的可悲,也將是整個社會的可悲。
冷漠心理特別是冷漠癥的形成,一般與早期心理發展有很大關系。在成長過程中,每個兒童不免要受到一些指責,但只要感覺到周圍有人愛他,就不會產生心理上的偏差。如果終日不斷被罵、被批評,得不到父母的愛,兒童就會覺得自己毫無價值。更進一步,如果父母對子女不公正,就會使兒童是非觀念不穩定,產生心理上的焦慮和敵對情緒。有些兒童因此而逃避與父母身體和情感的接觸,這樣就出現了冷漠癥狀。
導致冷漠心理產生的成因是多方面的。一般說來,當一個人失去了親友、事業不順或健康不佳時,往往會失去生活的動力和信心,這時冷漠便會乘機而入了。因為一旦失去了心愛的東西,便會給我們帶來不可估量的創傷,甚至使人覺得生命已毫無意義,這時生活還有什么興趣呢?尤其是一些年輕人,對于生命、事業、朋友、愛情都有很高的希冀。俗話說,希望越高,失望越大,一旦目標不能實現,情緒就會一落千丈。
觀念的狹隘和過高的成就動機往往是冷漠形成的初因。其次,當人們受到生活的不斷打擊之后,很容易對別人的意見漠不關心,無論是贊揚還是批評都無動于衷,過著自我孤獨的寂寞生活。
治療道德冷漠首先要建立社會的誠信體系,誠信缺失導致了人們往往以最大的惡意去揣測別人的動機,不相信還有不求回報的助人行為;其次,要嚴懲那些恩將仇報的行為,不要讓行善者受傷害;第三,要重建社會的核心價值體系,不要讓交換法則成為所有行為的準則。
社會應該給好人一個安定和諧的環境,讓好人受到起碼的尊重。我們每個人都要深刻反思,看到自己的責任和義務。如果每個人都能有所行動,情況就會大為改觀。人們其實不是不愿意行善,而是擔心被傷害。每個人都有保護自己的本能,這非常自然。如果行善者得不到好報,甚至被傷害的事件屢屢發生,真的會讓善良的人們對行善望而生畏。
同情是人的一種最基本的本能的特性,也就是孟子所說的“惻隱之心”。在孟子看來,它是仁愛的一種表現形式,通常表現為對于一般人類同胞的善意的感情。從心理角度看,古人所倡導的“四海之內皆兄弟”、“天下一家”的思想,以及佛家提倡的“無緣大慈,同體大悲”的精神,可以說是一劑良藥。通過傳播這些思想,對之施加道德影響,有利于喚醒人們心中已趨沉寂的道德意識與同情心。
冷漠的最大原因是自私。自私的人以自我為中心,處處替自己打算。冷漠不僅是道德缺陷,也是心理的“疾病”。它的癥狀就是失去了人的正常能力:愛別人的能力。冷漠者看不到愛,而愛是心靈的光明,有了愛,這個世界才真的美麗。
為了光明,為了愛,我們應該行動,試著讓自己不再冷漠。看到歹徒行兇時,至少去打一個報警電話;看到有人需要幫助時,至少伸一下手。當你幫助別人的時候,其實是在幫助你自己。當你在救一個人的時候,你是在救自己的心靈。當你溫暖別人的時候,你就溫暖了自己。
(編輯:軒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