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后出生的人們生活在PC、互聯網、手機和平板電腦的時代,被稱為“數字原生代”。他們生存在虛擬社區與現實空間中,切換于各種媒介與設備之間,同時做兩到三件事情對他們來說再自然不過了——聽著歌兒、寫東西還和朋友聊著天。他們權利意識更強、價值多元化,以至于性別色彩的界限感不像前輩人那么清晰,“偽娘”、“腐女”漸漸進入青少年主流文化。他們伴隨技術長大并對此十分適應。老一輩的人總在擔心,“數字原生代”到底會創造出更好的還是更壞的社會來?
印刷品對他們而言,很少使用
歷史證明,技術的變革總是最先帶來人類行為模式的轉變。區別于上一代人,約翰·帕爾弗里里眼中的年輕人是依靠互相聯系的虛擬空間中的信息生活的一代。
過去,搜索意味著去圖書館翻閱書卡目錄,而現在,搜索指的是Google、百度,訪問一下維基或是百度百科就可以解決問題。數字一代只需輕松地點擊瀏覽器、搜索詞條,就可以找到他們想要了解的內容,直到他們滿意為止。
數字一代不是不看新聞,只是他們利用靈活多樣的形式來獲取新聞。印刷制品雖然沒有過時,但對他們而言,卻很少使用。
而身為獨生子女的一代,他們在網絡時代非常容易進行社交活動。
“數字時代對于青少年的社交欲望的滿足是前所未有的。”武漢大學信息管理學院教授沈陽說。尤其對于處于叛逆期的孩子來說,跟父母的情感交流隔絕,轉而面向更廣闊的網絡同齡人。
在社交媒體中,個體通過發布即時信息,與世界各地的朋友共享大量的生活細節與心情,這種共享會令個體的社交圈不斷地擴大、重疊,形成“朋友的朋友是朋友”的局面。
更重要的是,他們在社交媒體所交流的并非只是吃喝玩樂,他們還在一些發明創造和時事問題方面通力合作,進而表達他們的訴求。
他們更多選擇活躍在貼吧或者私密的小圈子,而這些圈子對成年人來說門檻是比較高的。“盡管他們沒有很多的生活體驗,但在這些很強的小部落化傾向的虛擬空間中,他們對于社會解構的能力、調侃的能力、諷刺的能力,可能會大大出乎成年人的意料,對復雜社會的遠觀式的理解會強于同齡的上一代人。”沈陽說。
更關注自我,權利意識更強
“信息時代讓互聯網成為了一個互動式的媒體平臺,一個自我展示的中心,在這里集體主義的觀念在逐漸消解。”中山大學心理系程樂華博士告訴記者。
如果說,上一代人展現自我的內在需求被長時間壓抑著,那么這一代人,各種自拍和賣萌,正是在告訴別人一個更加真實的自我,讓人意識到每一個人的差異化。
在這里,人們可以拋開現實的束縛,自由平等地表達自己的觀點,人們很難去說服或者被說服,因為世界本來就是多元的,意見也是多元的。
“更重要的是,相較于上一代人,數字一代更關注自我,權利意識更強。”程樂華強調。
但是,程樂華坦言,隨著公民主體意識的增強,一個歷來偏重集體主義的國度,很可能逐漸走向西方個體主義的道路。盡管,這符合當前主流的一種價值觀。但當面對巨大災難或者變故,人類需要抱團的時候,集體意識會比個體意識更有優勢。
(編輯:唐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