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離婚家庭中,大約67%的家庭有孩子。而離婚時,只有1/6的男人選擇要孩子。
有些媒體及社會工作者,給單親母親貼上標簽,以有色眼鏡看待她們,給大眾帶來了“單親母親是問題群體”的不公平看法,而忽略了離異給她們心理帶去的沖擊。
母親節,是來自美國感謝母親的節日。在剛剛過去的母親節,中國婦聯公布了一項調查:隨著離婚率的攀升,單親母親這一特殊群體越來越龐大。中國離婚家庭中,大約67%的家庭有孩子。而離婚時,只有1/6的男人選擇要孩子。
與傳統的喪偶單親母親相比,離異單親母親面臨著不同的壓力。她們帶著孩子走出已死亡的婚姻,卻難免產生迷茫。孤獨、焦慮、子女教育的困惑……是大眾對她們的印象。如何消除舊婚姻的陰影開始新生活?單親母親需要一束“心靈康乃馨”。
難以消退的“恨”
離婚帶來的“恨”,讓一些單親母親難以控制。
父母離異后跟著母親生活的曉恒學習成績中上,母親卻很不滿意,總要求他考前三名。母親的口頭禪是:“我活著都是為了你,你不好好學習,我還有什么指望?”
同樣生活在離異單親家庭的虹虹也有自己的煩惱。她在小區里有幾個玩伴,但小朋友交往總少不了吵吵鬧鬧。每次母親總是找到小朋友家理論。久而久之,沒什么小孩愿意和虹虹玩了。
這兩個例子雖然不同,卻都反映出離異單親母親的心理癥結——“恨”。長期從事婚姻家庭咨詢的知名心理咨詢師張曉平告訴記者,離異后的單親母親如果“恨”消除不下去,會表現在自身、子女和周圍人身上。這種恨意,在工作出色、富有、外表陽光的單親母親身上也有可能存在。
他表示,這種“恨”不是針對刻意對象的,不能簡單歸結為恨前夫、恨自己或恨社會。它是由離婚導致的一種大腦狀態,是上段婚姻中常年矛盾沖突在大腦中產生的痕跡,由此帶來“恨”等不愉快情緒。這樣的單親母親往往追求完美、苛刻,無論對自身、子女還是周圍的人都不寬容、不原諒,就會出現前面例子中的表現。
這種“恨”如果長期得不到緩解,會對大腦有影響。張曉平介紹,任何心理問題都是大腦問題的反映,任何好或不好的情緒都是大腦神經活動產生的。長期的“恨意”有可能導致大腦運作異常,出現比苛刻、不寬容更嚴重的心理問題,比如偏執、強迫癥。
離婚后,有的單親母親會承認自己在婚姻中的失敗,承認自身問題,這樣更有可能認清現狀,從“恨”中走出來。還有的母親心理強大,也能較好地克服“恨意”。但是那些游走于“強大”與“弱小”之間的單親母親,在“自己沒有任何錯誤”和“自己是個失敗者”中糾結,可能產生心理問題。
“一般而言,積極樂觀的性格有利于克服離婚的負面影響。而自身占有的社會支持資源越多,社會支持網絡越大,比如朋友圈正常、家人理解的單親母親更容易走出離婚陰影。”中華女子學院副院長劉夢說。
被加重的心理問題
雖然離異單親母親心中有可能存在“恨”,但大多數都能保持健康的心態。“之所以普遍認為單親母親有心理問題,與媒體、甚至一些社會工作者的誤導有關。他們給單親母親貼上標簽,以有色眼鏡看待她們,沒有把這一群體的問題正常化,給大眾帶來了‘單親母親是問題群體’的不公平看法。”劉夢說。
她認為,離婚是生命中的重要事件,對人的心理影響與創業失敗、家庭成員去世、退休等相似,不應該認為這些心理問題是單親母親特有的。目前,單親母親增多,固然與離婚率上升有關,但也反映出更多的女性自主選擇生活方式。據調查,現在6070~70%的離婚是由女性提出的,她們的勇氣往往不輸其他女性。
當然,每個單親母親的情況不同,也有些人無法調整心態,產生人際交往困難。但是劉夢表示,并沒有統計數據表示單親母親心理問題甚至心理疾病率更高。比如,很多人認為單親母親難以溝通,喜歡干涉、控制子女婚姻,會是“壞婆婆”、“壞岳母”。其實這就是把個案無限擴大的結果,把單親母親“污名化”了,使她們的心理壓力更大。
在社會不能正確看待單親母親的情況下,經濟壓力也加重了她們的心理負擔。據統計,離婚后的一年中,我國女性的生活水平降低了70%,而男性不降反升。
在歐美國家,離婚后女方可以獲得一半家產,美國加州就規定住房歸女方所有,這就保障了單親母親生活水平不下降,她們不用過多擔心子女營養、教育問題,心理負擔會輕很多。“在我國,雖然也有相關法律和政策,但多因執行不嚴導致單親母親沒有受到很好的保護。”張曉平說。
單親母親的“藥方”
盡管大多數單親母親都在努力調整心態、開始新生活,但她們面對的困難不少。據統計,單親母親面臨的最大困難是“如何讓孩子心靈上不受傷,給孩子完整的愛”。
有些單親母親在子女面前抱怨前夫,甚至阻斷子女與前夫的見面機會。張曉平表示,這樣做可能讓孩子恐懼婚姻。事實上,很多單親母親的父母也存在著矛盾,只是由于時代的原因她們沒有離婚,卻在沖突中造成了負面影響。單親母親應該做的是不讓子女重復自己與前夫的錯誤,讓孩子學會原諒父母的錯誤。這樣不僅子女會成長得更健康,單親母親本身也能走出“恨”的誤區。
此外,有些子女教育的焦慮是單親母親在“自己嚇自己”。她們認為,缺少父親的榜樣作用,兒子會出現女性化現象,而女兒則不夠自信。“其實,當前的社會是開放型社會。離婚后,女兒學習自信、兒子學習成為男人乃至社會人規范的機會不會減少,學校、網絡以及社交都是正常渠道。因此不必杯弓蛇影。”劉夢說。
她認為,單親母親在關注子女之外,還應該關注自己社會支持網絡的建設。有的女士離婚后不見朋友、不參加同學聚會,殊不知這種自我封閉的行為會使她們更難走出離婚陰影。
離婚后,單親母親還會碰到再婚的問題。張曉平認為,單親母親應反思前段婚姻失敗的原因,避免過往的錯誤,展示自身優點,尋找新的伴侶。“在新的婚姻中感受到愛,能夠讓單親母親更好地彌合心理傷痕。否則有時女性在理智上已經放下過往、嘗試原諒,但心理創傷依舊”。
劉夢也認為,單親母親需要從破裂婚姻中學習、對未來生活有所借鑒、找到方向。當然,社會也需要給予單親母親寬松的環境,不要將其歸為“另類”。比如美國有接近一半的家庭是單親的,但是社會的理智態度,相對平等的再婚“市場”使得單親母親很少有心理問題。
(編輯:唐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