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小、快速、便捷……微博讓微博控迷戀的原因可遠不止這些。都想被關注,想要發揮自己的影響力,交際障礙等等,這些或許才是深度微博控們不能自拔的真正原因。
兩年時間,發了162萬條微博,這是一位名為KaNgKaN的網友的騰訊微博記錄。據其他網友計算,從2010年4月騰訊微博上線算起,他平均每分鐘發1.5條微博。
在網上,極度喜愛微博的人被稱為微博控。如此看來,KaNgKaN可算是第一微博控。雖然很多人懷疑他的真實身份與發微博的動機,但在更多人看來,他只是極度癡迷于發微博,有點微博上癮了。
人人都想被關注
盡管KaNgKaN的例子比較特殊,但是他卻體現了微博控的共同特征:希望被關注。過去,他曾經因為發微博太快,被網友認為刷屏而取消了關注。從今年開始,他已經不再刷屏了。有網友猜測此舉是為了防止損失粉絲,他自己也抱怨,“今年已經損失大約7000粉絲,不刷屏也加一掉十。”可見,他是渴望被關注的。
其實,這種想法并不奇怪。知名心理專欄心理咨詢師武志紅表示,人人都希望被關注。不同的是,有的人被關注的心理需求早已得到滿足,他們就不需要其他途徑如微博來滿足了。一般說來,這些人在幼年,尤其是半歲前,得到了母親無時無刻的關注,與母親有良好的互動,成年后他們就比較有安全感和自我感。
而我國的家庭教育,往往對與嬰幼兒的溝通比較忽視,這就使一些人成年后依然極度渴望被關注,迫切需要一個平臺展示自己。微博正是一個合適的平臺。
微博與QQ、MSN不同,后者的聊天記錄關上頁面就消失了,而且即使是群聊,面對對象依然有限。而微博上自己的言論會永久保留下來,而且任何人都可能看到自己的發言,帶來很多受關注的機會。
同博客相比,微博140字的限制,使得微博上的內容更像聊天,可以把自己事無巨細地“秀”出來。此外,與博客主體(博主)與客體(跟帖者)主客分明不同,微博的互動性很強,會使人清晰地感覺到自己在受關注。
武志紅以郭美美微博炫富為例,其實她就是想讓大家都知道自己有了愛馬仕和瑪莎拉蒂這些奢侈品。否則“我得不到網友的關注,我多寂寞啊,我心中那個缺乏價值感的空洞如何填補?”這正是哲學上說的,“我得看到你存在,且你關注著我,這時我的存在才是有價值的”。
“我要有影響力”
僅僅獲得關注還不夠,微博控們還追求影響力。武志紅認為,這些人往往比較自戀。他們希望自己有影響力,而自身價值就體現在微博影響力有多大,也就是微博粉絲有多少、有多少人收聽。
對微博控來說,微博上的勛章、經驗值也很有吸引力。在兩年時間里,KaNgKaN就通過完成微博任務,獲得了76枚微博勛章,并且他在騰訊微博的經驗值也是全國排名第一。這也可視為微博影響力。
武志紅表示,在虛擬空間的成就也能帶來滿足感。與一個人面對面給幾百個聽眾講課相比,微博互動帶來的滿足感可能更真實。因為你能夠看到他人是如何回應你的,轉發微博時是如何評價你的。這種感受在現實中,或者網絡博客等交流形式中都是難以做到的。
在微博中不乏“一夜成名”的例子:一不小心發個照片,就可能成為“微名人”;一不注意提個問,話題就可能成為討論的焦點;一不留神說句話,回帖就可能成為某某名人微博的沙發,與明星“親密接觸”。
為了在微博界具有影響力,得到更多粉絲、更多轉發,可以像KaNgKaN一樣海量發微博,但是更常用的方法,就是有人發布離奇、怪誕甚至聳人聽聞的言論。
一方面,這種行為誘導了網絡謠言的產生。另一方面,也出現了一種奇異的微博現象:從一開始“我有一個想法,所以發一條微博”,變成“我要發一條微博,所以需要有個想法”。這種行為固然可能得到現實中難以獲得的影響力,但也與微博促進交流的初衷相悖。
交際障礙也會導致微博上癮
一個人希望自己被關注、希望自己有影響力,確實比較容易成為微博控。但是微博控這個帶有玩笑色彩的中性詞語,要演變為微博上癮,有一個鑒定標準,就是看微博是否影響了自身的正常生活。
2008年,我國出臺了《網絡成癮診斷標準》。參與此項標準制定的北京軍區總醫院成癮醫學科主任陶然介紹,網絡成癮包括網絡游戲癮、網絡色情癮、網絡信息癮、網絡交易癮與網絡關系癮。而微博上癮就屬于最后一種。
陶然告訴記者,不少有網絡關系癮的人現實中往往不善交際、比較內向、孤僻。他們為了緩解現實人際交往的不滿,通過寫微博等形式來緩解抑郁情緒,獲得快樂感。此外,這些人現實感往往比較差,不能適應環境與自身扮演的角色。
他坦言,現實中有正常人際關系的人是不會微博上癮的,他們可以通過朋友聚會、喝酒等形式緩解壓力。以KaNgKaN的例子來說,如果他不是有其他原因,比如網上有人懷疑他是用機器發微博或者是騰訊員工,那么現實中他一定存在著人際交往障礙,所以通過微博來彌補正常渠道未滿足的交往需求。
當然,在微博控中,這樣極端的例子不多。較為常見的情況是:幾個朋友聚會,卻各發各的微博,偶爾才面對面交流一下。或者偶然登錄不上微博,就感到無所事事。
陶然認為,這些現象還不到微博上癮的程度,不能斷定存在現實中交流障礙,但是或多或少有面對面交流不暢的問題。對于這些輕度微博控,還是應該尋找其他健康的交際方式,走進現實、走進人群。
TIPS
微博上癮可能使大腦病變
華夏心理網資深心理咨詢師 茍焱
整理/記者 秦勉
微博出現的時間還很短,目前對于微博成癮的標準并沒有國際性認定。我們只能根據《網絡成癮診斷標準》推導出微博成癮的大致標準,每天用于非工作學習目的上微博時間過長、頻率過大,放棄其他社交活動等。
至于普通微博控與微博成癮者的關系,就像亞健康與生病一樣,雖然也對健康有所影響,但還不到病變的程度。微博控也存在著上微博時間過長、占據大部分業余時間等問題,但對個人生活的影響不像成癮者那么嚴重。
一旦到了上癮的程度,和酒癮、毒癮等上癮行為類比,微博上癮也很可能使大腦發生器質性病變。治療起來要將心理干預、行為控制與藥物治療相結合。
其實,無論微博成癮還是微博控,找到自己之所以沉迷微博的內因才是最重要的,比如有的人上微博關注于展示自己,而有的人關注于互動。找出不同的動機,才是擺脫微博過分吸引的根本方法。
不過,想要戒掉“微博癮”或者使自己不再“控”微博,最主要的還是自身意識到過分上微博是個問題,否則,任何治療方法都是無用的。
(編輯:唐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