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中國,人們心理空間的全球化特征日漸明顯,構成心理壓力的社會因素日益增多。東西方文化的碰撞,價值取向的各異,市場交易法則的嚴酷,社會矛盾的摩擦,理想與現實的沖突,這一切使得社會心態豐富而復雜,由一元轉向多元,由封閉轉向開放。開拓創新與迷茫困惑,誠實守信與世風日下,相伴相生,互相交織。既有理性、包容、合作、共贏的心態,又有浮躁、喧囂、暴戾、冷漠的情緒,可謂“天使”與“魔鬼”共存。
社會心態是社會現實的反映,負面社會心態所折射出的,是我們發展中存在的問題。我們需要冷靜和耐心,也需要擯棄褊狹和武斷。關注問題的意義不僅僅在于培育良好的社會心態,更是對人生意義和人的價值的關懷。重要的是讓廣大民眾的心理空間感受陽光,溫暖而敞亮。
應建立對社會心態的科學監測和反饋機制,可從社會情緒、社會認知、價值認同、行為意向等方面設計相應的監測指標,及時監測、評估和預測社會心態的變化趨勢,為有效疏導各種負面的社會心態提供可靠的依據,有的放矢,對癥下藥。要調動一切積極因素,創新社會利益表達機制,進一步發揮政府部門、社會團體、社會組織及各類中介性機構在社會溝通中的重要作用,借助各種熱線、信訪機構、公眾聽證、調查系統、網絡傳媒的功能,為利益訴求、思想交流、情緒表達、壓力釋放提供載體和渠道,及時調節人們的心理承受力,優化社會成員的心理空間和心理氛圍。
更為關鍵的是盡快建立并完善能夠體現社會公平正義原則的制度化體系,包括科學有效的利益協調機制、訴求表達機制、矛盾調處機制和權益保障機制。經濟的高速發展不僅應當使社會公共利益受益,還應當使個人利益主體直接受益,分享發展的成果,實現公私利益兩兼顧和雙贏。應從全社會的整體利益出發,維護社會公平底線,合理調整利益分配,平衡各方利益,建立健全社會保障體系,實現所有社會階層和不同群體在同一個社會中“和而不同”地生存和發展。
培育良好社會心態的真正考驗,在于政府自身“心態”的培育。應以更包容的心態建設服務型政府,以心交心,在交流中化解矛盾,充分發揮公共行政和公共政策對社會利益的整合功能。尤其要建立一個開放性的、社會化的公共政策議程,擴大決策的社會參與,建立健全決策公示、社會聽證、專家論證、決策評估等制度,實現決策的民主化和科學化,構建政府協調社會利益并與社會良性互動的新模式,爭取更大范圍民眾的信任、理解、支持和尊重,塑造“誠信政府”的良好形象。
從長遠看,打造一個中等收入者群體占大多數的“橄欖形”社會結構,是培育良好社會心態的重要保證。中等收入者群體的地位本身更容易傾向理性平和、開放包容。因此,在加速產業結構優化的過程中,加快職業結構的合理分化,并賦予其相應的經濟報酬和社會地位,促進中等收入者群體的擴大。這一群體的擴大,有助于帶動全體社會成員生活水平的提高,更有助于整個社會心態趨向于一種和諧的良性發展態勢,增強社會凝聚力,進而促進共同富裕目標的實現。
(編輯:唐棣)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