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香港中文大學教育心理系張雷教授對北京、上海、深圳等大城市近1000名家長的調查顯示,九成以上的父母對女孩的教育方式趨于男性化。越來越多的家長希望她們在個性上能夠迎接挑戰,能力更加全面,也更勇于表達自己的想法。在這種教育下,“假小子”不再只是負面的叫法,而被很多人當作有個性的代名詞。
女孩“男性化”不是假小子
“教育女孩‘男性化’并不會造成‘假小子’。它培養的不是留‘超短發’、穿男性服裝這樣的外表‘假小子’,而是在教育上不強調女孩傳統社會化價值觀,在追求上引導她們‘男性化’。”張雷在接受本刊采訪時說。
首都師范大學性教育研究中心主任張枚枚也表示,家長以教育男孩的方式培養女兒,不是單純的“男性化”,而是現代社會對兩性要求的改變。
在她看來,傳統社會,男女社會性別各有特定內容:男性強調堅強、果斷、勇敢;而女性側重溫柔、善解人意。這是男權社會下女性完全依附男性、不獨立的產物。現代社會,女性毛出家門,社會上男女平等、相同的工作機會、相同的競爭壓力,使得傳統的性別內容發生改變,一些女孩也表現出過去男孩的特征,比如獨立、具有競爭意識,在一些人看來就是這些女孩“男性化”了。
這樣的獨立意識,一般都是從小培養的,一旦父母有意識地把女兒培養得更適應當代社會競爭,他們就會采用與以往不同的教育方法。張枚枚舉了一個例子:過去幾歲的小男孩摔倒,父母會讓他自己起來,如果男孩疼哭了,父母可能還會說“男子漢,怎么能怕疼”;而小女孩摔倒后,家長就會抱起她,耐心安慰。這樣的教育模式使得男孩習慣想辦法解決問題,而女孩覺得完全被保護。不過,現代的很多女孩父母已經放棄了這一模式,像對兒子一樣要求女兒。
當然,女孩新社會性別價值的建立并非完全取決于家庭教育。張枚枚認為,女孩“男性化”一般在初中階段表現最明顯,這就不完全是家庭教育的結果,而更多地來自女孩自身學習選擇、周圍環境和影視作品的影響,以及名人效應。
“男性化”后的困擾
女孩“男性化”是世界現象,并非中國特有。“但是中國獨生子女政策無疑加速了這一轉變”,張雷說,“非獨生子女的家庭,更有傳統性別差異價值觀,教育兒子和女兒的方式會有不同,一般會希望兒子長大當領導,女兒選擇教師、翻譯等職業;而只有一個女兒的家庭,偏向于使用更多男性價值觀去教育女兒,比如他們也希望女兒長大當領導,管理他人。”
在歐美國家,女權思想已興起多年,我國則剛剛興起。可是由于獨生子女政策加快了女孩思想“男性化”的過程,使得發展有些過快了,難免帶來“過猶不及”的困擾,使一些女性比男性更“男性化”。
此外,女孩“男性化”后還將面對進化心理特征與社會現實的沖突。張雷表示,這涉及進化心理學的內容,人類從遠古以來億萬年的基因沉淀,使得某些心理特征不會隨著社會環境、文化而改變,比如擇偶心理。即便是在當今社會,男性最終選擇的配偶也往往更符合傳統觀念對女性的要求:溫柔、細膩、忠實與柔美。
其實,不僅是男性,女性在擇偶上也不可避免地受到進化心理的影響。“在遠古狩獵、采集生存模式下,男性只有足夠強壯,才能獵到野獸。當代,純粹從事體力勞動的人已經很少,強壯與否似乎不是很重要的事,但是女性擇偶時同等條件下依然青睞強壯的男人,這也是基因沉淀的結果”,張雷說。
雖然進化心理難以改變,但是“男性化”的女孩也并非一定婚戀坎坷。張枚枚表示,女性的理想狀態是既有適應社會的新優點,又保持傳統女性的優點。在這個女性打破過去依附的社會內容,重建新的社會性別的過程中,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選擇,需要女性有一定成熟度,才能同時擁有男性特征“剛”的一面和傳統女性“柔”的一面,并知道何時該“剛”,何時該“柔”。
(編輯:唐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