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中等職業醫學教育生物學教學過程中,要恰當應用唯物辯證法的觀點,使學生更好地掌握相應理論知識,培養高素質勞動者。
關鍵詞:唯物辯證法 生物學 教學
中圖分類號:G42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98X(2012)12(c)-0-01
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的飛速發展,醫學模式由“生物醫學模式”轉變為“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作為中等衛生學校,如何適應城鄉醫療衛生事業不斷發展的需要,培養出合格的跨世紀的實用型人才,是亟待我們考慮的一個問題。我們認為,中等醫學職業教育“必須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培養出有一定的科學文化素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具有良好的職業素質、人際交往與溝通能力,熟練掌握專業技能和能力,能夠在醫療機構從事相關工作,具有職業生涯發展的高素質勞動者。而要培養出具有各種綜合素質的勞動者,首先就是要使他們形成科學的世界觀,其次就是要使他們形成科學的方法論。正如恩格斯所指出的:“一個民族要想站在科學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沒有理論思維。”作為馬克思主義的根本理論基礎和馬克思主義哲學重要組成部分的唯物辯證法,就是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的最重要的內容。所以,把唯物辯證法的教育理念貫穿于中等衛生學校的各門學科中,特別是生物學教學中去,能使兩種教育和學習相互促進,相得益彰。
1 世界是物質的,物質是運動的觀點
唯物辯證法認為,世界是物質的,物質是運動的,整個世界就是永恒運動著的物質世界。自然界的一切現象如生物中的植物、動物、微生物都是存在于我們周圍的物質世界中的,生物所表現出來的各種生命特征,如生長、發育、繁殖、應激性等都是物質運動的高級形式,而非生物環境中的陽光、空氣、水、土壤、巖石等更是本原的物質。自然界中碳元素和氮元素在生物群和非生物環境之間的不斷循環,十分形象地說明了物質是運動的。還有生態系中能量通過食物鏈的流動;生物的起源、進化、個體發生都充分印證了客觀世界的物質性。在學習生物學的過程中,必須教會學生按事物的本來面貌客觀、全面、準確地去認識世界。
2 世界的普遍聯系的觀點
在生態系中,所有的客觀事物和現象都是彼此聯系著的。構成生物細胞的全部生命物質中組成它的化學元素C、H、O、N、P、S、Ca、Cl、K、Na等等都是非生物界所能找到的,說明生命物質與非生命物質的共同性和聯系性。還有細胞的膜相結構之間,如細胞膜、高爾基復合體膜、內質網膜、核膜等都是有著相互聯系、彼此轉化的密切關系的。生物體內各細胞、組織、器官、系統之間也都有著這種普遍聯系,在這種聯系中相互依存、協同作用。同種生物之間以及不同種類生物之間一樣存在普遍聯系。生物群落中,生產者(營光合作用的綠色植物和營化能合成作用的微生物)與消費者(直接或間接以生產者為食的生物)以及分解者(營腐生生活的細菌和真菌等異養微生物),它們都是普遍聯系、相互依賴和相互制約的。
3 對立統一的觀點
對立統一的觀點是唯物辯證法的實質和核心。世界上任何事物都充滿矛盾,互相對立又互相統一的矛盾是一切事物存在和發展的基礎。生物的基本特征之一—新陳代謝作用就非常鮮明地體現了這一點。生物把從外界環境中攝取的營養物質,轉變為自身的組成物質,生長發育,并儲存能量;同時又對已組成自身的物質加以分解,釋放出其中的能量,供自身生命活動之用。矛盾的雙方,同化作用的合成物質、儲存能量,異化作用的分解物質、釋放能量,既對立又統一形成了生命的最重要的特征。生物正是在這一矛盾中不斷完成生長、發育、成熟、衰老的個體發育過程。生物另外的一對基本特征遺傳和變異也是一對這樣的矛盾。遺傳保持了物種的穩定性和延續性,而變異是生物進化的基礎,能使生物個體獲得更好的適應性,還可加快新的物種的形成,使世界愈發豐富多彩。進化學說中,生存斗爭的理論,生物的種內關系和種間關系中的互相關系和斗爭關系也是一對矛盾關系。正是由于這些矛盾促進了生物的進化,使生物從簡單到復雜,由低級向高級發展,以至形成了我們這個千姿百態、五彩繽紛的生命世界。
4 量變到質變規律
事物的質和量都不是凝固不變的,而是發展變化的,量的增加和減少達到一定的程度,必然要引起質的變化,這是事物發展的普遍規律。從生態平衡被破壞的三個方面來看,首先是人類對自然資源的盲目破壞和開發,森林過量采伐,魚類大肆捕撈,野生動物的無節制的捕殺等。其次是人類對環境的污染,水源、空氣、土壤、食物、噪聲等的污染。最后是人類對生育的不加計劃,造成人口的過度膨脹。這些都會由量變到質變,影響生態平衡,最終嚴重威脅到人類的生存。同時要強調環境保護的重要性及其意義所在,逐步提高學生的環境保護意識。遺傳與變異一章中,多基因遺傳方式也是一個典型的例子。單個基因作用微小,影響也不大,但是多個基因作用累加起來,就達到了由量變到質變的明顯的表型效應。我們還要引導學生認識到,在生物學和各門專業課的學習過程中,同樣要重視此規律的運用,重視知識量的積累,循序漸進,這樣就能從量變到質變,使學生逐漸具備一個醫務人員所應有的各種素質。
5 本質與現象觀點
現象是外露的,為人的感官直接感知,本質是深藏于于事物內部,看不見,摸不著,靠思維去把握。單基因遺傳中表型和基因型就是一個現象與本質的典范,表現型相同,基因型卻并不一定相同。如在常染色體顯性遺傳性疾病患者當中,基因型可以是純合子,也可以是雜合子。還有一些變異個體當中,明明有疾病基因,卻不表現為患者,但仍傳給下一代。在常染色體隱性遺傳病家族中,正常人也往往可能是疾病基因的攜帶者。所以,在分析遺傳系譜時,要把各種情況全面地加以分析,透過現象看到事物的本質,這樣才能準確無誤地下結論。
6 實踐是認識的來源,檢驗真理的標準
在講述單基因遺傳中的分離定律和自由組合定律以及其他定律時,要詳細講解豌豆實驗和其他實驗過程,讓學生充分認識到這些規律的產生,不是憑空想象和捏造出來的,而是通過反復試驗得出來的,同時經得起重復實踐檢驗的。與此同時,要盡可能讓學生有實踐機會檢驗所學知識的真偽,有條件的到醫院或患者家中,觀察染色體疾病患兒皮膚紋理特征,做遺傳病系譜調查,看是否符合書本上的遺傳特點,加深對課本知識的理解。教育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還要重視教材即書本知識(間接知識)的學習,而且要做到眼勤手勤腦勤,多實踐才能牢固掌握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