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農業是我國經濟發展的基礎產業,我國用不到世界9%的耕地養活著世界21%的人口。廬江縣地勢優勢的原因,屬于安徽省的農業大縣,但由于各方面的原因農業灌溉的問題得不到好的解決。該文主要是以廬江縣為例,找出供用電規范管理與農業生產現實用電需求的矛盾并提出相應的解決對策。
關鍵詞:農業生產 電力規范管理 實踐探討
中圖分類號:TM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98X(2012)12(c)-0-01
廬江縣位于安徽省中部,總面積2348 km2,屬山地丘陵地形。全縣行政區劃設17個鎮、231個行政村;總人口約120萬,其中農業人口約96萬。廬江縣系全國商品糧百強縣,年均產糧150萬 t左右。全縣現有耕地72807 hm2,人均耕地少而分散。受地理條件影響,廬江縣農業耕地呈西、南部易旱,東、北部易澇等特點。特別是縣域東部和北部七大萬畝圩區,地勢較為平坦,溝塘、農田交織,這里既是糧食的主產區,又是旱澇災害多發區。因此,電力在現代農業生產中扮演的角色越來越重要,抗旱排澇等農業生產安全、可靠供電,規范用電管理,在保障地方糧食豐產中的地位尤顯突出。據統計,2011年全縣農業生產用電4622萬 kw時,占全縣農村總用電量55952萬 kw時的8.26%。長期以來,在農業生產包產到戶模式的大背景下,廬江縣農村地區小水利整體規劃缺失,已有溝渠大多年久失修。隨著時間推移,農業生產電力線路、設施老化嚴重,建設投資停滯不前,為解決“遇旱則干、有雨則澇”的農業生產發展困局,千家萬戶的圩區農民只能各自為政,就近掛線提水灌溉、脫粒打場等違規違約不安全用電行為司空見慣,電價電費依法管理困難重重,供用電規范管理與農業生產現實用電需求的矛盾亟需解決。
1 當前農業生產供用電現實與困局
自20世紀七、八十年代起,電力供應逐步延伸至廬江農村地區,農業生產用電在提升農村生產力中的作用日益顯著。然而,伴隨農村社會經營模式的重大變革,集體轉個體用電模式變化逐步形成,農業生產用電安全難管控、竊電難根除、電價難規范等嚴重制約農村用電健康發展困局。主要表現為:一是資產維護管理缺失。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決定了農業生產用電具有點多、面廣、線長等特點。除排灌站等少數大型農業生產用電設施屬國家投資外,遍布田間地頭的農業生產電力資產多歸屬村、組乃至個體出資建設,維護管理由村組執行,受益使用為農戶個人。因每年抗旱排澇等農業生產用電具有季節性及不確定性特點,加之村民用電組織松散,管理缺乏專業知識及技能,農業生產電力資產的維護管理嚴重滯后。二是設備設施加速老化。長期以來,農業生產電力設施建設未能納入政府涉農資金投向范圍及新農村建設,農村電網改造項目也不允許將其納入改造范圍,加之維護管理缺失,致使農業生產電力安全隱患較多,設備設施加速老化。三是電費計收難以規范。長期以來,農戶習慣就近掛鉤接電解決農業用電需要,難以準確核定每個農戶的實際用電量。為此,一定時期內,供電企業與地方政府協商,施行按田畝分攤農業生產電量,由村委代為收繳電費。但該管理模式出現個別地方發生私自搭車收費,超價過收等損害農民切身利益等違規違紀行為。四是行風服務遭遇“瓶頸”。因農業生產電力設備設施產權所有人自身維護管理技能的缺失,尤其是不良廠商利用農戶安全用電知識的匱乏和貪圖便宜的心理,廣大農村成為不合格或劣質農業生產用電設備銷售的主戰場,致使農業生產用電設備故障頻發,而該部分設備又不在供電企業維護職責范圍內,導致農民有怨言,供電企業有委屈。
2 農業生產電力規范管理的思考
伴隨社會主義新農村及美好鄉村建設步伐加快,農業生產用電發展日新月異,作為承擔基礎性服務責任的電力企業,如何扮演好服務三農的“排頭兵”,更好地滿足現代農業發展需求,服務新農村建設大局,是每個電力企業管理者必須思考的問題。一要統籌規劃,規范協調。農業生產電力設施是現代農業發展不可或缺的基礎性設施,理應納入新農村和美好鄉村建設統籌規劃。在當前實行農戶承包土地分散的條件下,可由地方政府主導,大力發展小水利建設,疏通建設四通八達的管網溝渠,逐步改變過多過密的單個農戶用電需求,從而有效減少投資規模,提高資金投資使用效率。在已確定了的管網溝渠排灌點,由供電、水利、地方村民組織聯合提出建設或改造規劃,經村委會組織農戶集體商定,解決用電設施過密則投資過大、不利安全管理,過疏則不便農戶使用等矛盾。從長遠看,隨著土地集中流轉或集約化經營的推進,農戶土地經營將集中成片。對于土地已經集中流轉使用的農戶,供電企業可以根據單個用戶的需求,嘗試先建后租的模式,建設其專用的設施,租賃給用戶有償使用,由供電企業實行統一維護。二要加大投入,群策群治。農業生產用電需求持續增長與落后的農村電力設施不相適應矛盾越來越凸顯。農業生產電力設施的建設與維護,需要政府、企業、農戶共同投入,需要專門技能人員參與維護管理。同時,政府職能部門應加大對劣質用電器材生產、銷售環節的查處力度,逐步杜絕不合格農業生產器具在農村市場的使用。供電企業要對客戶資產的電力設施規劃建設、檢修維護、人員培養給予必要幫助;定期開展農業電力資產安全隱患巡查,履行告知上報義務,督促整改措施落實,確保農業生產用電步入安全、可靠、有序的良性發展軌道。三要強化責任,依法治企。農業生產用電管理影響面大、政策性敏感性強,明確責任、依法規范是大勢所趨。一是防范安全風險。積極開展農村安全用電知識宣傳,不斷提高農民的安全用電意識和技能;明確產權人和產權分界點,督促產權人加強巡查,發現隱患及時整改。二是防范電費風險。由于涉農收費問題高度敏感,供電企業必須落實農業用電依表計量,收費有據。三是努力做好服務。雖然農業用電設施的報修不是供電企業法定義務,但是作為責任央企,積極參與農業生產用電服務事關農民增收核心利益,事關行風建設與企業形象塑造。因此,在能力許可的條件下,定期組織員工進行農業用電的巡查、檢修、服務、指導是供電企業必不可少的服務工作。四是探索政策傾斜。用電管理相關政策與現實需求存在沖突,針對農業生產用電季節性強、負荷變化大的特點,為減輕農民負擔,供電企業可以執行靈活的高壓報停管理辦法,對灌溉用變壓器做到農戶不用時可即時報停,需要時可隨時啟用等。實現農業生產用電管理安全、規范,事關農村穩定,事關社會和諧,需要全社會關注和投入。供電企業有義務、有責任承擔更多社會責任,為實現安全、規范、和諧用電,促進農業發展做出自己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