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近年來,企業經濟活動帶來的社會問題越來越嚴重,究其原因絕大部分與企業社會責任履行力度不夠有關。企業社會責任的實踐需要理論的支撐,然而學術界對企業社會責任的研究結論還存在著較多的爭論。深入研究企業社會責任理論,分析企業履行社會責任的原因、對象能夠幫助企業解決日益嚴重的內部矛盾以及與社會間的矛盾;分析企業社會責任的動態變化過程以及實現過程能夠提高企業解決社會責任問題的效率。而博弈論是分析企業社會責任實現過程的有力工具。
關鍵詞:社會契約理論 企業社會責任 博弈論
中圖分類號:F272.9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4-098X(2012)12(c)-0-03
進入21世紀,世界范圍內的經濟步入快速發展的軌道。然而,經濟發展與人類社會、自然環境的矛盾也不斷加劇。宏觀層面,企業經濟活動控制不力帶來了諸多社會問題,如溫室效應、能源危機、環境污染以及社會財富分配不均等,嚴重影響著人民生活的環境以及生活的質量;微觀層面,企業侵害股東權益,勞工沖突,欺壓供應商,偷稅漏稅等現象泛濫。這些現象不僅危害整個社會的正常運轉,還束縛著企業自身的發展。
深入研究發現,這些現象都與企業社會責任的履行狀況有著密切的關系。
面對日趨緊張的局面,越來越多的企業開始意識到企業自身的行為顯著影響著員工、客戶、社區、合作伙伴、政府等個人或機構的狀況,企業經營決策應該綜合考慮自身利益及社會財富情況。企業社會責任正被積極的納入到企業發展戰略中來。因此進一步探析企業社會責任理論并為企業提供決策支持,具有一定的理論意義和現實意義。
1 相關理論
霍布斯最早提出了社會契約理論,他認為臣民之間的契約是國家政治的起源。隨后,洛克、盧梭等人以自由主義的思想進一步完善了社會契約理論。他們的觀點雖略有不同,但均認為社會契約是人與人、人與社會關系的高度抽象化。1937年,科斯將契約理論引入企業領域,在其發表的《企業的性質》一文中,將企業定義為一系列契約的組合。他認為企業為了降低交易成本而將原來的短期契約關系升級為穩定的長期契約。科斯對企業的定義為其他研究者以契約理論研究企業社會責任奠定了基礎。1953年,鮑恩提出了“公眾化企業”的概念,認為企業活動涉及到員工、顧客、社會等多方利益并依存于這些客體,所以企業是社會責任的承擔者。1975年,沃格爾承認企業經濟活動顯著影響企業外部環境,但是外部環境無法約束企業行為。因此,企業外部環境相關者應與企業締結契約,規定彼此的權利義務以維護自己的應得利益。
20世紀80年代后,越來越多的學者將社會契約理應用于研究企業社會責任問題,以期得到企業社會責任的合理解釋。1982年,唐納德概括的介紹了企業及與其活動有關的個體集合間的契約關系,認為該契約關系以及倫理關系形成了企業的約束力并迫使企業履行社會責任。
諾曼.鮑伊以經濟事件為紐帶分析了企業與外部環境之間的責任關系。1986年,大衛.高希爾發表了《基于協議的道德》,該文以經濟理性重新定義了契約關系,認為契約關系是道德和利益的一種假設協議。
20世紀90年代,唐納德與鄧非提出了綜合契約理論,該理論認為企業應當將自身利益與社會利益統一起來,企業的經營活動離不開社會提供的各種資源,如果企業按照契約要求履行社會責任,企業就能夠獲得長遠的發展。
此外,部分國內學者在借鑒國外研究的基礎上,也從契約的角度分析了企業社會責任問題。2005年,劉長喜以社會契約理論和利益相關者理論分析了社會責任的邊界問題。2007年郭全林從契約的角度分析了消費者對企業履行社會責任的影響機制。同年,李淑英總結了國內外的契約理論,提出了企業的每個經濟環節都會產生一定的契約,社會關系會對契約的締結產生影響。2008年李嘉寧等人從不完全契約的角度提出了企業社會責任的履行狀況是一個動態均衡的過程。2011年,劉健秋以可持續發展為標準衡量了企業社會責任的履行層次、范圍等。
綜上,雖然這些理論研究的角度不同,但是都以企業的本質是一系列的契約組合為基礎,認為企業履行其社會責任就是履行契約,企業社會責任的履行狀況關系著社會各方的合作程度,只有合作程度高,企業才能降低交易成本,提高效益;企業的社會契約包括隱形契約和顯性契約,顯性契約是最基本的契約關系,當今社會的企業社會責任狀況取決于隱形契約的履行情況。但是這些理論并沒有明確提出社會責任的對象,也沒有動態的表現出企業對各對象的社會責任的變化情況,這些將是該文所要研究的內容。
2 基于社會契約理論的企業社會責任模型
完善的社會責任理論,應該能夠系統的回答一下幾個問題:第一,履行企業社會責任的原因;第二,企業社會責任的對象問題;第三,企業社會責任的動態變化過程及履行過程。以往的社會契約理論很好的回答了企業履行社會責任的原因,本節將重點研究企業社會責任的對象、動態變化過程,下一節將會研究企業社會責任的實現過程。基于此,該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給出了基于社會契約理論的企業社會責任演化模型,如圖1。
2.1 企業社會責任演化過程
根據圖1可知,企業社會責任的演化過程與契約的動態過程、企業的活動過程在時空上是一致的。社會責任的演化過程與其他兩個過程一樣分為三個階段。這三個階段是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有機整體。
第一階段是企業社會責任雛形階段,也是人力資本、物力資本、財力資本的整合過程,資本所有者之間根據資源的市場定價情況以公平原則為基礎,簽訂契約。明確彼此的責任與權利,在此基礎上形成了企業社會責任的雛形,其基本內容為償還資本持有者的各類型資本的機會成本。
第二階段為企業社會責任的豐富階段。企業建立后的經營活動需要依存于外部環境的支持,企業經濟活動的參與者合作創造了增值財富,然后根據各自的利益期望提出了契約要求權。經濟活動參與者的增加,契約數量與內容的豐富使企業社會責任的內容得到了發展。這一階段更注重隱形契約帶來的企業社會責任。
第三階段為企業社會責任的履行、實現階段。通過對上一階段的價值增值量進行計算,以之前兩個階段締結的契約(主要為隱形契約)為基礎,明確利益分配的原則,最終契約締結方分享收益,表現為企業履行了顯性契約要求的社會責任。然而,由于隱形契約的存在,各方不滿足于顯性契約能夠得到的利益,預期的分配結果反饋到前兩階段中活動參與者時,各方會出現博弈過程,博弈后的結果表現為企業社會責任履行情況。
2.2 企業社會責任的對象
企業社會責任的對象可以從企業社會責任演化的前兩個階段中得出。如圖2,根據這兩個階段的內容可將社會責任的對象分為兩類。
第一類為企業邊界內的對象,在企業社會責任演化第一階段中,各資源的持有者為契約締結方,屬于企業社會責任的對象。這些資源的持有者一般表現為企業邊界內人員,通常包括人力資本持有者和資源資本持有者,前者為企業的員工,包括管理者與普通員工,后者為企業的股東;
第二類為企業邊界外對象,在企業社會責任演化的第二階段中,企業經濟活動的參與者為企業的經營活動的提供了外部條件。他們也是企業社會責任的對象,這些經濟活動參與者主要為:以顧客為代表的社區、環境、債權人、政府等。
3 企業社會責任的博弈模型
由上文可知,初步履行的社會責任結果反饋到第一階段和第二階段后,企業活動的參與者之間會針對既得利益及自身利益訴求,提出契約修訂邀約,各利益主體之間進行博弈,這一過程為企業社會責任的動態實現過程。該模型中的博弈過程可以分為兩類:第一階段中企業邊界內人員之間的博弈,主要是股東與員工之間的博弈;第二階段中企業(股東和員工的聯盟)與利益相關者之間的博弈。為了方便分析,該文將第一階段中的股東視同為企業,那么這兩類博弈就變成了企業與其他契約締結方之間的博弈。
3.1 模型假設
假設1:契約理論認為企業履行社會責任是企業本質及契約要求,因此假設企業履行社會責任不會給企業帶來利潤,相反存在成本C1。
假設2::企業履行社會責任時,其他契約締結方的收益R2,而其他契約締結方進行博弈選擇不合作的成本為C2,若企業不履行社會責任,其他契約締結方退出合作契約,企業因此造成的損失為C3。并將企業的損失C3就作為其他契約締結方的收益。
假設3:其他契約締結方合作的概率為P1,不合作概率為1-P1,企業履行社會責任概率為P2,不履行的概率為1-P2。
假設4:企業與其他契約締結方行為決策的依據是個人期望利益的最大化。
3.2 博弈模型的建立
依據上文的假設,建立的企業與其他契約締結方的博弈支付矩陣如表1:
3.3 模型求解
對行為主體不同行為帶來的期望收益進行計算,結果如表2。
3.4 結果分析
根據上文可知,當其他契約締結方直接選擇不合作時,企業是否履行社會責任取決于C1與C3的情況,若C3>C1,企業選擇履行社會責任;其他契約締結方選作合作時,企業不會再去履行額外的社會責任。
對其他契約締結方而言,當企業自覺履行社會責任時,應選擇合作策略;反之,其他契約締結方的策略取決于C2與C3的情況,若C2 綜上可知,其他契約締結方是否繼續合作取決于P2、C2、C3的情況,當P2較小時,企業就不太可能履行社會責任,這時,其他契約締結方就不可能再繼續合作。若C2較小,C3較大,企業不履行的損失較大,而其他契約締結方的不合作的損失相對較少,這時,其他契約締結方往往會選擇不合作策略。 因此,企業是否履行社會責任,主要取決于契約締結方不合作的威脅程度,威脅程度高,企業更有履行社會責任的 傾向。 4 結語 該文通過構建企業社會責任的演化模型和簡單博弈模型得出以下結論: 第一,企業社會責任的演化是企業社會責任由簡單到復雜過程,這一過程是伴隨著企業的經濟活動以及契約的動態過程而來的。演化過程可分為三個階段:企業社會責任的雛形階段、發模型,分析了展階段以及履行階段。 第二,對企業社會責任的對象進行了區分,認為企業社會責任的對象分為企業邊界內的對象以及企業邊界外的對象。 第三,通過構建簡單博弈模型,得到其他契約締結方的契約退出威脅程度影響著企業社會責任的履行狀況,想要提高企業履行社會責任的力度,必須提高企業邊界外人員的契約退出威脅程度。 參考文獻 [1]胡貴毅.企業社會責任理論的基本問題研究[D].上海交通大學,2010. [2]李淑英.社會契約論視野中的企業社會責任[J].中國人民大學學報,2007(3). [3]李嘉寧.企業社會責任:基于不完全契約與動態平衡理論的思考[J].江西師范大學學報,2007(12). [4]李豐團.基于契約理論的企業社會責任解析[J].商業時代,2011.(4). [5]劉建秋.企業社會責任契約的層次、范圍與邊界研究-基于可持續發展背景[J].河北經貿大學學報,201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