興盛于明清時期的核雕,真正進入收藏市場并逐步升溫,不過是近幾年的事。2005年,北京翰海春拍上,一件108粒的“清核雕先賢人物串”以134.2萬元的高價成交,創造了核雕拍賣的新紀錄。2006年,中國嘉德第1期嘉德四季拍賣會上,一串估價3000-5000元的清代核雕古錢紋手串,成交價高達1.1萬元。
核雕,這種古老的藝術,正逐漸受到藏家的追捧。

中國的雕琢工藝,無論玉、石、竹、木、牙、角,皆能因材施藝,達到神奇的美學效果。即使果核,也能出奇制勝,雕出生命或意境來。核雕是一種真正的化腐朽為神奇的手工藝作品,古已有之。人們將橄欖、核桃、杏子、桃子等的內核或外殼加以利用,這些果核本身沒有價值,但經過藝人的構思和精雕細刻之后,即賦予了它藝術生命力,讓它成為獨一無二的藝術品。
核雕的歷史源遠流長,早在宋朝中期就有相關文字記載,到了明代已極為盛行,在明、清兩代發展到藝術頂峰。核雕不僅在民間廣為流傳,也影響到皇宮,并成為皇室帝妃、達官貴族的把玩珍藏品,清代士大夫往往以此為飾,隨身佩戴。
據資料記載,明代核雕名家輩出,屢見著錄。《清秘藏》記載明代宣德年間有個叫夏白眼的人,“能于橄欖核上刻十六娃娃,眉目喜怒悉具。或刻子母九螭,荷花九鷥,其蟠屈飛走綽約之態,成于方寸小核”。明人魏子敬作《核舟記》,描述明代天啟年間核雕藝人王毅(字叔遠)所作橄欖核舟“東坡赤壁游”,人物栩栩,舟棹如畫。明熹宗皇帝也喜歡收藏核雕,還親自操刀雕刻。他所創作的“五鬼鬧判”形象生動,被后世認為是難得一見的上乘之作。到清代,同樣核雕名家輩出。清初有人雕念珠一百零八枚,“圓小如櫻桃,一枚之中,刻羅漢三四尊或五六尊,立者、坐者、課經者、荷杖者”等“合計之數五百”。晚清核雕藝人楊芝山的核桃雕“西園雅集圖記”為其力作,林木扶疏處,怪石參差間,竟雕刻三組人物共19人,其精微之妙令人拍案驚奇。清中晚期至民國年間,各種核雕品種日趨豐富,專門供文人雅士或富家弟子摩挲把玩,但精湛細膩程度和其文化內涵已不及明晚期和清初期。現代核雕藝人又在前人的基礎上進行了創新和發展,尤其是蘇州的核雕藝術更是代有傳人。在素有“核雕之鄉”的蘇州舟山,現以“須派”和“殷派”為主,核雕藝人技藝精湛,作品很受當代人的喜愛。
我國最早時期的核雕作品并不是現在所采用的橄欖核,而是桃核或杏核,明代以后到清乾隆年間,才出現了用橄欖核和胡桃核雕刻花船和人物等的核雕。橄欖核以其堅硬、易上包漿、大小合適等特點成為核雕的主流品種,幾乎達到“是文人必手持折扇,有折扇必有核雕扇墜”的地步。
在核雕主題方面,明代的核雕題材主要以神仙人物、避邪神獸、吉祥物等為主,作為一種垂掛在衣帶、紈扇或是繡袋下面墜物的核雕,其裝飾功效可見一斑。清中期開始,核雕物品就不光作為墜物裝飾和點綴,許多橄欖核和胡桃核雕刻工藝品專門供文人雅士或富家子弟手里摩挲把玩,用橄欖核雕刻的各種花船小船還可配上鏤空雕刻的象牙、紅木座架,陳設在微型博古架上欣賞。
和象牙雕、紅木雕等雕刻作品不同,核雕越是把玩越有價值。象牙雕件雖高貴但長時間把玩后會越來越黃,失去潔白的本色,對外觀有影響;紅木雕件雖文雅,但佩戴或把玩的時間一久,也會慢慢失去紅潤的光澤,顏色會慢慢變黑。相反,核雕經過藏家不斷把玩后,表面的色澤會越來越紅,給人一種通透的質感。
從廣義上說,核雕屬微雕,因受核本身的限制,一般都是立雕、浮雕,要充分利用果核的形狀、麻紋、質地,因材施藝,精心布局。
根據所選材料的不同,核雕可分為桃核雕刻、橄欖核雕刻、杏核雕刻、楊梅核雕刻、核桃雕刻等,這其中又以桃核雕刻為主。
若按果核形狀和大小分類,核雕又可分為幾類:單核,又稱為大核,一般直徑超過5厘米,比較適合雕刻單件作品,所以價值很高;小核,通常只有0.5厘米之微,市面上非常少見,所以價格一般也很高;怪核,指形狀比較奇特的果核,不用加工,本身就是一件很獨特的藝術品;細長核,形體狹長,常用于雕刻核舟之類的飾品;圓核,形體通圓,是雕刻羅漢頭之類作品的上佳材料;普通果核,比較常見,一般價位不高,多用來制作珠串。
核雕作品的分類并沒有很明確的劃分界限,還可以有很多不同的區分方法。比如,可以從題材上劃分為傳統題材和創新題材;可以從雕刻手法上劃分為圓雕、薄意、淺浮雕、深浮雕、透雕等;也可以從物品的工作流程上劃分為流水線產品和獨立完成的產品或作品;還可以從性質上劃分為工藝品和藝術品。
核雕的題材多樣,做工也各有千秋,但并非所有的核雕都具有收藏和投資價值,影響核雕藝術品收藏價值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幾方面:
1.果核材質。在各類果核雕刻中,橄欖核雕價值最高,原因在于橄欖核比其他材料雕刻難度大。橄欖核兩頭尖、中間大,雕刻時難以控制,而且,橄欖核極具脆性,稍一疏忽就會前功盡棄,再加上橄欖核雕一般都是采用立雕或浮雕的手法,靠慢工細活琢磨。
2.工藝差別。目前市場上的核雕藝術品有手刻與機刻兩種。手刻,顧名思義是由藝術家用刀一筆一劃刻成的藝術品;機刻則是采用機械加工的方式進行雕刻。前者在工藝上需經過構思、布局,然后再通過藝術家的手刻技藝來實現作品價值,所花費的精力、時間遠勝于機刻核雕。
3.名家雕刻。任何一件出自名家之手的藝術品其價值都會有很大的提升,核雕也不例外,畢竟這些精雕細琢的作品常具有很強的藝術生命力。但出自名家的橄欖核雕也不是件件精品,還要看這件核雕是否是這位大師所擅長的題材,應選擇其拿手作品進行收藏。
4.題材選擇。核雕藝術品題材既可以是傳統的,也可以有所創新,但近年來受到市場青睞的核雕作品往往是那些創新題材,題材有新意,雕刻水平超絕,會使整件作品既讓人賞心悅目,又回味無窮。
5.產地出處。我國的核雕主要有南北兩個流派,北派(俗稱北工)以河北廊坊為代表,主要是以雕鉆為工具進行雕刻,手法粗獷、產量較高,內容主要為核雕傳統題材,收藏價值不高。南派(俗稱南工、蘇工)主要是以蘇州為代表,均用手工雕刻,未經拋光的作品可清晰辨出雕刻刀痕,功法不僅細膩,題材也屢創新舉,因此收藏價值不斷提升。
TIPS:
核雕的鑒別
明代核雕的造型古樸渾厚,人物、動物造型注重外行而不追求細部刻畫。從雕法上看,明代核雕一般雕工剛勁有力,利落醒目,線條、棱角分明,人與物連接不緊密,鏤雕留有鉆孔痕跡,磨工較粗,留有刀痕。
清代核雕造型精巧玲瓏,人物、動物造型注重寫實,人物臉部雕刻更著重于逼真,動物著重于動態表現,雕工剛勁有力,線條直,邊線流暢,方圓合于規矩,棱角分明,人與物連接較密,鏤雕很少留有鉆孔痕跡,浮雕地子磨得較平,略留刀痕,磨工細。

近些年來核雕藝術品開始進入拍賣市場,核雕價格開始升溫。僅僅在幾年前,橄欖核雕單件作品市場價格還多在50—200元之間,工精質優的作品也僅在500元左右。但時過境遷,隨著核雕的藝術價值被慢慢發掘,一般作者的單件作品漲到400-1000元,名家單件代表作品則要賣到千元以上,甚至超過萬元,而且一件難求。
一些早年拍賣的清代核雕珊瑚串珠、人物手串、十二生肖手串等的成交價格大多在千元左右,如今,一些佳品的價格上漲了幾十倍,個別的則有上百倍的漲幅,令前期投資者獲利匪淺。目前一件較為平常的羅漢手鏈在藏品市場的價格就要200—400元,而精品叫價數千元也很平常,甚至幾萬元。
明清時期的核雕以其特有的藝術魅力讓無數收藏家和投資者驚嘆入迷,相比早已進入收藏市場的其他藏品,目前核雕藏品的拍賣可以說才剛剛起步,當前所拍賣的價格并沒有體現核雕的稀有性,對于收藏家和投資者來說,不妨大膽到拍賣會上“撿漏”。
專家表示,核雕作品題材多樣,做工也各有千秋,但并非所有核雕作品都有收藏和投資價值。與書畫作品的收藏一樣,如果出于投資的目的,應選擇名家的精品下手。名家的精品才是收藏的最好選擇,也是保值增值的關鍵。原因在于名家的核雕作品雕工更為細膩、生動,加上每枚果核都形態不一,其核雕作品也不會有重復,每件都是獨一無二的孤品。此外,名家作品本身反映的內涵、布局、雕工以及材質等都是個中翹楚,而且數量有限,極難模仿,比如在當代核雕名家中,須吟笙、鐘年福、周泉根、謝才元等人的作品,都具有極強的升值潛力。
TIPS:
核雕的保養
1. 防干燥。對于新核雕來講,空氣濕度的影響極大,尤其是在濕度過低或干燥環境下,核壁發干產生收縮,就有開裂的危險。因此要做到防曬、防水、防風吹,冬季則需要留意暖空調(暖氣)造成的環境干燥對核雕危害。
2.上油,橄欖核本身處于油性中,但時間一長油性就會散發而導致開裂,因此通過上油來加強它的油質,就是為了防止開裂。給核雕上油可采用軟刷蘸少許油質物(如橄欖油、花生油、葵花子油、大豆油等),輕輕在核雕表面刷,使其周身充盈油光即可,但切忌一次涂抹大量油。

對于購買的新核雕,可以把玩3-6個月,尤其在夏季把玩是最適宜的,通過多次上油,使之達到包漿滲透的目的,此后可以挖掉內部的核仁,起到對核雕保護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