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現代的學生而言,讓我們分心的東西太多了,網絡、電視、游戲、豐富的美食等等都讓我們無法全身心地投入學習,于是,就出現了一些現象,例如聽歌做題、忍不住玩手機、容易走神、愛吃零食等。追究此類現象的心理動因,最主要的原因只有一個:你對“我為什么做這些”這個問題沒有明確的答案。于是你會邊看電視邊看書、邊聽歌邊做題或者邊學習邊吃零食或者干脆就是發呆……這樣做的結果就是無法集中精力學習。如果你的學習沒有明確的目標,你不能明確自己手頭的工作比如做題、聽課等和你的短期、中期或者長期目標之間的關系,那么你很快會將自己的注意力從學習轉向“娛樂”。
我們要如何改變這些不良習慣?
改變這些不良習慣應從自我管理開始。自我管理就是運用某種方法和技能來調節和控制自己的思想、感情、行為和注意。
要改變行為,第一步就是選擇目標,這是最為關鍵的步驟之一。比如,你想提高學習成績,但目標不能只是一句“提高成績”,你要首先考慮成績提高了,對你意味著什么——得到自尊心的滿足,能考上大學等。然后你要考慮怎樣的行為可以幫助你,你可以考慮多種方案,從中選擇最適合你的方法。
第二步需要你關注自己的行為,要求對自己的行為進行系統觀察和記錄。比如,你讀了1小時的外語,在這一個小時里,你專心了多長時間?不專心浪費了多少時間等。你應當在行為發生后立刻進行記錄,這樣就能夠獲得關于自己行為的精確信息。
第三步是將你對自己行為的記錄進行加工和評估。
首先,你必須能夠探測到自己所觀察、記錄、評估的行為有沒有發生顯著變化,比如,你用于學習的時間及從事與學習無關行為的次數有沒有變化。
其次,為自己確立一個標準,比如將自己專心學習的時間與班級其他成員進行比較。然后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對行為和結果的變化進行評估。
再次,要考慮環境中的哪些因素對你的行為產生了好或壞的影響,你要如何加以利用或改善。
最后就是運用自我管理技能來改變自己的行為。在行動中你要注意使用自我指導,比如預先為自己的學習任務做好準備,當你意識到自己在“溜號”或者為學習之外的事情分心時,馬上停止學習并將這些分心的事件羅列出來,然后放到一邊,再繼續學習。其實,“溜號”現象很自然,你要改變的是減少這種現象發生的幾率,無須過分自責;完成預定學習任務后,再多完成一項任務,比如比計劃多做一道題等。這樣做的目的就是讓你超越自己平常的學習習慣,在成功完成額外任務后才停下來,會讓你有不小的成就感,每次都這么做,能習慣成自然,這對你的注意力集中和持續時間都有潛移默化的影響。
另外,需記住的是要經常用積極的語言指導自己,比如“我取得了進步”“我的成績會提高”等。在自己對自己講話時,要把“沒有”都改為“有”,經常告訴自己“我有毅力!”“我有決心!”“我有吃苦的能力!”“我有耐心!”,這些方式對建立自信有很大幫助。
在平日的學習和生活中,我們可以經常使用自我管理程序來管理自己。隨著自我管理技能的提高,在管理自己的知識和經驗的基礎上,就可以建立一套適合自己的有效管理學習的模式。你的生活也會因為自我管理技能的提高而發生根本性的變化。“我們養成習慣,習慣造就我們。克服壞習慣,要不你就會淪為他們的奴隸。”記住,在世界上你唯一確定可以改善的就是你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