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3年1月18日, 88歲的鄭哲敏從國家主席胡錦濤手中接過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證書。在無數個攝像機鏡頭面前,鄭哲敏把雙眼瞇成了一條線,以此來表達他的喜悅之情——由于喉嚨不適,醫生建議他盡量少說話。
那本紅彤彤的證書大得幾乎可以覆蓋他的上半身,也把他映得滿面紅光——這個獎可以說是對他一生奉獻的總結。評審詞寫道:“鄭哲敏院士是國際著名的力學家,他闡明了爆炸成形的機理,解決了火箭重要部件的加工難題,發展了一門新的力學分支學科——爆炸力學,是我國爆炸力學的奠基人和開拓者之一,為建立力學的理論體系和應用做出了突出的貢獻。”
做了20年噩夢
鄭哲敏的父親鄭章斐出生在浙江寧波農村,家境貧寒,兒時以放牛為生,讀過一點書。15歲時,鄭章斐去了上海,在一家鐘表店里當學徒,邊學手藝,邊學會計和英語。4年后,鄭章斐已是著名鐘表品牌亨得利的合伙人,還成了家。之后,他攜家人到山東,在濟南、青島開辦了亨得利分號。這名成功的商人不吸煙,不喝酒,也不像很多有錢人那樣娶小老婆,朋友也多是醫生或大學教授。良好的家庭環境為鄭哲敏與家中兄妹的成長打下了基礎。
1924年10月2日,鄭哲敏出生于濟南,排行老三,是家中次子。1928年,為阻止國民革命軍北伐,日軍在濟南殺害中國官民1萬余人,制造了“五三慘案”。“我上街看地上有好多子彈殼,小孩嘛,好奇,就去撿。旁邊有個日本哨兵拿著步槍就來攆我,槍上還有刺刀,嚇得我撒腿就跑。”鄭哲敏回憶說。之后的20年,鄭哲敏晚上經常做噩夢,夢里總離不開刺刀、逃跑。
兒時的鄭哲敏很調皮。1931年“九一八事變”后,濟南的大街上有很多人游行,抗議日本侵略中國。看到這一幕后,鄭哲敏也帶著弟弟妹妹舉著旗在自家院子里游行,還惡作劇地圍著父親鐘表店里的一位師傅轉圈,并把一盆水倒在了那位師傅的床上。父親得知后大怒,用繩子把鄭哲敏捆了起來——父親是在告訴他:自家店里的工人不可以隨便欺負。隨后,父親與他進行了一次長談:“商人是最被人看不起的,所以你長大了不要經商,要好好念書,學點本事。”望著新蓋的很氣派的門店,鄭哲敏暗下決心:“無論將來做什么,都要像父親一樣做到最好。”
1937年鄭章斐到成都,在春熙路開了家鐘表店。第二年春節過后,叔叔帶著鄭維敏、鄭哲敏兄弟倆來到成都。盡管是大后方,日本的飛機仍不時來轟炸。有一次,老師問鄭哲敏以后想干什么,他答:“一個是當飛行員打日本人,一個是當工程師工業救國。”兒時的噩夢依舊伴隨著他,但他已把害怕化為發奮自強。
初到成都時,鄭哲敏是插班生,只能坐在最后一排,再加上聽不懂四川話,又因頭痛休學半年,所以功課落下很多,他只能更加努力。鄭哲敏喜歡英語,參加了學校英文社團,時常看美國電影,還自學英文版《歐幾里得幾何》。一次英語課上,老師讓鄭哲敏比較sing(唱歌)和thing(事物)的發音,結果他讀了幾次,老師都說不對。這也難怪,鄭哲敏最初講山東話,后來講四川話,再后來說普通話,漢語發音都不標準。但他不服氣,連走路都在練習,終于找到了正確的發音。為了激勵自己,他還為每門課另備一本英文教材。
60年前做的項目還在運行
1943年,鄭哲敏以優異的成績考入西南聯大。之所以選擇這所大學,是因為哥哥鄭維敏前一年考上了這所大學。“他是我崇拜的偶像,他學什么我學什么。到了第二年,我哥哥說,咱們兄弟倆別學一樣的,分開學吧。所以我就改選了,從電機系改到了機械系。”鄭哲敏說。鄭維敏后來也成為我國的著名科學家,是清華大學工業自動化專業和系統工程專業的創辦者,央行行長周小川的博士生導師。
當年到昆明報到時,鄭哲敏是坐著飛機去的,有這種經濟實力的學生并不多見。可學校則是另一番景象:校長梅貽琦和很多教授都穿得破破爛爛,學生們在茅草房里上課。但老師認真教課以及活躍自由的學術氛圍,給鄭哲敏留下深刻印象。
1946年,抗戰勝利后,組成西南聯大的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南開大學遷回原址,鄭哲敏所在的工學院回到北京清華園。這一年,錢偉長從美國歸來,在清華大學教近代力學,鄭哲敏成了他第一批學生。“錢先生的課很吸引我們,他是我的啟蒙老師。”鄭哲敏說。在錢偉長的影響下,鄭哲敏的研究方向轉向力學,畢業后還給錢偉長做起了助教。
1948年,國際扶輪社向中國提供出國留學獎學金,全國只有一個名額,鄭哲敏獲得清華大學校長梅貽琦、教授錢偉長以及清華大學教務長、英語系主任、機械系主任等多人推薦。錢偉長在推薦信中寫道:“鄭哲敏是幾個班里我最好的學生之一。他不僅天資聰穎、思路開闊、富于創新,而且工作努力,盡職盡責。他已接受了工程科學領域的實際和理論訓練。給他幾年更高層次的深造,他將成為應用科學領域的出色科學工作者。”獲得獎學金名額后,鄭哲敏選擇了美國加州理工學院,錢偉長也是從這所學校走出來的。
僅用一年時間,鄭哲敏就獲得了碩士學位,1952年,他又獲得應用力學與數學博士學位,而導師正是長他13歲的錢學森。與他一同就讀加州理工學院的同學吳耀祖說,數學課上有比較難的題,鄭哲敏總被老師請上臺講解。吳耀祖開玩笑說:“別人做不出來,鄭哲敏總是能做出來,難道是因為他的名字中有‘哲’有‘敏’?”
在臨近博士畢業時,鄭哲敏第一次獨立完成了一項科研。美國哥倫比亞河上有個水庫,名叫羅斯福湖,湖兩側是高出水面100多米的高原。美國人想用水庫的水澆灌高原上的土地,為此架起了12根直徑近4米的水管,但建好后,水管震動非常強烈,根本不能運行。工程方找到加州理工學院的一位教授,介紹完情況后教授問身邊的鄭哲敏:“你能不能看看這是怎么回事?”鄭哲敏點頭答應了。經過計算,他給出了解決辦法——消除水管和水泵的共振。60年后的今天,這些巨大的輸水管還在運行。
獲得博士學位后不久,鄭哲敏陷入困頓。美國移民局不僅扣下他的護照,還以“非法居留”的罪名把他關起來。幸虧好友馮元禎(著名生物工程學家、生物力學之父)花1000美元把他保釋出來。沒有身份證明,又不能離境,鄭哲敏只能在學校當臨時工,生活很拮據。有人給鄭哲敏支招,讓他找水壩工程方再去要些錢,因為鄭哲敏解決了這么大的問題,只得到區區400美元,但鄭哲敏沒那么做。“他就是一個做學問的,沒有那么多花花點子。”鄭哲敏的學生、中科院力學所研究員丁雁生和記者談及導師的往事,感慨良多。
想為國家做點實實在在的事
1955年2月,鄭哲敏回到百廢待興的祖國。“我離開美國的前一天晚上,錢先生(錢學森)請我到他家吃飯。錢先生說,現在新中國剛剛成立,我們研究的問題也不一定能馬上用得著,國家需要什么我們就做什么。”8個月后,錢學森也回國了,并于第二年創建了中科院力學所,鄭哲敏成為該所首批科研人員。
1960年秋天,中科院力學所籃球場上圍了一群科研人員,一個小型爆炸實驗正在進行。砰的一聲,一塊手掌大小的鐵板被雷管炸成一個規整的小碗。鄭哲敏在解釋這個小碗的成形時說:“在鐵板上面放上雷管,雷管周圍放好水,密封好,爆炸時水受到擠壓,進而把鐵板擠壓成想要的形狀。”錢學森興奮地說:“可不要小看這個碗,我們將來衛星上天就靠它了。”就這樣,一個新興的專業誕生了,錢學森將其命名為“爆炸力學”,帶頭人就是鄭哲敏。
上世紀60年代初,“兩彈一星”的研制工作正在緊鑼密鼓地進行著。由于加工工藝落后,很多形狀特殊的火箭關鍵零件很難制造出來,而鄭哲敏的任務就是用爆炸成形的方法制作火箭零部件。“火箭上零件比較大,但是很薄。做這些最好的辦法就是用水壓機,但是我們國家當時沒那條件,所以作為應急的一種東西,爆炸成形的辦法是不錯的。”
70年代初,珍寶島事件后,為改變我國常規武器落后的狀況,鄭哲敏參加穿破甲機理研究。在兵科院大力支持下,他提出用模擬彈打鋼板的辦法研究炮彈打裝甲的規律,通過大量合作實驗和分析計算,最終使彈藥能在規定距離內打透相應厚度的裝甲,也提高了我軍裝甲的抵抗能力。
爆炸雖然在軍事上更多見,但鄭哲敏也可讓它在民用工業發揮作用。許多設備需要焊接銅板和鋼板,由于材質不同,焊接工人束手無策,他領導研究爆炸焊接,使不同材質的金屬板成功粘合;針對煤礦瓦斯突出事故,他從力學角度分析資料,組織實驗和井下觀察,為判斷煤礦瓦斯突出危險性提供基礎理論;他還用爆炸方法解決了海底淤泥問題,爆炸處理水下軟基技術納入了國家規范……對此,鄭哲敏說:“我就是想為國家做點實實在在的事。”
不過,據鄭哲敏介紹,爆炸力學在很多領域都是過渡性學科,現在我國有大型水壓機了,爆炸成形技術也就被替代了。但他并沒閑著,又轉到了新的研究領域——天然氣水合物,即可燃冰。多年前,鄭哲敏曾對他的學生們說:“不能給工業部門打小工。”對此,他的學生、中科院院士白以龍是這樣理解的:“科學院的工作要走在國家需要的前邊。等到工業部門可以自己處理問題時,科學院必須已經往前走了,而不是跟他們搶飯碗、搶成果。”
在鄭哲敏看來,他的責任遠不止解決這些科學問題,他在一篇文章里寫道:“科學的繁榮孕育于自由交流和碰撞之中。”為了加強中國力學界與國外交流,1988年,鄭哲敏開始為申辦在國際上極具影響力的世界力學大會奔波。2008年,84歲的他帶著氧氣瓶登上飛機,繼續為這一目標努力。2012年,4年一度的世界力學大會在北京舉辦,鄭哲敏已經為此奔波了24年。
科研人員別想著發財的事
如今,鄭哲敏依然每天很早起床,步行到自己的辦公室,用那臺時髦的蘋果筆記本電腦查資料。如果遇上幫他打掃辦公室的清潔工,他依舊會笑著彎腰點頭,誠懇地說聲謝謝。
這位慈祥平和的老人,在學生眼里則是嚴厲的。他的博士生很少能按期畢業,有的甚至需要七八年。鄭哲敏的學生、中科院力學所研究員李世海說:“有時候我參加社會活動多,他就會嚴肅地批評我,告誡我要潛心研究。”對此,鄭哲敏的解釋是:“現在年輕人壓力大,不能沉下心想遠一點的事。搞科研更多的時候很苦、很枯燥,要經得起寂寞。科研人員別想著發財的事,但只要給他一個體面的生活,他一定會好好干。不要刺激他們,用各種名利吊他們的胃口。現在很多科學家天天算的就是工資多少績效多少,每天操這個心,像無頭蒼蠅一樣,這就不可能想大事、想長遠的事。”
中科院力學所原副所長李和娣告訴記者:“要跟鄭先生商量學術問題,自己得先想好一二三和所以然,不能自己什么也不想就問。他希望你自己動腦筋,得有自己的思想,不是像扶貧一樣直接給錢,而是激發你的創造性。”在鄭哲敏看來,現代科學精神的精髓就是古希臘時代傳承下來的“自由探索”的精神。
有了閑暇時間,鄭哲敏喜歡讀自然哲學、歐洲史、科學史等方面的著作,他也愛思考一些哲學問題,還喜歡散步和聽音樂,最喜歡聽巴赫、貝多芬的作品。在家里,他會主動幫妻子干家務,“這幾年,家里的衣服大多是我洗,因為我和老伴年紀都大了嘛,我的體力比她好。晾衣服也是我來,我夠得著,她夠不著。”
記者問他:“您保持健康的竅門是什么?”鄭哲敏樂了,“不發胖,多走路,睡覺正常,看病勤快,有時候也算一些小題目,防止糊涂。” “以后還有什么打算?”“我已經做好隨時走人的打算了。”“對年輕人有什么建議?”“至少每年讀一本書,一定會獲益良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