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從電子貨幣角度解釋貨幣流通速度變化,利用貨幣流通速度、現金比率、金融電子化程度、機會成本等指標相關數據進行建立VAR模型,研究兩者間動態影響機制,論證了電子貨幣的替代效應與轉化效應共同導致貨幣流通速度下降,分析電子貨幣對貨幣政策目標、工具、傳導機制的影響。
關鍵詞:貨幣流通速度;電子貨幣;貨幣供給;支付創新
中圖分類號:F82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9031(2013)04-0028-06 DOI:10.3969/j.issn.1003-9031.2013.04.06
貨幣形式隨時代發展不斷進化,已經歷“金融貨幣——紙質貨幣——電子貨幣”的變革。電子貨幣使實體貨幣與觀念貨幣相分離,將真實貨幣演變為虛擬貨幣,拓展了市場交易的時間和空間,降低了信息成本和交易費用,改變了人們的支付習慣與生活方式,亦對傳統貨幣金融理論帶來了沖擊。隨著電子貨幣替代作用愈發明顯,其對貨幣供給、貨幣流通速度、貨幣乘數、資金價格的影響也逐漸顯現,成為制訂和實施貨幣政策的重要考慮因素。
一、研究主體界定
(一)電子貨幣
電子貨幣(Electronic Money)是經由開放網絡轉移資金、實現支付清算的交易媒介,具有轉移性、匿名性、相對性等特點。BIS(1996、2004)將電子貨幣定義為存儲于電子設備,并可運用于多種場合的儲值產品或預付型產品,包括卡基電子貨幣(儲存于芯片卡或磁條卡)和網基電子貨幣(儲存于互聯網賬戶)。巴塞爾銀行監管委員會認為,電子貨幣是通過銷售終端、電子設備及網絡執行的儲值(或預付)支付機制。BCBS(1998)將電子貨幣定義為電子信息結算系統,從發行人處獲得代表相同金額數據,通過電子方法轉移給支付對象。英國金融服務局(2002)將電子貨幣定義為存儲于電子工具上,收受資金后發行,可被廣泛接受的貨幣價值請求權。歐盟認為,電子貨幣有貨幣價值請求權、電子工具存儲、收取資金不少于已發行貨幣價值、被廣泛接受等四要素。《貨幣與金融統計手冊(2008)》將電子貨幣定義為依據電子方式儲存在客戶技術設備中,具有廣義購買力的支付工具。中國人民銀行將電子貨幣界定為儲存在客戶擁有的電子介質上,作為支付手段使用的預付價值。
就貨幣理論看,電子貨幣變革了傳統貨幣表現形式,推動貨幣發行主體多樣化,但仍須以儲值或預付形式存在,亦未創設新的貨幣單位,并未形成獨立貨幣流通程序。因此,電子貨幣仍植根于傳統貨幣體制,非獨立貨幣制度。從職能看,電子貨幣可代替傳統貨幣履行流通手段、支付手段職能,甚至部分承擔世界貨幣職能①,但價值尺度、財富貯藏等職能仍須依托傳統貨幣發揮,并不具備獨立、完整的貨幣職能。
綜上,電子貨幣改變了貨幣表現形式,部分承擔了貨幣職能,實質是基于傳統貨幣的“電子化”支付機制。
(二)貨幣流通速度
傳統貨幣數量論認為,貨幣數量決定貨幣價值及商品價格,貨幣價值與貨幣數量成反比,商品價格與貨幣數量成正比。其他條件不變時,貨幣流通速度是貨幣數量影響價格的關鍵,費雪(1911)給出貨幣數量交易方程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