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2013年廣州市啟動“2+12”兒童公園建設項目,即規劃建設兩個市級兒童公園、12個區級兒童公園。文章結合廣州兒童公園建設現狀,簡要介紹了本次行動的發展進程,并對政府公示的13個兒童公園方案進行歸納分析的基礎上,探討兒童游戲場所的發展趨勢;針對當前以“定型設施”為核心的兒童游樂場,提出以“自由場所”為核心的設計理念和若干思考。
關鍵詞:風景園林;兒童公園;游戲場所
中圖分類號:TU98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2641(2013)04-0000-00
收稿日期:2013-06-05
修回日期:2013-08-02
2013年3月25日,廣州市城市規劃委員會審議通過了“廣州市、區兩級新兒童公園‘2+12’選址方案”,標志著廣州市計劃新建2個市級兒童公園、12個區級兒童公園的工作正式進入實施操作階段。2013年5月29日至6月6日,全市13個兒童公園設計方案(市級兒童公園先期啟動1個)在相關官方網站上進行公示并廣泛征求社會各界和兒童、家長們的意見,引起熱烈討論。
兒童公園是城市公園體系中必不可缺的一類專類公園。多年來全國各地對兒童公園的設計和建設做出了許多有益的探索,但廣州此次推出同時建設13個兒童公園,應是全國首例。現在的兒童到底缺少什么樣的游戲場所?如何營造最受兒童歡迎且有益兒童健康成長的游戲場地?這13個方案作出了不同的解答,引起了筆者深深的思考。
1 廣州市兒童公園建設現狀
廣州市最早的兒童公園位于中山四路334號,面積1.15萬㎡,1958年6月1日正式對外開放。1995年7月,在兒童公園地下發現了兩千多年前的南越國宮署遺址,并進行考古挖掘。2001年12月15日,關閉兒童公園并遷移重建,整體搬遷至仁濟路以西、仁濟西路以北、一德路以南、人民南路以東的地塊。新兒童公園于2002年5月動工建設,2004年12月28日開放。建設投資8 000多萬元,占地面積11 146㎡,總建筑面積為20 611㎡。公園分地上和地下兩層:地下負一層為游樂場,面積8 934㎡;負二層有富衣城、停車場和餐飲店鋪,面積10 268㎡。
這是目前廣州市唯一的兒童公園,在“2+12”兒童公園建設方案中將改造為越秀區兒童公園繼續對外開放。
2 廣州市“2+12”兒童公園建設方案簡析
2.1 總體概況
自啟動本次兒童公園大建設以來,廣州相關部門做了很多前期工作,比如組織多名兒童教育專家和風景園林師進行座談,編制廣州市兒童公園設計指引等。海珠區婦聯還在少先隊發起了“我的兒童公園我做主”的調查問卷及總結座談,期望從中了解孩子們真正想要的是一個怎樣的兒童公園。這些工作很有意義,也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政府及建設者的良苦用心。
從選址方面來看,13個兒童公園都選在交通便利的區域,大部分都是臨水或靠山,或者利用現有環境優美的公園綠地而建,很大程度上保證了兒童公園的環境質量及使用的便利性。從規模來看,面積在20 hm2以上的有2個,都是市級兒童公園。10 hm2以上的有3個,其余均在3~10 hm2之間。從定位來看,大多數兒童公園都強調生態、科普、親子、趣味、體驗等功能,見表一 廣州市“2+12”兒童公園建設方案一覽表。
2.2 方案簡析
在繽紛多彩的主題創意之下,絕大部分方案都不約而同地體現出以下特征:強調親近自然,鼓勵兒童創造性的游戲行為,突出科普以及親子活動。在這些方面海珠區兒童公園(圖1)的設計方案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海珠區兒童公園設計方案以“海洋森林——野孩子的生態樂園”為主題,重點凸顯“生態、體驗、撒野、童趣”特色,打造出巨人海灘(微縮的海洋生物世界,“巨人”小朋友抓蝦摸魚的淺灘)(圖2)、遠古沙丘(沙中的遠古生物遺骨等待小朋友的挖掘,小朋友可在幾千平方米的沙丘中隨意翻滾)(圖3)、繽紛果園(栽植適宜在廣州市生長的各類果樹,利用樹木搭建的空中棧橋讓小朋友可伸手采摘果子)、開心農場(讓小朋友看到植物從種子長成蔬果的過程)、自由花園(通過成人的指導,培養未來的園丁)、野人樂園(用自然材料拼合的戶外游戲城)、自然纖維園(利用自然中的麻、棉、樹皮等制成林中吊床及攀爬網,讓小朋友接觸感受大自然的柔軟和堅韌)(圖4)、迷霧溪谷(利用霧噴及照明在溪流中制造人造彩虹,讓小朋友體驗大自然的神奇。這部分也是溯溪探險的區域)、鉆探世界(把森林下的泥土空間用一根根玻璃管分層展示出來,讓小朋友看到大自然隱藏的地下世界)、古樹洞天(進入這個爬滿攀藤植物和枯樹的洞口,讓小朋友看到不同于城市空間的神秘公園)等十個游戲區域。二期室內空間還計劃設置類似兒童職業體驗等游戲內容來模擬社會,培養兒童的自立及溝通能力,激發孩子的創造力。
荔灣、增城及番禺的兒童公園在設計理念及游戲類型上與海珠區相近,都強調了自然、生態、科普及激發自主性。此外,作為功能上的補充,另外點綴了少量經典的游戲器械。
其它區的方案大多是自然游戲區與器械游樂的結合,如選址在白云公園的市兒童公園建設方案(圖5),除保留公園原有的嶺南園林和增加自然主題的兒童游戲場所外,還規劃了小型體育健身游樂設施、非機動游樂設施和小型電動游樂設施等區域;越秀區兒童公園保留了現有大部分的游樂器械,另外增加了科普教育的區域;天河區兒童公園突出“智慧、科技”的主題,設置了較多科技主題的營地及設施;而白云、黃埔、花都等區級兒童公園都是在自然主題的公園中專門設置了器械游戲區域。
3 幾點思考
3.1兒童游戲場所的發展趨勢
在廣州市政府剛剛提出建設兒童公園的構想時,就立即引起了各相關部門的大討論,焦點在于政府要突出兒童公園的公益性,而具體承建部門(大部分也是建成后的管理部門)擔心由政府建設并維護大量的兒童游樂設施很難做到,建議采取政府和游戲設施營運商合作的形式。可見雖然市政府在前期做了大量的指引工作,強調突出兒童公園的公益性、科普性和自然生態主題,但還是有相當一部分人把兒童公園和兒童游樂設施等同起來。關于這一點,美國兒童游戲場的發展演變可以給我們一些啟示。
美國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掀起興建兒童游戲場所的熱潮,也出現了許多將藝術和游戲結合的游戲場。其中值得一提的是由著名建筑師路易·康和雕塑家野口勇合作的為紐約城市公園設計的Adele Rosenwald Levy游戲場,用抽象的設計手法打造功能設施、區域以滿足孩子探險的需求,成為當時公眾爭論的焦點(圖6)。公園部門和捐贈者認為這個設計似乎在鼓動一種混亂,不希望因其潛在的危險性而導致被訴訟。爭論延續了五年,直到整個項目被最終擱置。70年代早期,建筑師理查德·丹納和風景園林師M﹒保羅·弗里德博格開始合作嘗試一種可改變的、基于柱子和平臺之間聯系的新模型,并且很快被制造商變成標準化生產且更為符合安全要求的產品。之后,大部分的設計師不再自己去設計游戲場,而是直接從產品目錄上選定設備。近年來,美國人開始意識到,這種相同的設備以及它們所控制的固定的體驗限制了孩子創造性的發揮。建筑師和風景園林師開始追求與眾不同的設計和生氣勃勃的游戲空間。這些新的游戲空間將回到立足于為孩子創造一個不拘泥形式的探險及游戲場地,激發孩子的創造力及探險精神,而這點正是康和野口勇在60年代的Levy游戲場中想要實現的[1]。
可以說,從單一地陳列器械到營造具有活力的場所,這是美國兒童游戲場所的發展趨勢,也是廣州這次大規模建設兒童公園的過程中應該堅持的方向。為了服務不同年齡、性別、性格的各類兒童群體,盡可能滿足他們的游戲需求,設計者的首要任務不是單純地擺放標準化生產的游樂設施,而是盡量創造出包含不同情緒、運動量和交往類型的游戲場所,讓孩子在與場所的互動中創造性游戲行為得到充分的激發,使孩子可以無拘無束地進行游戲。同時更注重為孩子提供親近自然的空間,讓孩子從中受到科普教育,積累相關的經驗。
3.2游戲行為的激勵及引導
增城兒童公園的公示方案是以“荔枝樹下的故事會”為主題,突出自然生態以及區域內的荔枝文化,然而卻被媒體評價為像個果園而不是兒童公園。其實,其它兒童公園的方案不同程度上也存在這個問題,就是在盡量拋棄標準化的游戲器械之后,如何設計以自然為主題的空間場所來激發兒童創造性的游戲行為,使兒童公園既是一個自然生態的空間,又具有明顯的兒童游戲場所的特征?這是需要我們思考的一個問題。游戲需要場所,其實任何場所都可以用來游戲。設計師和建造者的作用就是提供這種場所并通過各種手段增強其激發游戲行為的暗示性和引導性。筆者認為可以在以下幾個方面下功夫:
3.2.1增強空間場所的獨特性和適度的挑戰性 防洪大堤那種綿延高聳的的草坡就是一個很好的游戲場所,大家上下瘋跑,平躺著向下打滾,可能是因為大堤的形式具有區別于周邊自然環境的獨特性而特別吸引孩子,同時,挑戰自己是孩子的天性,大堤的坡度無形中也成為挑戰的元素。還有一些經典的游戲場所如市兒童公園方案中設置的迷宮等(圖7),就是因為它是基于兒童的尺度所營造的一種富于變化而具有挑戰的獨特空間,如果我們了解了這些場所吸引孩子的關鍵元素,我們就可以擺脫方案中那種同心圓狀的綠籬而創造出很多不同形式的“迷宮”來。另外,一些藝術化的處理比如明快的色彩、活潑的動物造型等,也是增強場所獨特性和渲染氣氛的有效手段。
3.2.2在場所中適當提供道具 有些材料是孩子百玩不厭的,比如沙、水等,因為它們會隨著游戲行為而隨時變化,充滿無限的可能。海珠區兒童公園方案中的遠古沙丘和自然纖維園等游戲場所(圖3、5),在沙池中置入遠古生物遺骨的仿制品讓兒童挖掘以及在樹林中置入麻、棉、樹皮等制成的攀爬網讓兒童攀爬,都是利用道具引導與激發孩子的游戲行為。另外諸如隨意擺放的大型木方組合或者石陣等,可坐、可爬、可玩,也都是很好的道具。在這次公示的方案中,過半的兒童公園都專門設置了游戲器械的區域,這也可以看作是提供道具的做法。如果不是完全依賴器械來提供游樂場所,而是把器械作為一種道具在場所中加以適當的運用,也是未嘗不可的。
3.2.3在需要時加以人為的引導與組織 一些勞作及科普類的項目,如這次公示方案中常見的開心農場、親親蔬果園等,就需要一定形式的組織來保證它們不被當做一片普通的農地而被荒廢。美國紐約布魯克林植物園就專門有一個屬于兒童自己的花園,園方聘請了兩個全職的教育工作者負責招聘和訓練季節性的兒童園指導教師,這些指導教師大多是在校大學生,他們的工作又會得到自愿參加的10多歲的兒童實習生的幫助。除了日常的園林主題的工藝和種植活動外,每個季節結束時都會舉辦家庭式的慶典活動。類似這種組織形式在公園規劃設計階段就需要加以考慮,并在以后的管理中進一步完善。
諸如以上需要考慮的方面還有很多,需要設計師從兒童的角度出發,通過精心的設計保證各種游戲場所的活力。
3.3安全因素的考量
在兒童游戲中,鼓勵探險和保障安全二者需要謹慎平衡。我們不讓孩子經歷危險,他們就無法從中積累推理及判斷的能力,同時還會阻礙他們情感、智力的發展以及應對挑戰的能力。然而游戲中的安全問題也不容回避,國內目前還沒有針對兒童公園安全問題所制定的比較系統的標準,但作為設計者和建造者,我們同樣有責任和義務去保障兒童的安全。許多細節,諸如欄桿的高度、水池的深度、地形的坡度、材料的硬度和光滑度等,都需要投入更多的關注。我們不是為了絕對的安全而抹殺孩子挑戰與探險的天性,而是努力找到保障安全與鼓勵探險之間的臨界值。
,4 結語
廣州本次大規模啟動市、區兩級兒童公園建設,無論對組織實施的政府,還是對各個設計單位,或是參與規劃建設的兒童游戲策劃者和心理專家們,都是巨大的挑戰,當然,這也為兒童公園的設計提供了非常好的探索平臺。這13個兒童公園目前已進入設計深化階段,下一步的進展值得關注、令人期待。
參考文獻:
[1](美)蘇珊·G·所羅門,張文英.1966—2006年美國兒童游戲場的變化[J].中國園林,2007(10):15-18.
審稿編輯:趙曉銘 孫衛國
作者簡介:
陶曉輝(1973-),男,安徽六安人
農學碩士,風景園林高級工程師,從事風景園林規劃設計工作E-mail:87713620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