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秀麗河既是佛山市高明區水系統調節的重要樞紐,又是其核心景觀資源。秀麗河南段景觀設計充分發揮其水資源優勢,融生態、人文、功能于一體,打造出優美的濱水景觀。
關鍵詞:秀麗河;濱水景觀;景觀設計;分析
中圖分類號:TU98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2641(2013)04-0000-00
收稿日期:2013-05-24
修回日期:2013-07-03
引言
中國傳統園林的基本形式是山水園,“山水相依”是中國山水園的核心景觀形式。城市濱水區是兼具自然風光和人工景觀的區域,是城市公共開放空間的組成重要部分。充分利用穿城而過的自然資源營造城市濱水景觀,既拉近了人與自然的距離,同時又能傳神地“勾勒”出當地特有的文化風貌。
1 項目概況
本案設計范圍位于佛山市高明區西江新城南部,是秀麗河南面的一段,全長約為2.0 km。南起躍華路,北至西江大道段,西起秀麗河路,東至大德路;南臨舊城區,北接珠江新城片區,東西沿岸建高檔住宅小區、中小學校,形成了“大院中庭”之形,成為該片區的一河兩岸的綠化長廊。
作為高明城區的主要景觀帶,秀麗河全長10.6 km,河水引自西江水,流入滄江后再匯入西江,繞高明中心城區一周,有良好的自然環境,是高明“魚米之鄉”的重要水資源。
1.1自然環境
河岸兩邊的植物為當地鄉土植物和野生本草,河西岸現今為大片的農田土地,多有果蔬農作物,小路邊則有構樹Papermulberry,樸樹Celtis sinensis Pers等喬木,同時分散著芭蕉Basho,春羽Philodenron selloum Koch等。河東岸野草叢生,主要以小飛蓬Conyza canadensis 等地被植物為主,間雜著馬纓丹Lantana camara Linn、三葉鬼針草B. pilosa等地被和些許小喬木。
1.2 地形
東岸現有一座山體,高程約19 m,為全段制高點;并有一用于防洪的高堤,堤頂高程約5~6 m,東岸堤頂現有6 m寬河堤路,西岸基本為土堤。高堤外圍的魚塘舊址尚存,部分魚塘目前仍在使用。
1.3 水文
河床寬廣,河床平均寬約80 m,水色清綠,最高洪水位為1.5 m,正常水位0.900 m,河底高程為-1.5 m。
1.4建筑
根據規劃,沿江兩岸擬建幾處高檔住宅小區及中、小學。中、小學分布在該河岸的北側,周圍是住宅小區,地理環境優越。
2設計主題概念—詩景·水畔
詩即是景,景亦是詩。秀麗河河道景觀設計沿襲嶺南地區的亞熱帶景觀特色,以新古典主義景觀風格為設計藍本,遵循“生態性、人文性、多樣性、以人為本、因地制宜”的設計原則,以詩畫入境,體現了嶺南獨特的文化風情,展現別具一格的河道濱水景觀。
中國詩的歷史悠久,是中國文化精髓,但是現在的人們越來越淡忘和不重視它。我們將詩貫穿于整個沿河景觀,將中國傳統文化與大自然的景色相結合,具體體現于四個方面——學詩、讀詩、品詩、吟詩(圖1)。
3景觀分區及景點分析
設計充分遵循生態的理念,使用多種鄉土濕地植物以提升植物多樣性和群落的穩定性,同時,將“中國詩文化”貫穿始終,打下深厚的歷史人文的烙印,在提升景觀文化素養的同時更好地打造了城市的魅力濱水空間。設計充分賦予了其生態濕地的功能屬性,并通過植物配置和仿古園林建筑等營造出“人在景中行、宛若畫中游”的詩一般的意境。讓游人置身于綠意盎然的山林水郡中,品味現代都市的“古意悠悠”,品讀歷史文化底蘊及發展。
設計總體上規劃為:河東面主要表現歷史文化的動脈——以動為主、動靜結合,通過主題廣場、不同功能分區的活動休息場地來表現;河西面為靜脈——生態河廊,通過不同的生態綠化形式來表現,點綴以人文元素。綜合生態與人文元素,規劃營造七個景觀、功能區域:
3.1水清魚游荷送香-休閑觀賞-游憩廊道
此區域保存了河灣和原地魚塘的歷史痕跡,開拓嶄新的池塘景觀,營造多種水生植物生長的環境,形成多樣的河塘景觀。賞荷聞香于“凝香亭”,漫步于池塘間小路,駐足于記憶村莊的牌坊下……觀賞美的景色,放松娛樂身心,營造出荷風香逕的意境(圖2);古燈廣場中,營造燈火斑斕與波光水影交相輝映的美景,給人以溫馨和家的歸屬感,古色古香的燈傳遞出一種獨特的韻味。
3.2 山靜蟬鳴林更幽—運動休閑—生態廊道
此區域利用原有的山地,建造運動休閑登山道、山頂“意遠亭”和山腳休息運動空間。山中果樹成蔭,觀果登山,既可休閑健身,又可遠眺秀麗河美麗景色,怡然自得。
3.3月橋風檻水邊居—活動休閑—文化生活廊道
本區考慮到毗鄰中小學及高檔住宅區,人流量大,對活動休閑空間和景觀效果要求較高。此處設計了集賢館,以及曲水廣場、大地回春廣場、龍舟終點廣場(圖3)等帶狀親水廣場。
3.4 琴韻書香畫中游—娛樂活動—城市生活廊道、歷史文化廊道
本區開敞空間的布置相對集中,主要用于大型活動以及文化展示,因此,硬景比例較其他各區大,構筑物也相對較多。出于便捷性和舒適性的考慮,地形高差較小,幾乎與周邊道路相接,再平緩過渡至河邊。主要景點為:龍舟主題廣場(圖4)、漁舟唱晚和文化長廊等。
3.5 桃紅柳綠和風蕩—休閑觀賞—生態廊道
此區域營造了自然的疏林草地景觀,西邊為“林”,由密至疏,過渡到緩坡草地,河岸邊柳樹婆娑,每當春季時,碧桃游園里桃花盛開,穿梭于曲折的觀賞棧道上可觀賞繽紛花景;和風廣場上,任你放飛七彩的風箏,感受大自然的無限魅力。
3.6庭前春鳥啄林聲—休閑觀賞活動—休閑游憩廊道、生態廊道
此區域營造了一片密林景觀帶,幽靜的密林鳥鳴花香,曲徑通幽;堆造湖中小島“飛鳥浮島” ,“賞鶯亭”置于小島中,或靜心禪思,或與人切磋棋藝,或觀賞落霞與飛雁,飛鳥相伴,猶如置身于大自然中。移步“林中入口廣場” ,在樹林包圍的空間中休息、活動、健身,更是愉悅身心;兒童游樂廣場充分考慮了兒童游玩的需要,設置了滑梯、沙池、旋轉兒童游樂地、景墻兒童游樂地、草地兒童游樂地等場所。
3.7渡水賞蘆也自怡—休閑觀賞—休閑游憩廊道、生態廊道
此區域改造了原有的河灣洼地,建造多島相連的“汀葭嶼”,以及具親水棧道的新城大道廣場,水草豐美、蘆葦茂盛,營造自然濕地景觀,流連于“觀蘆臺”,可觀賞水鳥棲息于長草間,夕陽余暉映照于蘆花間;穿行于草間的木棧道、木平臺,可感受濃濃的鄉野氣息;垂釣于河岸,更是與自然共樂。
4 植物規劃
4.1 植物規劃原則
4.1.1以人為本原則 植物設計要能夠滿足人的行為和心理需求,實現其為人服務的基本功能,以服務和利于人的健康和舒適作為植物景觀設計的根本。
4.1.2以鄉土樹種為主 主要運用鄉土植物,也可以適當引用外來物種,選用適應當地環境的鄉土樹種以體現地方特色。
4.1.3 植物藝術性原則 通過植物季相變化來創造四季不同的植物景觀。
4.1.4 盡量保留原有植物原則 保留原有長勢良好、觀賞性良好的植物,創造原生態植物景觀。
4.1.5多樣性原則 植物多樣性是自然植物群落的生態特征,具有較好的生態效益。在植物規劃時,以本土綠色植物為主,結合不同季節開花的植物、色葉植物、芳香植物等,營造“綠林環繞”“色花相綴”的環境,形成四季變化的植物景觀。
4.2 植物分區
4.2.1水生植物區—漁鄉綠野、碧水荷影岸 此段利用原有的魚塘和河灣,形成漁文化景區,是對原有魚塘肌理進行保存后形成的“大地記憶”,疊加本土漁家和農家的“文化記憶”,種植各種水生作物(如慈姑Sagittaria sagittifolia,水芹Cress等);河灣種植大片荷花Nelumbo nucifera,延續高明荷城文脈,營造荷影碧水相連的河岸景觀。
4.2.2 生態果林區—疊翠山峰、綠樹香果岸 此段利用原有山峰及周邊環境,結合原有良好植被,增加各種鄉土果樹,運用多層次植物配置的手法,營造綠樹為屏障、碩果掛枝頭的果林景觀。
4.2.3 鄉土植物區—風情鄉土、文化綠意岸 此段保留了部分原有植物,如樸樹,增加其他本土植物,以樹陣、綠化組團等方式,營造極具人文氣息和風俗鄉情的綠色文化長廊。
4.2.4 開花、色葉植物區—絢爛花開、繽紛錦彩岸 此段為主題廣場及龍舟賽事河段,植物景觀以開花植物及色葉植物為主,結合花帶、花鏡、花壇等,營造熱鬧的賽事氣氛。
4.2.5疏林草地區—清風芳草、桃紅綠柳岸 此段是較為廣闊的緩坡河岸,以疏林與草地結合,成為“疏林草地”,林內植物景觀建設遵循以喬木為主、灌木為輔的原則,采用有較高觀賞價值、生長健壯、樹冠疏朗開展的樹種(如鳳凰木Delonix regia)和富于季節變化的樹種,營造變化多姿的景色;草坪空地可供游憩、活動,點綴特色花木(如桃樹Piach);水邊采用垂柳Salix babylonica或花草點綴,營造夏天可蔽蔭、冬天有陽光的疏林草地景觀。
4.2.6 湖島密林區—綠島飛鳥、蒼翠樹影岸 此段濱江綠帶以蒼翠密林營造生態河岸景觀,開拓河中生態綠島。主要以耐濕喬木及濕生、水生植物為主,依據不同的水位將各類濕生及水生植物進行搭配,沿水岸線形成耐濕草本-耐濕觀花灌木-耐濕喬木的階梯狀的配置結構,綜合發揮濕地植物的觀賞價值和生態環境效益,形成頗具特色的濕地植物景觀,成為鳥的棲息地。
4.2.7 生態濕地區—自然意趣、蘆草飄花岸 此段利用原有的灘涂濕地,引水貫穿其中,形成多個小島和曲折的島岸線,改造成生態濕地廊道,結合水生植物,營造出“自然群落意趣濃”“野草野花亦怡然”的氛圍,節點設置水上木棧臺、棧道穿延于濕地廊道間,可供游人一眺江景、感受江風,形成自然天成般的濕地生態環境。
5 結語
西江新城是高明未來的核心區域,貫穿新城的秀麗河既是城區水系統調節的重要樞紐,又是高明區“山林水都”城市定位的景觀綠化長廊及核心資源。秀麗河濱水景觀充分發揮秀麗河的水體資源優勢,塑造一個將生態、人文、功能融為一體的新嶺南水郡,營造宜樂、宜憩、宜賞的秀麗景觀文化帶。
參考文獻
[1] 肖云.長沙市瀏陽河風光帶第一期工程景觀設計構想[J].山西建筑,2007,33(8):25-26.
[2] 戴春寧. 城市園林生態水景設計探析[J].美術大觀,2008,12:127.
審稿編輯:趙建華 趙曉銘
作者簡介:
楊志正(1977 - ),男,廣東高明人
園林工程師,主要從事城市園林綠化的施工和養護管理
E-mail:87642328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