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界泰斗張天福老人是我的忘年交,每次從北京回福州,我都會到他家中坐一坐,把一年中的收獲、感受和他交流與學習。聽說他前段時間身體不大好,有點顧慮,到了他家,發現他的精神狀態比我想象的要好。溝通當中,我提到了在北京與衛生部首席專家洪昭光老師聊天中談到的節儉,洪老師說:1996年張老提出了中國茶禮“儉、清、和、靜”,并把“儉”放第一位。但在當時,很多人認為茶葉賣得越貴,經濟效益越大,茶葉價格日益上漲,張老的提法顯得有些格格不入,很多人不太理解,不能接受。但如今,黨中央開始大力提倡“節儉”的理念,與張老提倡的“儉、清、和、靜”不謀而合。張老聽后很高興,仿佛回到了十多年前的“年輕”狀態,他欣慰地說:“現在應該會有更多的人接受我的這個理念”。
“儉、清、和、靜”,這其中的“儉”字很值得細心品味。現在大家都講茶文化,“儉”在儒、釋、道這三家的傳統文化當中都有著重要的位置。儒家的核心價值是“仁義禮智信,溫良恭儉讓”,其中就有“儉“字;道家有核心的那么一句話“吾有三寶: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而佛家更是把“儉”作為感恩惜福的一個重要形式。
翻開史書,古今中外的許多名人志士皆尚儉。“儉”字有兩層意思:一為節約、節省,另一為節制欲望。陸羽在茶經中,講茶最宜精行儉德之人;諸葛亮有一句名言叫“儉以養德”:在近代“立功、立德、立言”的名人曾國藩也講到“持身儉,則自立自尊;治家儉,則家業興隆;為官儉,以儉養廉”。
大量歷史史實更是印證了“儉”之重要。如秦朝的秦始皇,他奢侈至極,大興土木,蓋阿房宮、建皇陵等等,這注定了秦朝是一個短命的王朝。因為他背離了“儉”字。而宋朝開國帝王趙匡胤,在他想吃羊肝的時候,心念一轉想到他每一開口,每天就有一頭羊被殺,故忍住了。所以趙匡胤勤政節儉,美名傳世。由此可見,“成由儉,敗由奢”,所有的驕奢淫逸必然走向失敗。
看了張老的文集,他同諸多的學者、長者、專家一樣,都對“儉”有真知灼見。我們從企業界也會發現很多典型的例子。大成功者如李嘉誠,在酒店門口,會彎下腰去撿一枚小小的硬幣,并在辦公室掛了一幅字,上面寫著“知止”兩字,告訴自己要“節制欲望”;王永慶一條毛巾用了三十多年等等,無不一次又一次地印證了“成由儉”的道理;而西晉的“石崇斗富”,卻體現了奢侈是人性的墮落,印證了“敗由奢”的道理。
2006年央視熱播的大片《喬家大院》中的主人翁喬致庸,在清朝時就把福建茶遠銷俄羅斯哈克圖,而喬家的家訓就這么一條:“求名求利莫求人,須求己;惜農惜食非惜財,緣惜福。”這很值得企業界的人學習和體會。做企業應該學習“儉”的精神,一個是控制成本、開源節流,另一個是控制自己的欲望,不能自我膨脹,才能立于不敗之地。
無論是個人、家庭、企業、社會還是國家,在經過幾十年的改革發展后,物質文明已達到一定的階段,精神文明的建設就顯得尤為迫切了。精神文明的建設不是我們現在看的高樓、廣場,而內質中的一個核心,就是一個“儉”字。其中,領導人的帶頭作用不可估量,率先示范、事半功倍,“儉生廉,廉生威”。因為“由奢入儉難,由儉入奢易”,唯有常抓不懈,建立一個長效效的機制和制度的保證,才能真正做好“儉”;更深層次上,還應該從觀念上根本改變奢侈之風,讓“儉”成為人們發自內心的、主動的作為。
“以史為鑒,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鑒,可以明得失。”社會和諧、國家強盛,“儉”字當首倡。張老的中國茶禮把“儉”放在第一位,他的內涵之廣、用意之深值得贊嘆。他老人家真正做到了大道至簡,實在高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