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茶馬古道”的電影、電視有很多部,不過能讓人記住、感覺耳目一新的也就三兩部。最近剛剛看完前幾年韓國KBS、日本NHK兩家大型電視臺合拍的紀錄片《茶馬古道》,內涵豐沛信息量充實,在寫實的基礎上劇組和馬幫一起穿越艱難險阻,經歷茶馬古道上的馬幫及其身后村莊、親人的生活,像是一次實地考察,讓人頓生虔誠的感慨。
《茶馬古道》跟田壯壯導演的紀錄電影《茶馬古道·德拉姆》是兩種感覺。外媒眼中的茶馬古道,寫實開闊,歷史斷面層層剝開,收放自如,環境和人的關系呈現為一種立體的生存之美。從怒江丙中洛出發一直到西藏,中間穿插茶葉產地、茶馬古道源頭云南普洱的今昔之變,茶馬古道四川部分的境況,頗具故事性和吸引力。電視紀錄片這種文本形式有更寬裕時間來敘述一件事兒。
在茶飲與茶文化的歷史版圖上,茶葉從中國出發帶著儒家文化的基因、佛家茶禪一味的哲學漂洋過海,在日、韓兩國扎根,經過“師夷長技”轉化浸潤,所謂的茶道深得漢文化淵源和精髓。所以拍紀錄片《茶馬古道》是一次追本溯源的朝圣之旅。他們心懷樸素的景仰,把路上的馬幫、朝覲者,生活在雪域的藏區人民逐一收入鏡頭,讓觀眾去判斷他們對待自然、生活、命運、信仰的態度。
每個人心中都有自己的茶馬古道,顯然日、韓兩國對茶馬古道的理解也是不一樣的,日本版細膩、精準,刪除了一些零碎的地方,解說也不多,使之富于故事性和邏輯性,像一闋俳句;而韓國版則直抒胸臆,像一幅汪洋恣意的行書潑墨,氣息凜冽。兩個版本的《茶馬古道》都不曾在中國的電視臺播出,倒是出過DVD,一些熱心網友翻譯了中文字幕,可能因為不熟悉茶馬古道以及云南方言,在中字翻譯上面有些問題,比如把“馬幫”翻譯成商隊,把“馬鍋頭”翻譯成馬國途等,可能會以訛傳訛,讓不了解茶馬古道的觀眾如墜五里云霧。回過頭看田壯壯的《茶馬古道·德拉姆》則像是在寫詩,一首淡淡的、遙遠的、優美的抒情詩,一轉身,云霧遮斷歸途,沒有過多的闡釋解說,靜穆而沉著,長鏡頭、固定鏡頭和沿線的馬幫、山民保持距離,沉默無言中踢踏前進的馬匹攪動心潮,觀眾一點點陷入有點枯寂、遼遠的情緒里,深得不可言傳只可意會的寫意之美。由于是電影,本片對鏡頭、取景也非常講究,恰似工筆畫的整飭端莊。
身為云南人,特別是作為前茶葉媒體記者,對茶馬古道的關心,一直是濃密在心的一片綠蔭,曾經在普洱的茶馬古道遺跡,迎著柔黃的夕陽,在颯颯作響的叢林中想起往日馬幫鈴聲的景象;也在玉溪新平的山谷坡地上,循著還隱約可見的馬蹄踏穿的石徑,喝山泉聽松濤,不愿意離去。還在已經被人遺忘的臨滄魯史古鎮徜徉,眼見四圍山峰環拱,腳下逐級而下石階震撼心靈。真切的茶馬古道不一定就是像《茶馬古道·德拉姆》、《茶馬古道》這兩部片子所描述一般鮮活,因為,所有的影像都有屏蔽性和修飾性,那么最好的接近茶馬古道的方式,就是自己去走一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