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城市,農村;農村,城市。
從1949年新中國成立開始矗立了幾十年的城鄉二元社會結構,在改革開放的30余年中,雖然被人員的大范圍流動抽離得斑駁陸離,但基礎還在、結構還在,落后的本質和內涵還在。這就使農村人口向城市的流動,變得如浮游般具有了季候性特征:家仍在千里之外的山道間、溪水旁;去城市打工,不過是想讓鄉下的家更漂亮、更富足、更溫馨的一種手段。工作在城里,家還在鄉下。再加上由農民向市民轉變的羊腸小道上,仍橫亙著很多體制性障礙,這讓很多打工仔、打工妹不得不把城市只當做自己人生之旅的一個驛站。那么多農民工在城市打拼了好些年,從不做市民夢,仍然把錢寄回老家蓋房子,原因就在于鄉下被他們視為最終的歸宿。
與此同時,在農民工進城打工,欲變市民而不能的城鄉糾結中,迫于房價的高聳、空氣的污濁、食品的危害、人際的冷漠等諸多負面壓力,一個不算離奇的想法正在一些城里人腦際由淡明濃,由朦朧變清晰:去鄉下買間房住如何?一些人剛剛這么想,一些人已經考慮成熟,還有一些人行動力極強,已經在田園山水間逆襲,成為有著城市戶口的新農民了。
很多農民工沒有把城市當成家,他們時時回望,鄉下有父母、侄甥、祖屋、倉房,有濯衣的溪水、滄桑的古廟、生銹的鋤鐮、啼鳴的雞鴨。家是對記憶的不舍,鄉下,有農民工的根。他們中有很多人還會回去。
與他們相比,一些意欲撲向農村懷抱的城里人,則不是出于對記憶的不舍,而是基于對城市的背叛。城市的空氣、食品、擁擠和冷漠,太讓他們失望了。移民不成,但污濁之外,好在還有清新的農村供他們選擇。
鄉下,就這樣被很多城里人和農村人用來逃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