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位農民工說,我常常想,城市究竟有什么好,為什么那么多人喜歡來?一幢幢高樓,貌似很發達,但沒有一間是我的;政府部門眾多,功能還算可以,但我要是不花錢,沒有一樣是為我服務的;空氣太糟了,水也有問題,有毒食品太多,綠化也跟不上,走到哪兒都是人擠人……
這雖是一家之言,但在某種程度上道出了一個階層的心聲。
住城里好,還是住鄉下好,這是一個復雜的問題,牽涉地理學、環境學、經濟學和社會學。如果以世俗理性為工具,單純地站在“鄉下是用來逃避的“這個語境看,那無論城里人還是鄉下人,都會以住在鄉下之“好”來證明住在城市之“壞”。這種比較盡管偏狹,但未必不產生啟示。
那在逃避者眼里,城市之“壞”有哪些呢?很多城里人可能都這樣念叨過:住城里不利于身體健康,公交車里空氣太差,室外空氣也不咋樣。在城里,無論學習還是工作,總感覺有壓力。城里鄰里關系太假……
寥寥數語,就揭開了城市病面紗。
城市病主要表現在:一、人口膨脹及其引發的就業難、治安惡化、公共衛生設施奇缺、空氣及水源污染嚴重、環境惡劣、就業競爭激烈、工人處境艱難等。二、交通擁堵及由此帶來的污染、安全等一系列問題,如居民出行成本增加,抑制人們的日常活動,居民生活質量隨之下降;交通擁擠導致事故增多,事故增多又加劇擁擠,頻繁停車和啟動增加能源消耗,增加尾氣排放量和噪聲。三、環境惡化使城市從傳統公共健康問題轉向現代健康危機,工業和交通造成空氣污染、噪音、震動,精神壓力導致疾病等。四、水資源短缺和污染,多數城市包括北京、上海,都面臨水荒。
從居住角度而言,鄉下雖有很多不盡人意之處,但當逃避者刻意以鄉下之“好”來反襯城市之“壞”時,鄉下可真就好上加好了。一位叫林彬陽的同學在作文里寫道:鄉村有清涼的山泉、良好的空氣,生活在這里就像生活在仙境。鄉村的孩子每天都有朋友玩,還在山路上跑來跑去……
孩子們是這種感覺,那大人們喜歡鄉下是何理由呢?
農民工老邱給出4條:空氣清新、噪音少;人情味兒足、心情好;鍛煉身體空間大、吃的東西新鮮;少了許多勾心斗角。城里人老史更是給出7條:一,沒噪音,沒尾氣,沒垃圾廣告,山清水秀,恬靜清新;二,想吃菜到地里扯一把,想吃肉到雞窩拽一只,絕對綠色;三,在山路上走,沒誰和你爭先后,沒意外事故,不會被壞人暗算;四,白天坐樹下,晚上坐窗前,萬般寂靜,心如止水;五,能串門兒,海闊天空地聊;六,能隨便養狗,愿養什么就養什么;七,可以罵人,多大官兒都可以罵……
至此,明眼人不難看出,所謂鄉下是用來逃避的,所謂農民工和一些城里人喜歡鄉下,一言以蔽之,無非是喜歡那里的自由和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