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文化,蔚為大觀。其中,節儉文化占據著重要的一席,是中國五千年傳統文化的精華。近日,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指出,要大力弘揚中華民族勤儉節約的優秀傳統,大力宣傳節約光榮、浪費可恥的思想觀念,努力使厲行節約、反對浪費在全社會蔚然成風。
節儉,往小里說,涉及修身、養性的傳統美德;往大里說,關乎國家、民族的盛衰興亡。因此,歷朝歷代的有識之士都非常注意節儉文化的普及推廣,久而久之便形成了博大精深的節儉文化。上古時期,唐堯、虞舜、夏禹都十分推崇節儉,堯為人簡樸,吃粗米飯,喝野菜湯,自然得到人民的愛戴。禹為天子,其傳說以節儉為特色。春秋戰國之際,墨家主張“節用”、“節葬”,節儉是墨家思想的核心內容。儒家也非常重視節儉的作用和意義。秦漢以后,關于節儉的故事在“二十四史”中隨處可見,甚至朝廷也將能否“節儉”作為官吏升遷的一項基本考核內容。隨著時代的推移,封建統治者越來越重視“儉”之德對社會穩定的作用,甚至把節儉放到了關乎國家建設,關系社稷興亡的高度來認識。
古人論節儉的著述更是浩如煙海,其中不乏振聾發聵的警世名言。像“儉,德之共也。侈,惡之大也。”“古有國者,未嘗不以恭儉也,失國者,未嘗不以驕奢也。”“審度量,節衣服,儉財用,禁侈泰,為國之急也”等等。
我最為欣賞的是《道德經》中的一句話:“我有三寶,持而寶之: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老子的學說,非常強調順其自然和清靜無為。老子是中國古代較早論述人與自然關系的學者,我理解他的這段話有三層意思,一是要以慈愛之心保護大自然,因為人類社會要發展,離不開對大自然的索取,如果不保護好大自然,一旦資源枯竭,人類社會不要說發展,甚至連自身生存都會成問題。二是提倡節儉,也就是說要盡可能地降低人的欲望,減少對大自然的索求,以免資源枯竭,從而延長整個人類的壽命。三是絕對不要冒天下之大不韙去干那些破壞大自然的事。從這個意義上來看,老子以慈愛、節儉和因循自然為寶,提倡節儉、反對奢侈浪費的觀點,不僅關系國家的興衰、王朝的替代,更關系到整個人類的命運。
盡管節儉文化由來已久,生動精辟,但是總有人不拿節儉當回事,一味地追求奢靡浪費,揮霍無度,其結果可想而知。隋文帝以節儉著稱于世,然而卻“不憐百姓而惜倉庫”,隋開皇十四年(594年)大旱,人多饑乏。是時倉庫盈溢,竟不許賑給,令百姓流離失所。比至末年,計天下儲積,得供五六十年。煬帝恃此富饒,所以奢華無道,遂致滅亡。由此看來,真正的儉者,是儉于己而博施于眾,而不是做守財奴貽害子孫后代。
再來看看當今中國,改革開放已經30多年,我國GDP保持連續高速增長,科技發達了,經濟進步了,人們的生活水平也提高了,但奢侈浪費現象卻嚴重了。比如,作為“天之驕子”的大學生,不但沒有把勤儉節約這個優良傳統發揚光大,生活中鋪張浪費現象卻頗為嚴重。食堂里、飯桌上、垃圾桶里,白花花的米飯,大堆大堆的剩菜隨處可見,有的饅頭甚至連個牙印都沒有就被扔掉了。再比如,公款浪費也十分嚴重,有調查顯示,餐飲企業中約八成的浪費來自于公款消費和商務宴請,約20%的浪費是由于團拜會和婚宴。另有報道說,據不完全統計,全國每年浪費食物總量折合糧食約1000億斤。還有諸如廁所無人卻水流不止、走廊白天也亮燈等浪費資源的現象比比皆是。這些情況都是與我們崇尚節儉的傳統美德格格不入的,必須加以制止,必須運用一切手段,一針見血地指出浪費的危害,大力弘揚節儉文化,在全社會形成良好的輿論氛圍,并且還要建立健全一套嚴格的反對浪費的規章制度和一個嚴格的監督、審核機制,做到事前預防,事后嚴懲。惟其如此,才能有效防止鋪張浪費,促使民風及文化由奢返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