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年,一位名字叫康斯坦丁·亞歷山大·斯特凡·馮·漢納根的德國人,只身離開舒適的家庭,飄洋過海,不遠萬里來到了中國。家人們都說他在“那里呆不多長時間就會跑回來的”。哪知,他前前后后在中國呆了46年之久,而且還為大清王朝的國防、軍事和經濟建設做了許多事情,最后也是在中國與世長辭。對于他的表現,歷來褒貶不一。
修炮臺,建軍港,獲賞頂戴
漢納根,1855年出生在德國的赫森州。他的家族是貴族軍人世家,與德國皇帝威廉二世有點轉彎抹角的親戚關系(大概算遠房外甥),屬于皇親國戚。其祖父曾為普魯士軍隊的少將。其父親以長于軍事科學著稱,參加了對法色當戰役等著名戰役,有突出的貢獻,被授予德軍中將。漢納根家里經常有來自軍界的人士高談闊論,這對于他的成長產生了很大的影響。他從陸軍士官學校畢業后,進入了炮兵部隊,官至陸軍炮兵上尉,專心于炮臺及防御工事的研究。
1879年春,漢納根從部隊退役。此時,清政府洋務運動正興,而國防是重中之重,李鴻章來到歐洲,尤其在德國物色軍事教官。漢納根的父親與天津海關稅務司德璀琳既是德國老鄉,又是老哥們,經過德璀琳的介紹,李鴻章同意將漢納根納入聘請名單,簽訂了7年合同。這樣,漢納根就于當年的11月獨自乘船來到了中國的天津,做了李鴻章的軍事顧問和北洋水師學堂教官。
漢納根對于工作十分投入,他給學生和軍官們講授步兵和炮兵等科目,組織軍事演習,還提出了一句響亮的口號:“今日事今日畢”,試圖變革清軍的懶散作風。在他的努力下,1880年,清軍引進了德國當時最先進的后膛槍“刺針槍”。同年,按照李鴻章的命令,漢納根與美國海軍上校柯克、清朝官員陸爾發一道前往旅順口勘察建造軍港事宜。為了保證軍港的修建和防御,李鴻章決定先在旅順口的山上修筑一些防御的炮臺,這個任務就交給了漢納根。
當時的旅順口還是一座與外界基本隔絕的荒島。漢納根將千方百計招募來的工匠組織起來,加以嚴格的分工,并委派工頭監督施工。當他看到工匠們使用的工具除了鍬、鎬、鑿、镢、鋤、錐等外,運水用的是原始的水車,運泥用的是手推車,挖泥和接泥則用的是方形木船和木制裝泥船時,他簡直驚呆了,立即上書李鴻章,提出引進西方先進的挖掘工具。李鴻章批準了他的要求,在德國訂購了大大小小的吸水機和1艘挖泥船,在大沽船廠訂造了4只鐵質接泥船。漢納根親自指導工匠操作這些現代化的施工工具,使得工程進度大為提高。由此,旅順口軍港建設工程被認為是我國第一次使用現代挖掘工具進行施工的工程。
旅順口軍港從勘察到先期工程結束,耗時近7年,期間中方主管更換了3人,歷任主管都認為漢納根是現場大批外籍專家與技術人員當中,最為優秀的一位。他十分敬業,什么難活、重活只要交到他手上,他都能夠完成,而且他個性比較圓融,好與共事。其中任職時間最長、功勞最大的袁保齡更是視他為高級工程顧問,除了炮臺工程以外,其它如開山、挖河、筑路、導海等工程,也常派他策劃與監督。
有資料表明,當時旅順口軍港工地周圍100多公里,碼頭、庫房、火藥庫、營房、炮臺等星羅棋布,沒有一條聯絡的道路,運輸十分混亂。漢納根利用工作的閑暇時間,指揮鋪修了一條碎石馬路以便運輸。在建筑嘮蠣嘴炮臺時,為了運料方便,漢納根特別設計修筑了一段1公里長的小鐵路。這條小鐵路被認為是我國東北地區最早出現的鐵路。漢納根憑借著嫻熟的技術,把一個壞了的挖泥船內的引擎改造成了機車引擎。此外,他還用不到5000兩白銀,主持修建了被認為是我國第一座軍隊醫院的“旅順水陸兵弁醫院”。該醫院全部采用西方先進的醫療技術,并從英國、德國等國聘請醫生,購買先進的藥品、器材、透視機等設備。
由于工作出色,1886年,漢納根獲清廷獎賞三品頂戴花翎。同年底,因為法國人獲得了旅順口軍港的后期工程承包權,他離開了工作生活近7年的旅順口。這時,他所親自督造的那10座大小不一的炮臺,已安裝上了口徑不一的60多尊火炮。還有,他奉命在大連灣修筑的5座海岸炮臺和1座陸路炮臺已落成,形成了北洋海防上的堅強要塞。之后,合同到期的漢納根又接受李鴻章的聘請,主持了威海衛炮臺的設計和建造。
關于在漢納根主持下完成的這些炮臺,一直存在著爭議,有人認為其“專為備擊洋面敵船而設”,“只能顧及海中,不能兼顧后路”。但據漢納根自己后來接受西方記者訪問時稱,他當時曾經具稟聲明,并條陳慎防敵軍由陸后犯事宜,只是沒有被清朝當權者所接受罷了。有的大清官員們甚至認為,只要在炮臺后面豎些木柵欄就可以防御后犯之敵。
至于有人說漢納根“購軍械以謀外快”的問題,也不是空穴來風。相傳,漢納根是德國克虜伯兵工廠在中國的代理人,經他推薦,在其主持修建的那些炮臺中,也確實安裝了不少克虜伯兵工廠所制造的不同口徑的火炮,如旅順口規模最大的黃金山炮臺就安裝了16尊。不過,更多的人認為這些火炮的質量確實不錯,價格也算“公道”,漢納根從中拿點“好處”也是不為過的。
赴前線,戰黃海,奮勇效力
1891年,漢納根“告辭回國”。兩年后,他接受閩浙總督邊寶泉的聘請,重返中國,幫助修建了廈門胡里山炮臺。該炮臺安裝有德國克虜伯兵工廠所制造的、有效射程可達6460米的巨型火炮。當年每尊造價約白銀5萬兩。該炮在抗戰初期還擊中過一艘來犯的日本軍艦。2000年8月24日,該炮以“現存最大的海岸炮”文物資格榮獲“大世界吉尼斯最佳項目獎”。
1894年7月,李鴻章給邊寶泉寫信,提及朝鮮戰事緊急,希望他能夠讓漢納根速來天津參謀軍事。邊寶泉二話沒說,立即派人護送漢納根日夜兼程抵達天津。漢納根在與李鴻章商定了從水陸向朝鮮牙山運兵增援的計劃后,自告奮勇隨運兵船同行,然后經仁川抵漢城偵察日軍情況。當月21日、22日、23日,“愛仁”號、“飛鯨”號和“高升”號等3艘英商運輸船分別秘密從北塘、大沽口出發,由北洋艦隊派軍艦護送直赴牙山。漢納根與1100名“仁”字營淮軍所乘的“高升”號是23日自大沽口起錨的。不料,此事被日本間諜井上敏夫通過李鴻章公館的一個雜役和北洋機械局的劉棻等線人而得知。日本當局立即出動了10多艘軍艦及魚雷艇隊阻截。25日,日軍不宣而戰,在豐島附近海面擊沉了“高升”號,漢納根和少數英國船員、中國士兵跳水求生。漢納根憑借早年練就的一身好水性,在海上漂流了四五個小時,游到了一座島嶼,后被路過的德國軍艦“伊力達斯”號所營救。
8月4日下午,漢納根返回天津。不久,李鴻章委任漢納根為北洋海軍副提督兼總教習“代為指教以助丁汝昌”,李鴻章表示“君誠愿往,老夫之心安矣。”
在之后爆發的中日黃海海戰中,漢納根與北洋水師提督丁汝昌在旗艦“定遠”號上指揮作戰。當丁汝昌受傷后,劉步蟾在漢納根的協助下,接過了指揮權,兩人共同督戰。
海戰結束后,光緒皇帝特別頒發圣旨道:“洋員漢納根在海軍當差,教練有方,此次大東溝之戰,奮勇效力,深堪嘉獎。加恩賞給二等第一寶星,以示鼓勵。”后又賞加雙眼花翎提督銜,并賞穿黃馬褂。這“雙眼花翎”可是最高榮譽,連“中興之臣”曾國藩都未得到,漢納根一時間成為大清國傳誦的英模人物。
值得一提的還有,漢納根在任北洋艦隊總教習期間,改單膝下跪或作揖的清軍軍禮為世界標準的舉手禮。
上奏折,得諭旨,壯志難酬
1894年10月,當大清國的官員還在為黃海海戰的失利推卸責任時,漢納根提交了一份建議書《整頓水師芻言》。他在總結了黃海海戰后認為:中國海軍“近八年中未增添一新船,所有近來外洋新式船炮,一概烏有,而倭之船炮,皆系簇新,是以未能制勝”。為此,提出3條建議:一是對北洋艦隊及中國海軍“先竭力整頓”,全國海軍應由海軍衙門統一指揮調度,并立即著手“添置新船”。二是對日應實行持久戰,“以今而論,與倭大戰,恐無勝理”,應“隨戰隨退,隨退隨即增兵。封凍后又可添數萬,兵力亦可漸厚”。三是向外國購買槍械,建一支由2000名外國軍官組成的軍官團,另外招募外國軍事教官,趕編練陸軍10萬人,以代替不能打仗的兵勇等。
光緒帝看了漢納根的奏折很高興,于同年11月15日下旨準奏,朱批:“詳察漢納根所議,實為救時之策。著照所請,由督辦王大臣諭知漢納根,一面迅購新船,一面開招新勇,招募洋將即日來華,趕速教練成軍。所有一切章程,均責成臬司胡燏棻會同該員,悉心籌劃,稟明督辦王大臣,立予施行,不令掣肘。”
漢納根的奏折和光緒帝的諭旨,使漢納根成了中國新式軍隊的策劃人和創建人。但是,光緒帝的諭旨后來被“束之高閣”了,漢納根的那些建議也未能完全實現。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拿編練新軍來說,漢納根起初雄心勃勃,但他提出的編練人數被一減再減。最后,竟然連他任新軍總辦的命令也被撤銷了,由胡燏棻取而代之。這主要是遭到了慈禧太后支持下的重臣榮祿、剛毅和一心想當新軍總辦的胡燏棻等人強烈阻撓的緣故。他們認為讓外國軍官主持練兵,“恐后患十倍于倭”。漢納根在改任為教習后,回到他在天津的住所“休息”。但胡燏棻畢竟是個官僚,不大熟諳軍事。后有人向朝廷建議稱:沒有漢納根的參與,胡燏棻是練不出兵來的。光緒帝聞訊,立即叫翁同龢寫信給李鴻章過問此事。左右逢源的李鴻章這時想出了一個“一箭三雕”的主意,調胡任蘆津鐵路督辦,由袁世凱接替胡的新軍總辦職位,而讓漢納根出任新軍總教習。
經過此番折騰,漢納根已經全然沒有了當初的那般熱情。雖然,他關于大規模編練新軍的計劃流產了,但試點工作還是開始了,所編練的10營“定武軍”,分步兵、炮兵、工兵和騎兵4個兵種,人數近5000人,這是我國歷史上第一支仿效西方的軍隊,在組織、訓練、技術、武器等方面全盤西化,聘請歐洲軍官擔任教官,全部使用進口的西方武器,打下日后北洋軍的基礎。其最初屯駐馬廠,后因營房不足,遷移到天津小站原先盛軍所用的營盤。
做生意,入商場,客死他鄉
當漢納根看見自己的那些建議落空以后,遂從清朝軍隊中“退伍”,轉向了商場。1898年,他利用上層人脈和官場“潛規則”空手套白狼,由德華銀行作保,自己一分錢不出,與井陘縣文生張鳳起合伙成立了“井陘礦務公司”。不久,北洋大臣袁世凱將該礦收為官有,與漢納根訂立官商合辦契約,設立“井陘礦務局”,漢納根由此成為當時中國的富豪之一。他雇傭了大量仆役,其在北戴河的別墅占地1100多平方米,距海灘不到100米,有20個房間,至今仍是當地的標志性建筑(現北戴河保四路7號)。
此外,漢納根還涉足餐飲業,建立了利順德飯店。當他聽說德國著名的糕點師威廉·起士林隨德軍部隊來華后,立即資助其開了一家西餐館,即“起士林西餐館”。在他的介紹下,起士林還承包了津浦鐵路線上的面包供應,名聲傳遍了中國各地。漢納根在天津創辦了第一份中文報紙《直報》,該報一創刊,就成為反省甲午戰爭、探討強國之路的重要論壇,著名思想家嚴復連續在該報發表了《論世變之亟》《救亡論訣》《原強》《原強續篇》和《辟韓》等5篇論文,猛烈批判君主專制。
1905年,漢納根與德璀琳的大女兒結婚,后育有一男二女。
1914年8月,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后,漢納根在天津為德軍購買了大量軍用物資,并召集德僑為戰爭捐款。
1917年,中國參加協約國對德國宣戰后,漢納根成了敵僑。盡管他動用了所有關系,想保留自己和岳父德璀琳家族在華的所有財產,但最終沒有成功。
1918年底,漢納根被遣送回國。1921年,漢納根再度來華。他在過了兩年坐吃山空的奢侈生活后,開始走向窘困,后依靠高星橋和起士林的接濟為生。
1925年,漢納根因患食道癌,醫治無效,在天津逝世。高星橋一手操辦了他的喪事,為他定制了一口水晶棺材,并且送給他的遺孀10萬兩白銀。
這個高星橋是何許人也?為何如此厚待漢納根呢?原來,高星橋是打鐵世家出身,祖籍江蘇南京,后定居天津蘆莊子。他做過零活,開過火車。二十七八歲時進入井陘礦務局任司磅員時,被漢納根一眼相中,悉心培養,破格提拔為銷售總代理。數年后,平步青云的高星橋利用漢納根留給他的資金,在天津興建了當地最大的商場——勸業場。當他有了兒子后,取名高渤海,乳名“柏林”,意為不忘漢納根之恩。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