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社”最初指的是土地神,先秦時期,由“祀社”的群體行為演變?yōu)榈胤叫姓挝唬詡鞒械澜y(tǒng)為目的的“士”人集團的民間化直接孕育了后世的社團組織。“白蓮社”是中國古代文學史上第一個明確以“社”命名的組織,中國古代結(jié)社意識亦由此覺醒,不過,真正意義上的文人社團出現(xiàn)在唐代。中唐時幕府詩人結(jié)“詩社”,“大歷十才子”是幕府詩人結(jié)社的代表,“十才子”相繼謝世后,他們的結(jié)社活動也趨于衰落,真正對后世文人結(jié)社產(chǎn)生影響的,當數(shù)中唐詩人白居易晚年所結(jié)“香山九老會”。
歸隱香山結(jié)緣古寺
“安史之亂”之后,大唐王朝由盛轉(zhuǎn)衰,“牛李黨爭”日趨激烈化,著作等身的平民詩人白居易即生活在這樣的時代。
白居易(772—846)字樂天,晚年又號“香山居士”,河南新鄭(今鄭州新鄭)人,唐代偉大的現(xiàn)實主義詩人、中國文學史上負有盛名且影響深遠的詩人和文學家。他的詩歌題材廣泛、形式多樣,語言平易通俗,有“詩魔”和“詩王”之稱。白居易官至翰林學士、左贊善大夫,有《白氏長慶集》傳世,代表詩作有《長恨歌》《賣炭翁》《琵琶行》等。
一般說來,唐憲宗元和十年(815年)以前,白居易秉承“兼濟天下”之鴻志,指陳時政,反對腐朽勢力,創(chuàng)作上也頗活躍,倡行“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與元九書》),著有《新樂府》、《秦中吟》等諷喻詩,做到了“唯歌生民病”、“句句必盡規(guī)”,與杜甫的“三吏”、“三別”同為著名的詩史。元和十年遭受沉重打擊,被貶江州后,他一改早年“兼濟之志”而“獨善其身”,一邊“吏隱”,一邊與僧、道交游,以求與世事無忤,知足自保。與此相應,創(chuàng)作了大量的感傷詩、閑適詩。政治仕途上屢次被貶,白居易心情極度抑郁,在他人生的后期便為自己安排了一條“中隱”之路,以太子賓客的身份分司東都洛陽,于香山寺結(jié)“九老會”,度過了他人生最后的18年。
《新唐書·白居易傳》有記載:“居易初遇憲宗時,事無不言,湔剔抉摩,多見昕可,然為當路所忌,遂擯斥,所蘊不能施,乃放意文酒。既復用,又皆幼君,偃蹇益不合,居官輒病去,遂無立功名意。與弟行簡、從祖弟敏中友愛。東都所居履道里,疏沼種樹,構石樓香山,鑿八節(jié)灘,自號‘醉吟先生’,為之傳。暮節(jié)惑浮屠道尤甚,至經(jīng)月不食葷,稱‘香山居士’。”
白居易的暮年與香山結(jié)緣深厚,此處所提的“香山”指的是古都洛陽城南的香山,不是北京西郊的香山。香山寺是龍門石窟的十寺之一,始建于北魏熙平元年(516年)。唐武后垂拱三年(687年),為安頓印度來華高僧地婆訶羅的遺身重建佛寺。天授元年(690年),武則天在洛陽稱帝,建立武周王朝。武則天也是信佛之人,梁王武三思深知女皇對佛事信奉,于是奏請女皇,敕名“香山寺”,并重修該寺。武則天聽從了武三思的建議,調(diào)撥銀兩,重修香山寺,重修后的香山寺巍巍壯觀,富麗堂皇。
唐文宗太和六年(832年),歷憲、穆、敬、文四朝的白居易告老還鄉(xiāng),捐資重修香山寺,并撰《修香山寺記》:“洛都四郊,山水之勝,龍門首焉。龍門十寺,觀游之勝,香山首焉。”白居易熱愛香山,自號“香山居士”。后來經(jīng)常住在香山,并與如滿和尚等人結(jié)成“香山九老會”,吟詠于該寺的堂上林下。唐武宗會昌六年(846年),白居易在洛陽履道里私第去世,家人遵囑將其葬于城南香山琵琶峰下香山寺附近如滿法師塔之側(cè)。
招邀知己道坊結(jié)社
唐武宗會昌五年(845年)的春夏兩季,白居易家中先后舉行了兩次著名的聚會。
第一次聚會是在當年的暮春三月,與會的加上白居易共計7人,有原懷州司馬胡杲(89歲)、原衛(wèi)尉卿吉旼(88歲)、原滋州刺史劉真(87歲)、原龍武長史鄭據(jù)(85歲)、原侍御史內(nèi)供奉盧真(82歲)、原永州刺史張渾(77歲)、原刑部尚書白居易(74歲)。白居易曾作《七老會詩》:“七人五百八十四,拖紫紆朱垂百須。手里無金莫嗟嘆,樽中有酒且歡娛。吟成六韻神還壯,飲到三杯氣尚粗。嵬峨犯歌教婢拍,婆娑醉舞遣孫扶。天年過高二疏傳,人數(shù)多于四皓圖。除卻三山五天竺,人間此會更應無。”(見《長慶集》卷七一)
當年夏天,白居易在洛陽履道坊中與8位壽星又一次舉辦“逸游文會”。與宴者新添兩位高壽老人,136歲的李元爽和95歲的禪僧如滿。因白居易晚年號“香山居士”,故又稱之為“香山九老會”。白居易的《九老圖詩序》記載了這兩次聚會:“會昌五年三月,胡(杲)、吉(旼)、劉(真)、鄭(據(jù))、盧(真)、張(渾)六賢,于東都敝居履道坊合尚齒之會。其年夏,又有二老,年貌絕倫,同歸故鄉(xiāng),亦來斯會。續(xù)命書姓名年齒,寫其形貌,附于圖右,與前七老,題為《九老圖》,仍以一絕贈之。”原注:“二老,謂洛中遺老李元爽,年一百三十六,歸洛;僧如滿,年九十五歲。”另,《新唐書·白居易傳》所載之“九老”有原秘書監(jiān)狄兼謨和原河南尹盧貞,而無李元爽與如滿和尚。其實,據(jù)《九老會詩序》和《九老圖詩序》,狄、盧二人以“年未七十”,不預“九老”之列,李元爽、如滿應名列其中,此數(shù)人是白居易晚年交游甚密的高年不仕人物。
這群平均年齡約九旬的老人,不時游宴于香山龍門寺,詩酒唱酬。為此盛事,白居易寫了《九老圖詩》,著重描繪李、僧二老的仙姿道骨:
雪作須眉云作衣,
遼東華表鶴雙歸。
當時一鶴猶稀有,
何況今逢兩令威!
白居易晚年結(jié)“九老會”主要為遠避黨禍,靜思談禪,酌酒賦詩,獨善其身以終天年,其性質(zhì)主要是“怡老”。但是,白居易在唐代畢竟是一位聲名僅次于李白和杜甫的重要詩人,其詩歌創(chuàng)作數(shù)量在唐代亦首屈一指。對于這樣一位著名詩人,如果僅認為他結(jié)“九老會”以娛老為主不免過于膚淺。實際上,“九老會”由富有詩才的詩人和僧人組成,白居易與他們在香山寺詩酒唱和,切磋詩藝,創(chuàng)作了大量恬淡靜美、富有禪境禪意的“閑適詩”,不少曾積極參與政治,后來退出政壇閑居洛陽的文人們紛紛心向往之,其影響力不可小覷。“空門寂靜老夫閑,伴鳥隨云往復還。家釀滿瓶書滿架,半移生計入香山。”(《香山寺二絕》)這里所描繪的,正是白居易晚年生活的寫照。為保存詩稿,白居易又把自己從唐文宗大和三年(829年)到開成五年(840年)所作的詩,共800多首,取名《白氏洛中集》,收藏在了香山寺藏經(jīng)堂內(nèi)。
九老仙去遺風猶存
“香山九老會”有詩酒唱和的內(nèi)容,以談禪娛老為主,是古代怡老詩社之祖,并且對各類文人社團都產(chǎn)生了重要影響。
后世有很多文人士大夫仿效白居易“香山九老會”晚年結(jié)社賦詩相樂。清沈德潛曾點出“九老會”流延的脈絡,“昔白太傅居香山,與胡杲諸人為九老會;李文正罷相,居京師,與張好問諸人亦為九老會;文潞公在洛下,與富鄭公諸人為耆英會,史冊艷稱之。”宋代歷任仁、英、神、哲四朝宰相的文彥博,欽慕唐代白居易“九老會”的做法,召集洛陽公卿士大夫中年高德重者12人聚會自娛,時人稱“洛陽耆英會”。該會尊重年齡而不重官級,排列了眾人的位次,在妙覺寺資勝院內(nèi)建“耆英堂”,繪像留念。與會者輪流作東,或于家中宴樂,或暢游名園古剎。眾位老者須眉皆白,衣冠偉岸,神采奕奕,每次流連于山水、竹林、亭榭間,都會引得京城里的人跟隨觀看,可算得上當時洛陽城的一大盛事。許多文人雅客為此留下筆墨,司馬光曾作《洛陽耆英會序》,明人沈自晉還將其人其事演繹出《耆英會》傳奇。
北宋神宗元豐初年,徐師閔、元絳、程師孟等人“因相與繼會昌洛中故事,作九老會。”明初,林原縉、丘慎余、何東閣等9人“修白香山故事”,結(jié)“花山九老會”;“香山九老會”之雅事甚至引得清代的乾隆皇帝也想附庸風雅一把。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秋,他下詔舉行“九老會”,選擇在朝的王公大臣年齡最長者9人,共677歲;又選在朝的武臣9人,年齡共722歲;最后是退休的大臣9人,共704歲,3組老臣共27人,也稱為“九老會”。27位須發(fā)皆白的老人暢游北京西郊的香山,紅葉林中、香爐峰下,也別有一番風味。乾隆皇帝曾為“香山九老會”題詩并作序,其中點明“九老會”淵源:“九老會源于唐而繼于宋,然宋自別名為耆英,而唐亦始以七,后乃成九。”誠然,此香山非彼香山,奉旨游山和無拘無束游山自不可同日而語。從中可見,白居易香山結(jié)“九老會”對后世文人結(jié)社影響很大,它直接孕育了以后的“怡老會”,成為后世特別是明末文人社團的一個重要類型。
“香山九老”也是歷代畫家作畫的題材取處。明代周臣繪《香山九老圖》,繪古松聳立,雜樹崢嶸,山坳置幾,一老撫琴,二老聆聽,小童侍立;坡石間二老漫步交談,峭壁有二老眺望,山路上一老者偕童而來,一群無名利之爭的快活老人躍然紙上。
相應的觀畫詩也有很多,明代吳寬在其《為陸全卿題劉松年香山九老圖》里夸耀:“劉侯此圖超俗塵,能與九老俱傳神。”
這件宋代劉松年《香山九老圖》設色古雅,圖中有高士(士人、隱士)、侍從(侍女、童仆)、文玩(琴棋書畫)、溪澗、湍泉、松、竹、柏、牡丹、桃花、橋、欄桿、家具(屏風)、飲食器、扇等人物景致,其人物衣紋及樹石的線條都相當遒勁,松、石的表現(xiàn)尤其精到不俗。在刻畫人物形象方面,作者著重于對人物表情的描繪。人物布局上聚散都非常富于變化,筆法工整嚴謹,衣紋線條準確,挺拔而秀逸,極富質(zhì)感,且色彩鮮艷、古拙。此圖在景物刻畫上也非常嚴謹,小徑上的碎石、亭臺、屋宇等一筆一筆地描繪,松柏、梅樹、竹葉也細細地勾勒,顯示出畫家精謹細密的功夫,是宋畫中的精品。
明代顧應祥得觀一幅《九老圖》,則說:
香山老人避世人,
性耽沖淡樂天真。
招邀知己結(jié)雅社,
眇視聲利同埃塵。
流風已遠事若新,
茲圖無乃傳其神。
衣冠不異山中叟,
抱負俱為席上珍。
歲月悠悠幾百春,
高名千載迥絕倫。
廟堂勛業(yè)倘來寄,
泉石襟期見在身。
便欲相從一問津,
撫卷令人感慨頻。
浮玉山前亦堪樂,
澄湖碧浪涵秋曼。
回顧白居易一生,從刑部尚書至江州司馬,再到“香山居士”,他借此完成了由儒而釋的轉(zhuǎn)變,“香山九老”的雅聚是唐武宗會昌五年(845年),正是白居易去世前一年。白居易字樂天,“樂天”二字深意綿遠,出自《周易·系辭上》:“樂天知命,故不憂。”樂天方能樂山知水,才有了“香山九老”的相聚,9位老人均經(jīng)歷過官場與世間的險惡叵測,愈覺山水清暉之樂趣,加之知己友朋相酬,人間樂事夫復何求呢?至于后人相加效仿,“怡老社”的風習自此流衍,那就不是白樂天操心的事了。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