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愛國將領張學良,在其坎坷的一生中,曾先后4次到達南京。其間悲歡離合,閱盡人生,寫下了與這座古城的不解之緣,記錄了一個個凄美動人的故事。
1930年11月:
一到南京凱歌高奏待如上賓
1928年6月4日,隨著皇姑屯爆炸事件的發生,形成了張學良生命中的轉捩點。此前少帥對日本人心存幻想,而此時,殺父之仇在其胸中燃起熊熊的復仇之火。是年末,張學良宣布“易幟”,發誓效忠國民政府。蔣介石欣然接受,遂實現了“中國的統一”。
北伐勝利后,由于李宗仁、白崇禧、黃紹竑為首的新桂系集團勢力日益坐大,引起蔣介石集團的驚懼恐慌,日益激化為水火不容之態。1929年3月27日,蔣桂戰爭爆發。4月,張學良發出通電,聲援蔣介石,加上部分桂系將領陣前倒戈,遂使桂系悻悻敗歸。
1930年4月,閻錫山、馮玉祥、李宗仁組成反蔣同盟,掀起“中原大戰”。8月6日,汪精衛聯絡反蔣各派,在北平召開“國民黨中央黨部擴大會議”,另行組織中央政府,旨在倒蔣。值此岌岌可危之際,9月18日,張學良發出“和平息爭”的擁蔣“巧電”,揮師南下,僅以10日,即占領平津和華北地區,反蔣聯盟旋即土崩瓦解。
鑒于上述,蔣介石對張學良感恩戴德,敬謝不已,遂于1930年10月9日正式授予張學良中華民國陸海空軍副總司令之職,并誠邀張學良到南京會晤。
11月7日,張學良離開沈陽,進入關內。隨行人員有夫人于鳳至、弟弟張學銘及各部門官員衛兵100多人。8日,抵天津。
11月11日晨,張學良所乘專列由天津起程向南京駛去。一路上,他受到出乎意料的歡迎。由天津以南,大小車站都張貼了各式標語,上寫:“張副司令是和平息戈的使者!”“張副司令是國家統一的表率!”等。
12日,專列駛抵浦口。張群、宋子文、何應欽等率700多名高級官員,早已恭候多時。張學良下車,換乘專輪渡江。此時,獅子山炮臺鳴炮19響,軍艦上奏起《迎上將樂》,外輪上均懸掛中華民國國旗表示歡迎。從中山碼頭登陸后,張學良轉乘轎車,沿中山大道直抵國民政府官邸。車子停穩,張學良剛剛走下車,此時滿身戎裝的蔣介石即趨步向前,打破常規,行西式見面禮節,與之熱情擁抱。此節在歷來國民政府接遇貴賓的儀式中,概屬空前。
當日晚,蔣介石以國民政府主席兼陸海空總司令的身份,舉行隆重的歡迎儀式。蔣介石、張學良發表了熱情洋溢的講話,全場氣氛極其熱烈,堪稱罕見。儀式之后,舞會開始,宋美齡邀請張學良翩然起舞,一時傳為佳話。
最令張學良受寵若驚的是,蔣介石始終以對等的身份對他竭誠歡迎。蔣、張多并肩偕行,宋美齡,于鳳至則形影左右,并結為金蘭姊妹。他們齊至的勵志社合影一張,照片背景是中山先生題寫的楹聯“仰天地正氣,法古今完人”。參加合影者自左至右,依次是:張學良、宋靄齡、于鳳至、宋美齡、蔣介石。于鳳至居中,左右各挽一宋,親昵之情,油然現之。
1930年12月4日張學良離寧北返,9日抵達天津。
1931年4月:
二到南京厚禮相待參國政
1931年2月,蔣介石決定召開國民會議制定約法,選舉總統。此事,國民黨元老胡漢民持反對態度,蔣將其軟禁于湯山。蔣介石惟恐時局驟變,遂命張學良旋即在北平成立陸海空軍副總司令行營,旨在強化對北方的控制。
胡漢民被拘,引起軒然大波。民國重臣林森、谷應芬及兩廣軍閥陳濟棠、李宗仁聯合反蔣,相為桴鼓。蔣介石計劃的“國民會議”擬于5月5日至7日在南京舉行。為團結親嫡、排除異己,蔣再次邀請張學良前來金陵,參加會議。
4月3日,張學良由北平動身,先抵津門,再乘專機直飛南京。在明故宮機場,蔣介石夫人親往迎接。古城金陵的大街小巷到處貼有“歡迎擁護中央、鞏固統一的張學良將軍!”“歡迎維護和平,效忠黨國的張副司令!”等標語,盛情偉況,不減昨年。張學良行營與首次同,仍設在孔祥熙鐵湯池府邸。是日晚,張學良剛一坐定,蔣宋伉儷即告來訪,對少帥噓寒問暖,殷切備至。
5月16日,蔣介石親邀張學良共同參加閱兵,少帥欣然前往。蔣請張學良為士兵訓話,張講得激昂慷慨。“國民會議”期間,蔣介石多次到鐵湯池官邸看望張學良,談時論政。
張學良此次來南京,蔣介石安排交際處處長劉令俠負責少帥的生活娛樂諸事。劉受命多方了解少帥的嗜好。當聽說少帥平日愛吃紅燒肉和芒果,并專愛看外國影片時,劉令俠當天就派專人去上海,搞來了最新的外國影片和新鮮上等芒果,而紅燒肉則每餐必備。此外,又購得一些南方的名果珍品,諸如皇帝蕉、太子杷等,一并送進鐵湯池公館。
為了取得少帥一行的滿意,蔣介石除了對張學良本人關切殷殷、無微不至外,對所有的隨行人員,亦一律以厚禮相待。由政府組織實施,凡少帥隨行人員,胸前一律佩戴證章,允許他們進入南京的商店、戲院、影院、浴館及各種娛樂場所,購物等一切消費一概享受7折待遇,虧損由政府予以補貼。故而南京的商業界大小老板,一時間對于東北軍人倍表青睞,恭而迎之。
又則,蔣介石對張學良的貼身官員,常以各種名義,施以賞賜。金陵一月,即先后獎賞少帥的隨身副官劉銳和周彥高級呢料軍服數套,以及其他的南京名貴產品。待他們離寧返回時,每人特地買了幾只柳條箱子,方才裝得下。
1935年10月:
三到南京冷冷清清自嘆息
1935年9月,蔣介石依然奉行“攘外必先安內”的決策,他令西北剿匪副總司令張學良速赴西安“剿滅”紅軍。張學良一抵西安,即運籌帷幄,立馬投入與紅軍的搏戰之中,實指望盡快殲滅紅軍,不負蔣之厚望。誰知事與愿違,交戰中,竟屢戰屢敗,連裝備最精良的第一一○師,亦被紅軍全殲,師長何立中被擊斃。正當少帥焦慮苦悶之時,他接到通知,要他到南京參加國民黨的四屆六中全會。于是張學良下令,各路“剿共”大軍暫息干戈,原地待命。
10月29日,張學良飛抵南京。
機場上的冷冷清清,寥落沉寂,令張學良倍感傷心。少帥走下飛機,茫然四顧,再也看不到往昔那種冠蓋如云,熱烈相迎的情景,只有一個他在武漢時期的參謀長錢大鈞等候在舷梯旁。冷落的場面刺疼了他的自尊心,他心中掀起了激烈的狂瀾:東北淪亡,敗軍之將,流離失所,寄人籬下,使他倍感凄楚。
連日來,在南京,國民黨的大會盡管開得有板有眼,“圓滿成功”,但總難掩少帥情緒的低落和失意。雖然蔣介石一如既往地在官邸招待,雖然南京的政要大員還似從前一樣的笑面恭維,但褪去這虛情假意的遮布,所暴露出的冷酷現實,恰與自己長期以來苦苦追求并為之奮斗的念想南轅北轍,大相徑庭。
尤其是,此次回南京,所遇兩事,使他本已受傷的心靈再遭受傷害。
其一是,由于蔣介石采取“一箭雙雕”策略,致使張學良及其東北軍陷入困境。東北軍在陜西前線“剿共”,部隊損失3個師兵力,兩個師長陣亡,尚有兩個參謀長、6個團長或死或被俘。如此慘重的損失,在東北軍戰史上絕無僅有。
蔣介石此前曾明文宣布:凡因“剿共”損失的部隊,一律不得取消番號,并補充從優從先。故而,張學良此次到南京,曾多次向蔣介石、何應欽提請軍隊補充之事,結果非但未得補充,反被南京政府敕令撤消東北軍一一〇師與一〇九兩師之番號,實在是欺人太甚。
其二是,1935年11月1日,國民黨四屆六中全會開幕式后,與會人員合影期間,親日派汪精衛突遭槍擊,當時與汪同坐第一排者,文人張繼,武士便是張學良。槍擊發生霎那,張繼將持槍者攔腰抱住,張學良則飛起一腳將其手槍踢落在地。
而這“一腳”使張學良悔憾終生,與其說是踢在了開槍者身上,毋寧說是踢在了自己的良心上,深感自己的心在陣陣作疼,陣陣流血!因為襲擊者孫鳳鳴,系晨光通訊社記者,是一位忠勇愛國的熱血青年。基于這年10月日本政府對中國提出侵華反共的“廣田三原則”后,汪精衛所暴露的賣國求榮的嘴臉,孫鳳鳴挺身而出,實現了全國人民嚴懲賣國賊的意愿。張學良過后思之,一股敬佩之情油然而生,因而內心深處受到強烈的自責。
1936年12月:
四到南京終生幽禁此一行
1936年,中國人民救亡圖存的聲浪日高,張學良愿意接受中共提出的“停止內戰,一致抗日”之主張,致電蔣介石,旨在聯共抗日。誰知蔣怒不可遏,于12月4日飛抵西安,親自督戰。張學良力勸蔣放棄“剿共”政策,先是“苦諫”繼而“哭諫”,均無成效,只得“兵諫”逼蔣抗日,張學良、楊虎城毅然扣押蔣介石,于12月12日發動了震驚中外的西安事變。
經多方調解和協商,蔣介石接受“停止‘剿共’政策,聯合紅軍抗日”等六項條件,西安事變和平解決。
12月25日,蔣介石及前來迎接的宋美齡、宋子文等,擬乘專機返回南京,張學良親自專程護送。他對蔣并無他意,更無加害之念,但他萬未料到此次南京之行,竟成為其終生被幽禁之始。
12月26日午后,蔣介石安抵南京。政府官員齊集故宮機場,迎候蔣歸。
張學良走下飛機,即被送往宋子文公館。宋子文夫妻每日陪他玩牌、打球,熱情有加。在宋宅住5日后,即告轉移。此后發現,在張學良車后總有兩車同行,一屬南京警務廳、一屬中統特務,張學良的行動已處于被監視之中。
其實,5日前,蔣介石就通過宋子文暗示張學良應寫一個請罪材料。少帥思忖再三,于是親自提筆致蔣一函,系“負荊請罪”之辭:介公委座鈞鑒:
學良生性魯莽粗野,而造成此次違反紀律不敬事件之大罪。茲靦顏隨節來京,是以至誠,愿領受鈞座罪責處以應得之罪,振紀綱,警將來,凡有利于吾國者,學良萬死不辭,鈞座不必念及私情有所顧慮也。學良不文,不能盡意,區區愚忱,伏其監察!專肅。敬叩
鈞安!
學良謹肅
十二月二十六日 張學良當時設想,《請罪書》想必可以得到蔣的寬恕,然而事與愿違,蔣介石將這封《請罪書》的原件和抄件,分別呈送國民黨中央和南京國民政府。自此以后,對張學良的迫害就日甚一日了。
12月30日,蔣介石任命李烈鈞為審判長,朱培德、鹿仲麟為審判官,組成高等軍事法庭。宋子文聞訊,遂至蔣面前為之抗爭,并同蔣介石拍案翻臉,但蔣我行我素,拒未聽之。31日上午,在軍事委員會軍法處(今南京羊皮卷巷12號),對張學良開庭審判。由李烈鈞宣讀事先擬好的判決書,以“首謀伙黨,對于上官暴行脅迫”罪宣布判處張學良有期徒刑10年。頃刻間,張學良變作階下囚,被憲兵押送至孔祥熙別墅(位于南京中山門外),看管起來。
判決書宣判兩小時后,蔣介石又列理由,假惺惺地呈請國民政府,特赦張學良。
翌年(1937)1月4日,在蔣介石授意下,國民政府主席林森召開委員會議,一致通過“準予特赦”,遂發布命令:
張學良處十年有期徒刑,本刑特予赦免,仍交軍事委員會嚴加管束,此令。
從此,張學良的自由被剝奪,開始了悠長而凄苦的幽禁生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