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經過改革開放30多年的快速發展,已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實體,面臨產業升級和結構調整的巨大壓力。雖然提高經濟效益、轉變經濟增長方式、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已被提出多年,但是收效并不顯著,數量擴張型經濟增長仍是發展的主旋律。進入21世紀以后,在固定資產投資、外貿出口和消費三大經濟增長驅動力中,固定資產投資呈攀升走勢,資本形成總額從2000年占支出法GDP的35.3%,攀升至2011年的占49.1%,升高了13.8個百分點;最終消費總額從2000年占支出法GDP的62.3%下降至2011年的占48.3%,降低了14.0個百分點。2012年投資增速有所下降,消費增速顯著上升,但是投資消費失衡狀況并沒有根本改觀。外貿出口占比先升后降,這主要是受到國際金融危機影響;但在總體上所占比例不高,2000年占2.4%、2011年占2.6%,故影響有限。因此,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主要是從以固定資產投資為主的數量擴張型經濟,轉變為以居民消費為主的質量效益型經濟,逐步走上消費主導型經濟發展道路。
實現向消費主導型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無疑要研究消費主體——人口的數量、質量、結構變動,并將這種變動同消費需求變動結合起來,作出有理論依據、有實踐案例解析的闡釋。特別要從中國的實際出發,闡釋為什么固定資產投資長期居高不下,居民消費占比持續下滑,怎樣啟動消費并走出一條消費主導型經濟發展之路等熱點和難點,給出消費主導型經濟轉變的清晰思路。有鑒于此,中國地質大學李通屏教授,利用主持國家社會科學基金“人口轉變、人口政策影響經濟增長可持續性研究”課題,運用現代經濟學、人口學的相關理論,深入實際考察人口轉變對經濟增長的影響,針對時弊提出具體改革建議,推出《擴大內需的人口經濟學》專著,由商務印書館出版發行。喜讀這一成果,頗受啟發,以下幾點,愿與同事和讀者共同分享。
第一,該項研究成果的現實意義重大。該書以人口政策、擴大內需和長期經濟增長為研究對象,主要內容包括人口轉變的后果、人口轉變與經濟增長、人口增長和人口結構對內需的影響、人口城市化與擴大內需、人力資本投資與消費、人口轉變與擴大內需的國際經驗、人口變動趨勢與經濟增長和中國人口政策演變的均衡分析等。作者運用宏觀經濟學、發展經濟學、人口經濟學、制度經濟學和計量經濟學等多學科交叉研究方法,對書中涉及的如人口轉變、人口紅利、人口政策、經濟增長、可持續性和內需等主要概念進行縝密界定,對提出的主要觀點進行了實證分析,得出了人口增長不會破壞擴大內需的長期戰略以及人口變動對低消費率和高投資率有較強的解釋力等重要結論。提出了實現從以物為本到以人為本、由嚴格控制人口增長向人口適度增長轉變,應成為擴大內需戰略重點等論斷。這對于正面臨經濟發展瓶頸、人口轉變和人口政策調整契機的中國而言,具有重要的學術意義和應用價值。
第二,構建了擴大內需的人口經濟學理論框架。該書梳理了人口與內需關系的相關思想,揭示了人口因素影響內需和經濟增長的機制。人口因素對內需的影響,可以追溯到古典經濟學關于人口與生活資料的論述。魁奈(Quesnay)、馬爾薩斯(Malthus)論述了人口增長和消費資料的關系。年輕的馬爾薩斯把人口增長看作魔鬼并反對人口增長,主要是基于人口法則使資本積累和擺脫低收入陷阱變得更加困難。后來,馬爾薩斯提出了“有效需求”理論(注:馬爾薩斯在1820年出版的《政治經濟學原理》以及與李嘉圖的通信中,闡述了關于經濟危機必然性及避免經濟危機的觀點。但馬爾薩斯的有效需求理論沉寂了很長時期,直到100多年后才被凱恩斯發揚光大,所以凱恩斯稱馬爾薩斯為“劍橋第一位經濟學家”。),強調只消費不生產的集團必須保持足夠大的規模,才能保證社會總產品被全部銷售,以此避免經濟危機。凱恩斯(Keynes)主義者把人口增長看作有效需求增加的要素,認為人口增長的衰減和邊際消費傾向遞減引起有效消費需求不足。在需求比預期低且過剩供給不容易改變時,人口增長率下降可能是大災難。人口增長是經濟進步的源泉,為企業家提供樂觀預期,打開投資通路,而人口增長的下降則關閉了投資通路。第二次世界大戰后,斯維齊(Sweezy)把人口增長看作抵消消費不足趨勢的五種力量之一。尼奧(Neal)研究了人口增長率下降和投資需求、經濟衰退的關系。另外一些模型也涉及人口因素對投資和消費的影響,比較著名的如生命周期模型、家庭儲蓄模型、穩定狀態與黃金分割律模型、最優儲蓄模型和發展型式等模型,都從不同側面涉及諸如年齡結構、人口增長、城市化等人口因素對投資和消費的影響。新中國建立以來,馬寅初的《新人口論》最早注意到人口增長對積累和消費的影響,張純元、吳忠觀等出版的《人口經濟學》也曾論述了人口與積累和消費的關系。還有的研究把人滿為患的環境看做是發展中國家經常遭遇通貨膨脹之苦的溫床,認為人口增長是消費基金膨脹的重要原因,把控制人口看做是對付通貨膨脹、控制社會總需求的重要方法。我國提出擴大內需政策以來,本人以及彭秀健、于學軍等人,曾在論著中闡發擴大內需與人口再生產、穩定低生育水平、統籌解決人口問題的關系。《擴大內需的人口經濟學》在已有研究的基礎上,與時俱進,刻意創新,立足中國人口轉變和經濟發展的新階段,努力推動人口政策、人口轉變納入現代經濟增長與發展理論的分析框架,在構建擴大內需的人口經濟學理論體系和實證研究方面取得了新鮮成果。
第三,提出了擴大內需的新思路。該書指出,人口是一個國家內需滿足的主體,有效擴大內需必須關注人口增長率下降、少子老齡化、人口城市化等趨勢蘊含的機遇和挑戰。擴大內需取決于多種政策的有效組合,人口適度增長不會破壞擴大內需的長期戰略,人口增長是擴大內需的“藥引子”、“催化劑”,可以彌補其他擴大內需動力的不足。因此,實現從以物為本到以人為本、由嚴格控制人口增長向允許人口適度增長轉變,應成為擴大內需的戰略支撐點。這一結論有很強的針對l生,使人耳目一新。
第四,嘗試用制度均衡理論方法來闡釋人口政策。圍繞這一命題,該書分析了中國人口生育政策的均衡和非均衡,進而認為,人口政策本質上是人口均衡發展路徑的概要表征和信息濃縮。合理有效的人口政策是各種力量之間形成的一種均衡,在和其他社會經濟政策相互依存、相互作用中,獲得演進與發展。人口生育政策的演進是人口發展狀況、原有人口政策和制度結構中的其他制度安排、經濟發展及其戰略、人口與資源環境關系以及參與人相互博弈的結果。現行人口生育政策的非均衡及其引發的相關問題,應引起決策部門的高度重視。
盡管本書在某些方面的闡發還有待深入,譬如人口變動趨勢與經濟增長一章,論及未來人口變動的經濟影響還可拓展和引向深入;關于城市化與擴大內需、人口政策的闡釋等,包括本人在內,學術界尚存異議。但我以為,作者潛心研究,刻意創新,該書是一部理論聯系實際、有自己風格特點、頗具新意的佳作,這在當今社會浮躁之風盛吹情況下,是難能可貴的,值得推薦。黨的“十八大”明確提出,要牢牢把握擴大內需這一戰略基點,加快建立擴大消費需求的長效機制,釋放居民消費潛力,保持投資合理增長,擴大國內市場規模。《擴大內需的人口經濟學》此時出版,可謂恰逢其時!愿該書給力消費主導型的經濟轉變,給力中華民族復興的偉大事業。
[責任編輯 馮樂]